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近日,央行要求腾讯、阿里等八家机构做好个人征信业务准备工作的消息传出,互联网评论界又是一片欢呼,捧得最厉害的是又一个千亿市场即将诞生。央行下放征信业务,肯定是一大进步,个人在商业活动中也有了更多的选择,但民营企业开展个人征信业务对这个市场能产生多大推动作用还是存在很多疑问。

先不去讨论个人征信市场有多大,这里聊一下个人征信业务开放给民营企业后将遇到的困境。

央行辖内的银行不会把核心数据交出去

从个人信用报告的用途来看,目前主要用于银行的各项消费信贷业务,除此之外还应用于各种商业赊销、信用交易和招聘求职等领域。简单点说,个人信用报告设立的初衷主要是降低不良贷款率,防范信贷欺诈。提高银行放贷效率是央行征信业务的核心目标,由此衍生的各种商业机构利用个人信用报告产生的商业活动只是副产品。

民营企业开展的个人征信业务,能否顺利对接个人信用报告的核心数据:工资收入、社保记录、信用卡记录、贷款记录等等,还存在很大疑问。央行能够顺利拿到这些数据,是因为它对辖内的银行具备支配力,也能够轻松对接社保公积金等政府机构。民营企业想从银行拿到这些数据,没有政策干预难于上青天。毕竟腾讯阿里等企业在一定程度上跟银行是竞争关系,把核心数据共享给竞争对手,也太难为银行了。至于社保公积金部门,无论是否涉及个人隐私,都不会轻易把数据开放给民营企业。

个人信用报告的核心数据民营企业轻易拿不到,也意味着普通用户不能凭借其开具的报告从银行贷款,这使得民营企业的征信业务一开始就少了一条腿,而且还是更重要的右腿。也许有人会说,腾讯阿里也在做银行,不从四大行贷款,从腾讯阿里贷款总可以吧。但以腾讯阿里旗下银行的体量,贷款业务短期内不会对传统房贷车贷市场产生冲击,甚至可以说连一点波浪都搅不起。

商业机构这块市场应用范围也有限

银行贷款市场这个大头做不了,只能做做商业机构的生意,这一块应该是民营企业个人征信业务的重中之重。那么针对商业机构的个人征信业务好做吗?同样不好做。

首先,企业与企业之间数据很难打通,特别是有竞争关系时,对另一方出具的数据报告也难以认可。举例来说,腾讯的用户拿着阿里出具的个人信用报告来申请贷款,腾讯会批准吗?有人要说,腾讯也有自己的征信机构,用腾讯的就可以啊。这不是废话吗?这都不用拿信用报告,腾讯后台早就把自己用户的各种数据分析的底儿掉。阿里的虚拟信用卡、京东的白条,都是基于过往消费数据出来的产品,这跟所谓的第三方信用报告没有半毛钱关系。

一到真刀真枪上战场,该屏蔽的屏蔽,不采信一个信用报告又算得了什么。君不见当年淘宝屏蔽百度爬虫,现在微信屏蔽快的红包,都是来的简单粗暴。BAT已经基本统治了互联网行业,这时候该站队的站队,不知道怎么站队的等着被收编,历史一遍遍重演。所以,当八家公司把个人征信业务正式开展起来后,我们又会看到一幕幕商战再上演。

其次,民营企业出具的信用报告对第三方商业机构作用大吗?很多时候也只是起到很小很小的辅助参考作用。就像现在热火朝天的校园分期项目,没有实地去学生宿舍探访,光凭一个身份证、学生证和第三方机构出具的信用报告,几千上万的货款敢放出去?当然不现实。平移到互联网金融平台上的个人小额贷款也是一个道理,没有线下的审核机制把关,谁敢把几万块钱轻易放出去?

都不讨论民营机构的信用报告数据来源是否科学可靠,该线下审核的还会线下审核,这个风险并不是一纸报告能够规避。当然,类似一些需要收取押金的商业活动,比如租车订房之类的,个人信用报告可能会起到一点作用,但这块蛋糕真的很大吗?押金本来事后就要退,哪有什么利润可以吃啊!

综上所述,民营企业开展的个人征信业务起到的影响其实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脱离了自己生态圈的那些业务,能发挥的作用会很有限。

未来,当民营机构正式开展个人征信业务时,我们最有可能看到的场景是:该往央行跑的人还会接着跑,拿到通信证的八家企业玩着左手倒右手的游戏,白条和虚拟信用卡的申请条件可能会加上“请先到后台开具一份信用报告”。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