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近年来,以BAT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通过余额宝、快捷支付、P2P、众筹等新兴金融产品和支付工具,带动城市居民的金融消费意识和行为发生巨大变化。近期,阿里金融启动千县万村计划,新希望等农业龙头企业自建电商平台向线上发展,而商业银行也积极利用互联网技术探索服务三农新模式。可以预见,三农领域将是互联网金融竞争的新兴热点。

一、技术进步带动三农领域产生新变化

(一)农业龙头企业信息化建设提速。从内部看,以新希望、蒙牛、伊利等为代表的农业龙头企业开始重视信息系统建设,投入大量资金建设企业ERP系统和客户管理系统(CRM)。从外部看,通过自建或与商业银行、第三方合作等模式,打造在线电商平台或内部在线支付配送平台,一方面借助线上渠道开展产品宣传和营销,另一方面通过订单、配送、资金清算等系统信息化,实现对物流、信息和资金流的全程掌控,提升对销售、准入、评级和精细化管理水平。农业企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为互联网金融服务核心企业的上下游客户提供了数据资源支持。

(二)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快速发展。近年来,国家加大农村信息网络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截至2012年底,我国光纤和3G网络已覆盖全国所有城镇,87.9%的行政村通宽带,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达到32.2%。而按照国务院的要求,到2015年,我国行政村通宽带比例要达到95%。农村网络的广覆盖,为互联网金融在三农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硬件保障。

(三)农民网络一族不断壮大。从数量上看,农村网民数量不断增加。根据《中国农村互联网发展调查报告》,截至2013年末,我国农村网民规模达到1.77亿,增长率为13.5%,。中国农村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7.5%,与城镇62%的互联网普及率差距进一步缩小。从行为看,农民网络消费水平快速提升。以淘宝网购数据为例,其农村消费占比已从2012年二季度的7.11%快速提升至2014年一季度的9.11%。农村网民规模的快速扩大和网络消费意识的觉醒,为互联网金融在三农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广泛的客户基础。

二、三农客户金融需求分析

(一)抵质押物不足带来小额融资需求。由于三农小微企业和农户普遍存在融资额度小、缺乏抵押担保物、信息获取成本高、风险高等特点,使得传统商业机构不愿意向三农类客户贷款。据统计,初创期的城镇中小企业,其初始资金约有74%为自有资本,来自家庭朋友或风险投资类资金约17%,其他渠道的非金融机构融资约9%,而商业性贷款比例几乎为0;在成长过程中,自筹资金约占30%,资本盈余约占27%,银行借贷约占15%,企业间贸易信贷约占8%。商业银行信贷支持不足,导致县域小微企业和农户具有极大的融资需求。

(二)理财产品不足带来资金投资需求。随着收入提升、金融知识的普及和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广大三农客户投资理财意识开始觉醒,希望能够实现资金保值增值。但由于县域地域广阔,银行物理网点少,理财产品少,且起点门槛金额高,使得广大农民闲散资金的投资理财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三)物理渠道不便带来便捷支付需求。随着国有商业银行逐步从农村金融市场退出,县域及以下地区以农行、信用社和邮储银行为主,网点覆盖率低,结算服务功能弱化。虽然居民具有卡和存折,部分地区开通“惠农通”助农存取款,但总体看,广大农户存取款成本仍然较高;而非现金工具如POS、转账电话等在农村布放不足,网银、手机银行等需要到银行网点进行办理,使得三农客户对于便捷支付的需求较大。

三、互联网金融服务三农的几大方向

(一)以电商平台为依托,实现客户流量导入。目前,城市居民对于绿色原生态农产品有很大的消费热情和购买力,而农村有很多优质的农产品,由于信息不对称、销售渠道不畅等原因,无法推向市场。通过构建电商平台,引导涉农龙头企业和农户将产品上网销售交易,直接对接消费者,买卖双方通过电商平台交易,可实现客户流量导入,提升平台用户粘性。目前,这一趋势正快速发展,阿里、京东、顺丰优选、沱沱工社等互联网电商企业加快在县域推广其B2C电商平台,建行“善融商务”等银行系电商平台也纷纷上线农产品。此外,引导三农客户上电商平台也可以满足其购买原料、农资、生活必需品的物资需求和便捷支付、小额信贷、余额理财等金融需求,扩大受众群体,实现多元产品综合营销。

(二)以龙头企业为依托,采用大数据批量服务小微企业(农户)。核心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使得其上下游小微企业(农户)的历史交易信息能够有据可查,从而有效解决传统信贷方式中客户信息不透明,获取成本高的问题。通过数据收集、分析、挖掘和交叉认证,能够真实掌握小微客户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信息,从而为其量身匹配基于真实交易的在线小额融资。目前,国内部分大型农业龙头企业或通过自身财务公司,或与商业银行、互联网机构等开展合作,为其产业链上下游小微企业(农户)提供在线融资,这将是互联网金融的一种重要发展方向。

(三)以移动金融为依托,打通线上线下的支付模式。相比于县域地区物理网点的不足,互联网将成为解决客户支付难题的有效渠道。2013年底,我国农村地区手机普及率已经达到94%,智能手机普及率超过40%,而同年第三方移动支付交易额达1.2万亿元,同比增长707%。对于县域客户,通过快捷支付不需跑银行柜台开设网银、手机银行即可完成便捷支付下单;在村中小卖店,通过微信面对面付款即可完成线上支付线下购买;通过支付宝平台,即可完成学费、水电煤气费缴费、购买余额宝理财等功能。互联网支付平台通过打通跨行支付束缚,实现线上线下互动,以功能强大、操作简便、费用低廉、渠道便捷、产品增值等特点,在县域客户中具有极大的市场潜力。

(四)以P2P和众筹为依托,创新新型融资模式。在P2P领域,国内很多公司开始探索P2P服务三农模式,其中,国内某平台90%的投资标的为涉农类项目。业内以沉稳见称的知名平台抱财网总裁王尔明称三农项目是国家支持的产业,中国p2p平台应该加强对这块的产业重视与支持。而国内几个知名p2p平台也对农副食品加工、农业科技、茶叶、林业等企业进行交易撮合,一方面P2P平台大力宣传其公益属性,另一方面涉农贷款利率普遍偏高,可以吸引更多客户参与。在众筹领域,业内龙头众筹网和大家种、尝鲜众筹等网站,纷纷推出涉农类项目。采用互联网和社交网络革新原有的农业生产和销售流程,让消费者作为投资者参与到农耕运作中来,将是互联网金融服务三农的有益探索。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