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大家都知道,我属于稳健进取型投资人,注重对平台的规范性与安全性的分析,对安全的要求高,同时也要求有竞争力的收益。

朋友圈里,有很多投资人,而且多是经验丰富、有过中雷经验的投资人,他们不认为有好的平台存在,他们的核心观点有两个:1、任何平台最终都会走向灭亡(爱情是有保质期的,平台的安全也是有期限的);2、投资人的工作就是判断安全期,在危机爆发之前安全撤资。

在这个观点的指引下,也会有很多相应的投资规则:高息的不安全,低息的也不安全,还不如找个高息的;有背景的不安全,没背景的也不安全,还不如找个有背景的……在这个方向性原则的指引下,投资人会放弃对一些关键要素的分析和关注,转而看重一些外在的非关键因素。

他们已经不相信安全,特别是在收益高低的问题上,往往不规范的收益更高,于是资金托管、融资担保或足额备用金、资产抵押、实地风控等等安全保障要素,都成了浮云:托管没有用、担保是骗小白的、备用金没意义、抵押不可靠、风控都是忽悠人。天下武功,唯快不破,“看得准”、“跑得快”是他们的投资哲学,追求的最高境界。

这种思路不是没有道理的,反而是从丰富的实践和行业前期大量失败的案例中总结出来的:托管没有杜绝假标自融问题、大量违规担保最终导致的担而不保、大量的备用金猫腻和抵押做假等等,孕育催生了“怀疑主义”。

就像一个在感情中受尽伤害的姑娘“有钱的会变坏,没钱的也会变坏,不如找个有钱的;帅的花心,不帅的也花心,还不如找个帅的……”到最后,就成了“宁可坐在宝马中哭,也不愿意坐在自行车上笑”。

现实中,确实存在安全周期。比如说,从2014年的275家问题平台分析,0至3个月的问题平台数量共109家,占比44.85%;0至6个月的问题平台数量共152家,占比62.55%。问题平台的爆发期主要在0至6个月,其中前3个月尤为关键。也就是说,确实存在一个草创高危期。

其原因可以归结为:1、创始人设计的模式未经过检验,起步后发现难以顺利实施;2、对P2P行业的风险认识不足,在高利润前景吸引下贸然进入,平台的信审机制、风控机制等不够完善,无法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导致问题的发生;3、一些平台本身就是以欺诈为目的,没有长远经营地打算,一开始就以高息等形式吸引投资者,稍有问题就卷钱跑路等。

再往后,随着平台待收的增长,随着运营时间的增长,平台经营风险的累积,很多平台会再次出现危机。有的朋友会通过平台资金的流入流出,以此判断平台的资金链状况;有的朋友会分析平台资金杠杆率,以判断平台的待收安全水平……并以此为依据,判断撤离时间。

危机来自多个方面:1、可能是坏账的累积或巨额坏账的爆发;2、可能是耗资巨大的营销模式因资金耗尽难以为继;3、可能是靠人气维持的平台人气突然发生逆转;4、原有模式难以支撑业务的增长或者资金的增长等等。

实际上,真正好的平台,起步的时候会有良好的基础,运行的过程中会有良好的模式和保障,到了一定的阶段会不断革新突破发展瓶颈,实现持续发展。当然,这样的平台并不会很多,那么,这也就是我们之前所说的,分析选择的必要所在。

生意模式(关键要素和要素之间的关系)是安全发展的根本,而安全周期(或叫发展周期)是运营和投资的重要参考。要素分析和安全周期,我想本质上并不矛盾。过于强调某一个或者贬低另一个,都是有失偏颇的。选最好的苗子(平台),密切关注它各个发展阶段的变化,或许这才是安全投资的态度。

好男人不多,所以才要认真挑选;好平台不多,所以才要认真分析。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