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无数的生物生活在浩瀚的。海洋里。到目前为止,我们都仍不清楚,海洋的深处是否还有我们压根不知道的生物存在。

一直有一个感觉,如果有什么自然界的东西可以来对比互联网的话,那么就是海洋了。

互联网也是如此。文艺青年、2B青年、脑残粉、杀玛特、同性恋群体、五毛党。这些在前互联网时代,可能压根没有话语权,也不是影响力中心的边缘群体和亚文化群体,成为主导互联网思辨和共识的一个重要力量。

所谓“得屌丝者得天下”,因为在绝对数量上绝对优势。中国社会在互联网上的投射,是一个巨大的、熙熙攘攘、去中心化的“操场”,就象《三体》小说里的“二向箔”造成的二维效果,而不是传统中国金字塔式的精英社会。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互联网上的中国是一个各种人群比较平等,更接近理想状态的民主社会。

互联网对于社会的改造,大致如此。

从另一个维度考察,电商对传统零售体系的冲击和改造,也是直截了当地压平了从供应商到最终客户的所有环节。亚马逊、淘宝和小米,让大的分销商体系如沃尔玛、苏宁和手机大盘商们失去了很大的话语权。

那么互联网金融,对于金融的改造,是否也会如同互联网对于社会结构,电商对于传统分销体系的改造呢?

从金融的历史和起源来判断,极有可能我们也会遇到这个历史的进程。

金融的一个特征是信息链条很长,且不对称。例如证券市场上利用内部消息谋取巨大利益的老鼠仓。投资银行家设立并购基金,通过拆分企业主业,分拆出售而获得巨额利润等等,都是通过信息不对称或者别人不知道的隐含信息,而获得暴利。

金融的第二个特征是大体量资本和大型公司的垄断性机会。

从金融效率上来说,显然大体量资本更容易获得不一般的投资或者交易机会。上市公司的大型增发,或者在大型工程中的银团贷款,就是大体量资本垄断力量的一种肌肉展示。综合性业务越齐全的公司,如金融控股型的花旗集团等,业务遍布金融行业的每一个细分领域,越能够猎食大型的金融业务。相比之下,独立性的业务,无论是信托公司、投资银行还是公募基金,都很少会能在大型的融资机会中获得业务机会,最多也就能够分到一点点小型业务。

简单的说,这更像是一个丛林,或者是一个生态体系。

而互联网金融的出现,极有可能会改变金融行业的这两大特征。

对于信息不对称——在新闻和信息以光速传递而且足够丰裕的互联网上,单个投资人和投资人群体的决策,更有能力地贴合“理性投资人”和“有效市场假说”。

在互联网时代,已经不可能再有LAZARRD兄弟靠信鸽赶在报纸投递之前进行股市投资发财的“神话”。专业垂直兴趣社团的深度研究,更是时常超过专业分析师团队的分析能力。

而互联网带来的“投资机会-投资者”之间的直接对接,也会去掉一切媒介的价值,将过去依靠“资本肌肉”生存的机构“恐龙化”。

例如,如果巴菲特直接向全球的投资者开放募资机会,相信会出现世界上最大型的对冲基金。在美国,创业型的公司,现在已经可以通过股权众筹,直接融到可以将“灵感变成产品”的足够资金。“余额宝”的出现,已经对银行业务的核心——存款的基本商业模式形成了极大的冲击,收益率反而是次要的。

那么,过去那些稀缺性的、只向高净值客户(拥有较大的个人金融资本)开放的投资机会,是否可以直接成为屌丝们的“发财工具”?

从金融行业的效率而言,这种形态完全可能。因为过去约束私人银行发展的主要有三个因素:

1)理财师所能够提高深度服务的客户总数有限

2)投资机会有限,所需要获得的资金并非无限

3)散户多的话,服务成本随之提高。所以有很多基金更喜欢从机构投资者这里获得大额资金。

传统金融行业最明显的缺陷是,各种渠道所收取的渠道费用极其不菲。

而去“媒介化”的互联网金融,可以带来如下几个优点。

1) 整个融资链条上中间成本的降低——因为网上的自由竞争,金融渠道费用未来会压到最低的费率。融资者可以用尽可能低的、接近市场价格的成本获得资金。

2) 投资者可以实现更高的收益率——整个融资链条的中间成本降低,投资者可以享受到几乎与市场融资价格一致的收益。

3) 金融效率的提升——客户可以自主和自助投资决策。(就像之前大家必须要到证券营业所才能下单,而现在可以在网上直接下单。)理财师因此可以照顾更多的小型客户,服务半径从几十名可以放大到几千名,而收入也可以随之增加。

综上所述,互联网金融确实会走向“普惠金融”的大方向,间接融资渠道就规模变小(银行等),直接融资市场被无限扩大,供给(融资方)和需求方(投资者)两个市场的相互扩大,中间渠道的消失,将使整个金融体系更具效率,并进一步提升经济的效率。

如果是这样,丰裕经济学法则又会上演。资产配置选择项的极大丰富,即便是屌丝阶层,只要对风险能够有一定的认识和接受程度,也可以实现完美配置,而不是像过去那样,被金融资产的门槛阻拦在财富自由的门外。

同时,太阳底下并无新事——金融市场的风险特征,不同生命周期人群的工作性收入曲线、人性对风险的恐惧和对高收益的贪婪依然会保留。

所以,基于专业性的产品设计、风险控制、产品筛选和基于客户利益的资产配置等在“丰裕经济学”的“再造稀缺”机制,会反而更大行其道。

举个例子。在无数的选择面前,专业性的个人导购者和形象设计师成为很吃香的工作。

如果是这样的话,互联网金融还会是一个“海洋世界”,我的预测是:

A. 根据产品的风险和复杂性, P2P、众筹至PE股权投资分布在不同的水温层(从海底到洋面),各自有各自的生态环境。

B. 海洋里的主导生物,将是具有设计或者筛选能力,精于资产管理、另类投资和财富管理,有品质保障的全市场型公司(如海外的黑石、中国国内的平安集团,还有和小很多但是精于另类投资的诺亚财富,招商银行的母公司招商集团),而且同时拥有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能力。(例如平安旗下的陆金所,招商银行旗下的电子银行,以及诺亚财富旗下的互联网金融平台员工宝,定位于白领理财)

C. 食物链的最高端,还是各类资产管理行业的高手,如巴菲特,索罗斯,如PIMCO的BILL GROSS,中国的赵丹阳、李华轮等等。

D. 简单的金融分销渠道将失去市场价值,如银行的柜台网点、如目前的信托产品的第三方分销机构,将会更多的转向财富管理中心模式。这种趋势在招商银行特别明显——金葵花理财中心配置的人数已经超过柜台服务人员。

如果是这样,互联网时代的金融,将不再是一个少数寡头垄断的金字塔式的市场,而是一个有着头部(全市场综合性金融机构)和长尾(细分市场或者垂直行业领域)的、去中心化的,生机勃勃的海洋。

如果是这样,互联网金融未必能保证让每一位屌丝都上演完美逆袭,却给了每一个人提供充分的选择权力。 也就是说,过去的金融鸿沟被跨越,众生平等,但是成为什么样的人,还是取决于自己的努力。

互联网金融,逆袭、普惠,还是众生平等?这是一个很富有哲学意义的最终形态。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