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中国的金融体系中,以银行体系为主的间接金融体系的确是破坏了金融生态。这从近年来,影子银行体系其他机构纷纷充当银行的影子,为银行逃避监管提供通道,赚取微薄利润得到充分体现。要改善金融生态,要使得多种金融体系能够共同发展,那么政府有意扶持其他金融体系,也是有其理由的了。

世界范围内出一种现象,以直接金融体系为主的金融体系往往间接金融体系发展并没有受到压制。在美国,单从融资规模而言,间接金融甚至超过直接金融。而与此同时,以间接金融体系为主的金融体系,其直接金融体系普遍都非常弱小。这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不过如果从间接金融的金融资源集中配置的特点而言,间接金融天然具备垄断基因。

金融原理告诉我们,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金融体系将出现融资偏好现象,即融资首先选择内源融资,然后是债权融资,再是股权融资。融资偏好的现像在中国更为普遍,目前中国社会融资总规模中,有超过90%以上通过债权形式进行融资。中国的信用环境较差的事实,使得作者相信,债权融资由于具备了对融资主体较强的刚性约束,比较符合中国实际。因此,未来中国的金融体系,仍然将是债权融资占据主导地位的金融体系。

金融市场中,得固定收益产品市场者得天下。

近几年来,中国的固定收益产品市场,包括企业债券、公司债券,尤其是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等固定收益产品市场高速发展,直接金融占比逐年提升。然而,如果我们从金融治理的角度来考虑,直接金融比例的提高,并没有对中国的金融治理能力起到相应的提升或改变作用。原因在于,固定收益产品市场的发展主要以银行主导的中期票据和短期融资券为主,通常承销发行基本由银行进行,证券公司只有少数参与,但是市场份额非常少,几乎可以忽略,投资者也基本由银行组成。因此,市场治理所具备的风险能够有效分散到全社会的优势根本没有发挥,充其量只是风险在银行体系间的一种再分配而已。以银行业为主导的固定收益市场的发展,仍然没有改变中国的金融资源基本完全由银行主导配置的格局,只不过固定收益产品市场中,金融资源配置权从银行的信贷部门转移至资金运营部门和投资银行部门而已。这种形式的直接金融,徒具虚名。

名副其实的直接金融体系,应该是大量投资者组成的投资队伍相互竞争资金,这其中的投资队伍当然也包括银行,优胜劣汰。经济主体以其手中的资金为选票,进行选择,将资源配置到经济的各个体系中去。因此直接金融的本质,或者说市场治理的本质,在于资源配置权力的分散,在于金融市场的开放以及各金融机构的自由竞争。如果,资源配置权力没有分散,仍然由少数金融机构掌握,无论其是银行还是保险还是证券;如果金融市场没有开放,有意愿且有能力提供金融治理的经济主体很难获得相应业务资格并获得金融资源;如果金融机构的自由竞争受到限制,无论其是由于政策原因还是由于金融市场已经形成的垄断格局原因。那么,即使是所有的贷款全部转变成固定收益类的证券产品,也不能改变中国金融市场的间接金融体系绝对主导的本质。

作者再一次的强调,证券业要改变与银行业在固定收益乃至金融市场中的竞争的劣势地位,其关键点在于资金!是资金提供者的资金初次流向决定了金融业各子行业的行业竞争地位。如果资金提供者选择将资金以储蓄形式存放在银行,固定收益乃至金融市场就是银行主导的市场。如果资金提供者选择购买债券型基金等证券将资金投向于证券业,那么,固定收益市场一定会是证券业主导的市场。因此,证券业发展的关键点,不在于产品创新,而在于债券型基金等资金管理行业的发展,在于抢夺资金这一稀缺资源,在于争夺金融资源配置权。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