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伴随着手机支付交易规模的急速增长,手机支付产业势必成为一个引领时代潮流的产业,而在此过程中,中国手机支付产业应该选择一个怎样的发展路径,关系到该产业的发展前景。作为亚洲乃至全球移动支付的先行者,日韩手机支付发展的历程无疑能够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一、日韩手机支付发展概况

目前来看,手机支付产业以亚洲的日本与韩国较为发达。两者的相同点是,以运营商为代表主导了手机支付的发展趋势。这些国家的运营商基于监管的原因,大都经过了作为支付通道进入业务,继而收购中小型商业银行控制资金流,之后通过联合外围利益共同体做大业务规模的阶段。目前,日韩手机支付广泛应用于话费缴费等公共缴费实现、小额支付、信用卡捆绑等各种应用场景,并可灵活的以不同支付介质来实现。

(一)日本手机支付运营模式

目前日本运营商有NTTDoCoMo、KDDI、SOFTBANK三家。三家均推出了手机支付服务,三家概况依次如表1所示。其中,NTTDoCoMo是日本最大的移动运营商,在日本最早涉及手机支付业务,并推出了Osaifu-ketai的手机支付品牌,目前在日本市场占主导地位,并已经成为国际手机支付成功典范。NTTDoCoMo依托其巨大的客户群,通过混业经营、参股银行和信用卡公司,扩展对上下游产业链的控制,获得巨大成功,以NTTDoCoMo和KDDI为代表的日本运营商也带动了整个产业的发展,截至2008年底,日本手机支付客户达到4900万,占到总人口数的38.5%,手机支付市场规模达到47.3亿人民币,占整个移动互联网产业收入的11%。

从NTTDoCoMo实现功能来看,涵盖了电子货币使用,还具有电子钥匙或者电子票据各方面功能,用以实现电子小额支付、信用卡支付、电子钥匙、电子凭证等应用场景。

从NTTDoCoMo收益模式来看,按照收费方式,分为前向收费的预付费方式和后向收费的后付费方式。前向收费的预付费方式中,移动运营商仅作为支付的手机通道而存在,因此只能从收取交易和查询中的功能费中获利;后付费方式中,移动运营商联合银行,将信用卡集成在手机上,客户通过手机为介质相当于信用卡片进行交易,移动运营商在其中收取商家支付的交易分成,后付费方式还可分为移动公司接入其他公司信用卡和自己参股信用卡公司发卡两种模式,在后付费方式上,移动公司通过收取商家刷卡手续费提成及赚取通信费两种方式盈利。

通过发展手机支付业务,NTTDoCoMo不仅拓展了新的盈利领域,在现有客户群基础上发展新的产品线,更重要的是,通过整合金融产业链资源,将移动运营商的客户优势向上下游延伸。向上游,利用客户规模优势,把握接入资源,通过和银行等金融企业的交叉销售,拓展和保有客户规模;向下游,链接商家信息,对商家造成信息接入优势,形成较强的谈判溢价能力,从而为客户带来较大折扣,为商家带来更多客户资源。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在上下游整合的过程中,规模越大则谈判能力更强,合作伙伴的接入意愿更强,使得接入的集中度越高,从而对先进运营商形成持续的竞争优势。事实上,从NTTDoCoMo发展过程中,就可以明显地看到这种现象,从2005年4月上线到2007年12月,其手机支付业务已占客户规模的6%。从表2可以看出,不论是上游的银行,还是下游的商家,在手机支付发展一段时期后,NTTDoCoMo明显占有商家接入优势、业务提供优势,也自然转换为客户选择优势。

除了整合上述产业链资源外,NTTDoCoMo还精准地定位了其目标客户群,将其定位在20~40岁的男性客户,通过免费部署POS机,吸引了大量零售商家加入其产业链条。

NTTDoCoMo通过打造其手机支付产业链,在前端获取大量客户提升了客户的粘性,实现了对客户的有效保有,在后端吸引大量商户加入,通过后向付费形成新的盈利点的同时也为客户提升使用价值,增强客户满意度。另一方面,通过参股三井住友银行和瑞穗银行信用卡业务,混业经营进入金融行业,利用运营商沉淀资金优势提高银行资本充足率,为银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同时使得运营商运作资金避免体外循环,实现在自身银行系统的良性循环。

(二)韩国手机支付运营模式

和日本相似,早在2001年9月,韩国领先的运营商SKT就推出了基于WAP的手机支付业务,并推出名为Monet的手机支付平台,不同于日本三个主要运营商主要竞争的格局,韩国主导运营商SKT整合了整个产业链的标准,作为整合手机支付的核心平台和整合者而存在。

以SKT为例,在整个推广过程中,以Moneta为手机支付平台,整合手机银行、手机证券、手机支付、会员卡、积分信息等各种功能与一体。在平台结构上,分为线上线下两个部分,线下连接银行,线上提供MonetaPortal综合交易平台,为客户方便地提供转账、取款、支付、商家优惠消费、手机证券等功能。

在技术层面上,SKT利用其先发优势,同时利用行业协会的力量,统一其他运营商的支付标准,并采用单一芯片技术(MONETA+USIM+CAS)将其支付功能集成到一张芯片上。在业务模式上,SKT推动Monet卡优惠交话费和其他自有业务功能费,在逐步培养客户使用度的基础上,推出银行融合金融产品,实现有效的交叉销售。

在盈利模式上,MonetaBank的收费标准大概为基本月租(每机每月800韩元,约合6.25元人民币),可享受韩国目前所有17家银行提供的手机银行及ATM取款服务;除了利用平台服务收取月租和通信费外,SKT还利用在支付产业链分成中获得收益,能这样做的原因是移动运营商通过统一标准、统一各自平台接入和分成比例,已经对行业外的利益相关者形成强大的行业垄断壁垒,而作为这一垄断壁垒的主导者SKT公司,无疑也是这种格局的最大受益者。

从SKT成功的案例可以看出,以运营商行业协会达成联盟形成对外壁垒、统一技术标准和支付接入平台,统一客户使用模式和使用界面是运营商得以主导并成功的关键。

二、中国手机支付发展现状

(一)日韩和中国手机支付发展比较

不同于日本运营商的混业经营模式进入支付领域,也不同于韩国主导运营商整合行业标准平台接入模式,中国的手机支付领域从一开始就面临着金融领域的严格监管,也因此面临着不同标准的竞争和选择;既要面对电信监管部门和金融监管部门的准入和合规门槛,同时也面临着以银联为代表的金融系统和移动为代表的运营商阵营的激烈竞争。

综合以上可见,竞争的焦点在于资金和客户界面掌握在谁的手里,对比日韩手机支付发展(如表3),中国手机支付领域面临着更强的监管力度,更大的行业壁垒,更多的竞争对手,更不确定性的政策导向,如何更好地分析产业链配置,行业发展格局,优化发展路径,对整个中国金融行业和电信运营产业都有重大意义。

(二)中国手机支付监管要求

首先是金融监管层面,央行于2010年6月21日出台《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明确指出规定,支付机构依法接受央行的监督管理;未经央行批准,任何非金融机构和个人不得从事或变相从事支付业务。央行表示,办法实施前已经从事支付业务的非金融机构,应当在办法实施之日起1年内申请取得《支付业务许可证》;逾期未取得的,不得继续从事支付业务。截至2010年第一季度末,全国有300多家第三方支付企业,其中共有260家非金融机构法人按要求向央行提交了支付业务登记材料,多数从事互联网支付、手机支付、电话支付以及发行预付卡等业务。其中向央行报备的企业共约130多家。这也意味着,《办法》出台以后,至少将有100多家第三方支付企业被清洗出局。

其次是产业监管方面,工信部于2010年8月下旬下发文件,要求从2010年9月1日起开始实施手机实名制。根据工信部的要求,电话用户实名登记工作将分两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是从2010年9月1日起,全面实行新增电话用户实名登记;第二阶段是以电话用户实名登记相关法律出台为依据,完成未实名登记老用户的补登工作。工信部手机实名制的出台,为关联客户身份捆绑银行卡打通技术通道,为全面开始手机支付奠定了操作基础,使得手机号码关联用户身份和信用体系成为可能,构造了从金融支付到电信入网直到商户部署和用户实用的整个产业过程。

基于金融和产业两个监管层面的要求,客观上为手机支付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制度基础。

三、中国手机支付产业发展路径

(一)中国手机支付产业链的配置

作为整个移动互联网中游的运营商,既有上游技术标准厂家,又连接着依托于移动互联网存在的各个合作商,由于掌控着用户的接入网络,是整个接入层的最底层,因此,对接入客户业务提供上占有先天优势,转化到网络中,就是拥有数据的接入优势。手机支付产业链作为整个移动电子商务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必须从两个方面着手进行配合,以实现专用模块与通用模块的标准化。在支付产业链的三层体系中,无疑央行控制的超级网银的接入是基础和关键,在其上接入的是银联和各个银行的支付系统平台,继而是第三方支付平台和连接用户的平台。

目前在产业链中,中国移动、中国银联和第三方支付公司具有各自的优劣势。这也决定了未来各方在移动支付中的定位和发展方向。表4是对中国手机支付产业所作的SWOT分析。

(二)中国手机支付产业发展路径探讨

参考上述对日本手机支付产业发展路径的介绍可以发现,日本运营商部署手机支付业务基本上分为三个阶段:首先,做好技术储备,明确NFC的技术标准,控制产业上游;其次,入股银行,获得银行底层支付接入权,尤其是获得信用卡的发卡权,推出基于手机支付的手机信用卡品牌,将手机支付品牌化后纳入电信运营商的整体产品管理体系;最后,加大渠道推广,通过国内自我发展或代理发展,大量以免费和分成方式布放商户POS机,让运营商手机信用卡品牌适用度扩展到实体支付渠道,进而通过和国外商家和运营商的合作,布局海外市场,将运营商的客户优势和运营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通过控制标准,提升运营商对整个全球产业链的控制能力。

中国移动在入股浦发银行后,跨越了行业壁垒,同时,在技术层面也加紧了准备。首先是打造www.NaNpay.com的手机支付平台,为今后上线综合性平台做好储备;其次是和国民技术公司合作,开发2.4GHz的RFSIM卡支付体系;另外,启动试点项目,在湖南基地试推广,实现在超市、公交系统的刷卡消费。而中国银联,则利用其在银行体系中的独占地位,打造“手机支付产业联盟”,并利用加速扩张商户规模,同时联合银行和手机终端商开展手机端远程支付业务。

参考日韩发展路径,基于目前的竞争格局,未来中国手机支付竞争和发展态势将呈现以下阶段性发展重点。

第一阶段,主要是争夺银行接入和芯片设计标准。中国移动将联合类似国民技术公司,掌控上游部分标准,同时兼容银联NFC模式;而银联,则借助众多银行和央行的支持,希望影响芯片厂商投入的倾向。

第二阶段,主要是加快布局POS机。银联必然加快布放商户POS机,继而推出手机支付银联品牌,借助商户的影响力,推动政策的倾斜,引导客户端使用银联主导的支付标准;而中国移动则可能选择跟随策略,开始布放自己的POS机,并在自身客户体系内大量发展“手机钱包”业务,将手机信用卡作为中国移动整体产品一个序列纳入营销体系,借用现有的传播、渠道、品牌、服务的优势,扩大客户规模,同时丰富使用功能。

第三阶段,主要是影响行业技术标准。无论是中国银联占有主导地位还是中国移动掌控标准,最终就是利用对产业上下游标准的控制,掌控整个产业发展的格局。

从趋势看,中国移动采用中国银联统一标准的可能性较大,因为对中国移动来说,如果过于强调自身的标准,则最终只能出现在中国移动客户内部的支付业务,而中国银联的标准被广泛采用,中国移动可能会因为采取中国银联的标准而损失部分早期的沉没成本,但是可以赢得更为开放的客户和技术平台。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