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3月14日 ,一则央行暂停网络信用卡和线下扫码支付的新闻引起轩然大波,这无疑给当下火热的互联网金融泼了盆冷水,腾讯股价应声下跌4.1%;与腾讯与阿里合作推网络信用卡的中信银行则一度下跌9%,随后被紧急停牌;而与支付业务相关的新大陆则跌停。此前如火如荼的互联网金融遭遇了暂时的挫折。

尽管央行措辞极为谨慎,声明只是暂停,称需要对虚拟信用卡和二维码支付的安全与风险进行评估,但市场激烈反应的确超乎意料。各种“阴谋论”、“利益说”不胫而走,更有甚者披评央行此举是对创新的扼杀、是对守旧的保护,有违“法无授权不可为”的市场监管准则。

笔者认为,现在市场对互联网金融和金融创新喊冤可以理解,但却为时尚早。央行作为监管者和最后的“守门人”,在这一点上也有点“冤屈”。从央行此前一贯的表态来看,其对互联网金融一直是开放和支持的。

央行支付结算司有关官员在对媒体的回应中特别强调是“暂停”不是“叫停”。央行需要搞清楚这两项创新的互联网金融业务,其更坦言,央行此前对支付宝、腾讯此次面向公众发放网络信用卡一事毫不知情,是看到媒体报告后才知道的。

金融业是高风险和管制最为严格的行业,很难想象,居然发生了两个全新的金融产品没有报备监管部门的事件。显然,此次事件暴露出包括支付宝、腾讯、中信银行在内的市场创新主体与监管部门存在沟通问题。

当然,更深层次的原因还在于金融创新与监管的边界再起冲突。随着新技术、新的商业模式的融合,特别是移动互联的崛起,各种类似的金融创新会越来越多,对传统利益格局的挑战与颠覆也越来越大。监管者需要在守住风险底线的同时,加大对现有法律法规的梳理和评判,及时修订制约创新发展的落后规章。

互联网金融的勃兴还不到1年时间。不要高估一年的变化,也不要低估五年的变革。安全绝不是阻碍创新的绊脚石和借口,相反,这应该成为创新者的底线和动力。为消费者提供更多安全、便利、快捷的金融产品是市场参与各方义不容辞的责任。

风险并不总像人们假设的那么可怕。对于目前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出现的一系列创新,应该肯定和鼓励。尽管监管的代价很大,但监管却也是必须的。金融业是一个高风险行业,而金融监管机构又是特别害怕风险的。进入这个行业的无论是互联网公司还是民营企业,都要有足够的风险认知和接受高强度监管的心理准备。

金融创新将推动经济发展,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金融服务的大众化和个性化将不可逆转。这一点不仅体现在互联网公司的无限创新动力,更在于传统的金融管制导致了大量的金融需求得不到满足。

当前中国金融业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各种风险和挑战层出不穷。面对互联网公司的挑战,传统的金融机构需要认真应对,加强技术创新与服务能力的提升。切不可冀望于政策的庇护和寻求监管的支持。

不可否认,市场对于现有的金融服务存在诸多诟病。一些金融机构往往对于新技术、新理念新方法由于安全的借口,在应用上还是采取传统IOE的体系,互联网企业的技术体系早已领先10年。期间隐含的是巨大的国家安全风险,压制的落后的技术,未来的反弹或许更激进。

市场源源不断的创新冲动也给监管带来了巨大挑战,监管的与时俱进就成为必然。它既需要监管者秉持开放包容的心态,又需要双方良性互动并坚守底线。

监管是必须的,不需要监管和到处都需要监管这两种极端的观点都是错误的,市场和舆论也需要对监管者怀有善心。

金融创新对于打破垄断的作用巨大。互联网金融的创新并不必然意味着与传统金融体系的对立,而是运用互联网技术创新和完善传统金融体系的功能。如何实现风险与效率的权衡,需要尽快从监管层面制定更加合理的市场游戏规则。

暂停对于虚拟信用卡乃至互联网金融的未来并非坏事。虚拟信用卡依然代表了未来的发展趋势,只是还需要逐步完善,将用户风险和隐私保护有机统一起来。

中国金融改革任重道远,明晰创新与监管的边界乃当务之急。一个运作良好的社会,必须确保金融的大众化和包容性,确保金融服务涵盖整个社会群体。不能将金融创新中出现的问题简单归结于技术进步,并依此加以阻碍。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