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在前几天,笔者就看到有小米金融的信息。周末忙着玩去了,看着虎嗅君K同学的《"活期宝"只是前奏,小米还准备和阿里、腾讯抢食个人征信蛋糕》,惭愧了。作为经常写互联网金融(以下简称"互金")的创业人员,补一篇吧,发表一下自己的拙见。

最近看新闻,说的最多就是"谁谁谁做手机了"、"哪家公司又涉足互金了"。一向顺势而为、眼光犀利雷布斯,怎么可能错过了这场盛宴了呢?

顺便说一说,其实人家乐视的"贾布斯"也可以做互联网金融啊,想想整个布局,贾跃亭的大的格局观,讲故事、吹牛逼的能力,基于乐视网衍生出来的整个体系,做一点互金,让市值在高点,多好啊。

小米做金融,凭什么

(一)、生态链的传说

小米是一家以硬件起家的生态公司,目前有报道说,它大概投资了一百家相关产业链的公司。雷布斯所到之处,倚靠着"互联网+"之风已把人们身上的衣服扒得剩下裤衩了。而相关联公司,例如青米、华米却大红大紫,一时间身价倍增。

大家都知道,雷军本人基本可以说是中国最成功的天使投资人。在挑选相关公司时,确实有一套。

举个例子,以大家熟悉的小米充电宝为例,其产于紫米科技。最先在选择移动电源这个领域时,选择了大概10家可能成为小米生态链的一员公司,然后挑选最好的一家,进行投资,成为控股股东。然后由小米进行包装,再凭借小米的营销,大卖特卖,一下火了起来。

在这个过程中,小米有足够破坏力。投资的企业很容易基本能从那些山寨厂商中脱颖而出,而相关行业者往往就是经营惨淡了。如果缺钱缺资源,对于相关企业而言,小米会给你足够的资金和资源,让你以月亮的名义,消灭竞争者,一统江湖。

由于前几年,巨头们对这一块都疏忽了。现在小米做大了,巨头们都是感觉到了一个巨大的竞争对手。这难怪红衣教主说都是"猪一样的队友"这种类型的感叹。

趁着疏忽的这几年,小米智能硬件的生态链框架已经搭建的差不多了。有了这个框架,小米成为了中国继阿里、京东之后的第三大电商公司。有了电商,互联网金融就有玩的资本了。

(二)、小米的护城河

分析小米,笔者觉得可以从五个维度分析一下小米的护城河:网络效应、无形资产、客户转换成本、供应链控制力、成本优势。

(1)、网络效应

这个词通俗的讲就是:当越来越多的人使用某一个东西时,它的价值将会越来越大。例如淘宝,使用的客户基数越多,淘宝整体的价值就越大。小米在今年2月底宣布,其小米账户的用户数,已突破1亿,小米相关的服务推出,也就水到渠成。这个对于小米而言,是最有价值的一部分,是护城河最有效的防御。

(2)、无形资产

小米现在是国民品牌,一句"Are you OK",也让大家好好开心一把。但笔者认为,无形资产一般说的是商誉、专利等。商誉的形成由长期的高质量的产品逐渐形成了,你可以说可口可乐、P&G、麦当劳有商誉,但对于一个刚刚成立不到五年的公司而言,谈不上商誉;而专利方面,大家一致吐槽最多就是,小米缺乏创新,说小米的专利储备有多少,笔者认为,那是一个笑话。所以在无形资产,笔者认为可以忽略不计。

(3)、客户转换成本

在这个日新月异的年代,今天可能用小米,明天就用上iphone。消费者们不会因为使用别的手机而受到什么损失。笔者认为,在转换成本这一块,可以认为是零。

(4)、供应链控制力

由于相关生态链的企业都是小米的控股企业,他们的兴起都源于小米。因而有充足的理由认为,小米是有足够的控制力的。在苹果面前,即便是强如三星的供应商,很多时候,也要受苹果制约。因而笔者认为,小米在相关供应链上有一定的实力,但没有做到很强大的地步。

(5)、成本优势

目前相对于国内的手机厂商而言,小米的供应链、互联网直销模式,大大降低了成本,比较传统的公司而言,小米成本是有一定优势的。不管是华为、魅族等都在学习小米模式。因而笔者认为,小米在这国内是有一定优势的。

网络效应,积累了足够了的用户基数,积累了相关数据,可以做小米支付。苹果通过其特有ID,推出Applepay,目前来看十分成功。

供应链这个领域,基于小米的核心企业地位,目前火热细分领域的供应链金融,小米也可以参与其中。类似与阿里小贷、京东贷等。

小米的护城河,决定了它能够有资格问做小米金融、类似与蚂蚁金服。(其实笔者觉得乐视那么喜欢讲故事的公司,一定会参与互金大战的,因为它也有类似的基本面素质)

短板都有哪些

(一)、基因不对

小米是是一家以硬件整合见长的公司。思考一下目前比知名的互联网金融巨头,能成长起来,多半是源于其原先的经历。阿里的蚂蚁金服、腾讯的金融体系、京东的京东金融、平安的陆金所、58赶集的58钱柜等,都是基于服务起家的公司;而本质上,小米的金融是基于硬件起身,他目前可以说基因有点不对。

当然,有人会说到,不是有GE金融、三星人寿保险公司(属于金融企业)吗?但那些都不是这个年代建立起来的,而且出现原因是要不是为了做金融而参加,当时产生这些金融,完全是因为银行不愿意服务,巨头们为了促进销售,服务主业而建立的,因而不具有借鉴意义。

即便是苹果的Apple pay,苹果也是为了更好的其硬件公司的主业,而非做互联网金融。

小米此轮的参战,耿峰居多。而且骨子里,小米的基因是没有金融的基因,可能在后面,笔者非常担心其文化融合、风险管理的担忧。

(二)、没有创新,基金经理缺乏说服力

笔者下载了小米金融APP,体验了一番。结果非常失望,简直就是2013时候的余额宝翻版,而且功能简陋,没有一点新的特色。余额宝当年好歹有一个支付宝的大背景大体系,而小米金融啥都没有。

扒一扒那个基金经理,大家可以看看简介

感觉基金经理很low,不厉害啊。在不了此人的基础上,笔者判断基础很简单,学历是什么、有什么牛逼证书吗、曾经过往很厉害的战绩?貌似都没有,确实不放心啊!(可能本人对基金经理的衡量标准不一定符合这个行业的标准)

(三)、发力比较晚

互金领域,不管是怎么说,小米都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追赶者",一点先发优势都没有。在大数据等征信没有完成的情况下,靠MIUI系统"偷取"用户数据,确实比一个APP强百倍。

但还是没有达到做互联网金融的比较高的高度。即便是苹果也是在appleID积累了数十年才只是开始做一个Applepay,小米缺乏那个能力。做小米金融,起步晚,等到发力时候,那将更晚。

总之,作为一个前瞻性布局,防御性的战略,笔者认为小米金融还是可以胜任的;但凭借此做想成为互金巨头,小米还有很长的路。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