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首批8家即将获得个人征信牌照的机构正逐一登场,他们能提供什么样的产品?服务内容与传统征信机构有何不同?

阿里巴巴旗下蚂蚁金服设立的芝麻信用作为最早相亮的机构之一,公司用于衡量个人信用程度的“芝麻信用分”(简称“芝麻分”)目前已开始公测,这项业务也被蚂蚁金服集团内部寄予厚望。

“芝麻分”数据来源有哪些?未来有哪些应用场景?收费与盈利模式是什么?信用隐私是否安全?芝麻信用负责人在这里做出了解答。

阿里系数据占30%

“芝麻分”是如何计算得出的?蚂蚁金服首席信用数据科学家俞吴杰以及芝麻信用商务拓展负责人邓一鸣进行了说明。从美国经验来看,美国三大征信局均采用了“FICO分”的基础模型。据俞吴杰介绍,“芝麻分”的数据来源包含5个维度——由信用历史、行为偏好、履约能力、身份特质、人脉关系综合计算得出,并参考了FICO分的评分模式。

外界对“芝麻分”的质疑不少,比如采集数据单一的问题。如果仅采集用户在阿里生态系统里的信息,“芝麻分”将沦为“淘宝分”或“支付宝分”。对此,邓一鸣回应称,从渠道来看的话,“芝麻分”的电商数据来自阿里巴巴体系,互联网金融数据则来自蚂蚁金服,还有部分数据来自众多公共机构及合作伙伴,也有用户自主提交的数据,例如结婚证、房产证等,未来阿里系数据仅会占30%~40%权重。

据介绍,芝麻信用已接入公安、学历学籍、工商、法院等政府部门的数据,同时也在与水电煤气等公用事业谈合作,而这种合作也是互惠互利的,芝麻信用可以丰富自身数据来源,公用事业单位也能利用“芝麻分”进行催收催缴。

由于尚处公测阶段,目前“芝麻分”只能在“支付宝钱包”上获取,由此可能会令用户产生“芝麻分是支付宝附属产品”的印象。对此,邓一鸣说,未来“芝麻分”会有其他入口,包括独立的芝麻信用APP,合作商户APP及网站的调用入口等。

传统的征信数据一般应用于信贷行业,贷款机构凭借个人征信报告判断信用风险,决定是否贷款、贷款额度、期限及利率等,“芝麻分”未来能实际应用于哪些场景?邓一鸣表示,未来网贷(P2P)、银行等肯定是芝麻信用的主要客户,他们十分欢迎在自身掌握的信用数据之外再综合其他信用数据的参考,以便更好控制风险。

不过邓一鸣强调,信用的价值远远不止于贷款,征信不但能应用于金融行业,生活类服务也是拓展方向。

个人征信机构如何盈利?按照国内外惯例,企业和个人查询个人征信报告是按次收费的。邓一鸣表示,目前公测期间对合作商户暂时不收费,未来商户对“芝麻分”进行检验并意识到它的价值后,才会考虑收费方案。

按照邓一鸣的初步设想,征信数据查询的收费应当与查询量和数据贡献度挂钩,即商户使用得越频繁,检验个人信用程度的数据回流得越多,对于“芝麻分”和其他信用产品(如信用报告)的有效性贡献度就越大,收费就会更便宜。

隐私保护成关注点

既然用户只需轻轻一点就可以获知自己的信用分数,那么问题也随之而生:谁可以查看信用主体的“芝麻分”?隐私能得到很好保护吗?

对此,俞吴杰表示,首先,央行对征信机构的运营有很严格的规定,不当使用个人征信数据会遭到严厉处罚,例如绝对不会采集宗教信仰、基因、病史等法律禁止的信息;其次,商家每次查询个人“芝麻分”之前都会第一时间推送给个人以进行授权,且这些请求通常都是个人使用某种服务时才会发起(例如租车时申请免押金);再次,芝麻信用员工中80%是专业技术人员,内部建立了严密的防火墙,且人员严格按照权限划分,系统也将实时监测数据调用情况。

如果未来“芝麻分”对于个人贷款和生活越来越重要,会不会导致“刷信用”的恶劣行径?俞吴杰回答称,外界是绝对无法获悉芝麻信用的评分内核的,一方面这属于商业机密;另一方面内核泄露会导致刷分行为,让一些别有用心的人获得本来没条件获得的服务(如贷款)。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