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著名品牌营销专家李光斗曾经这样形容过分享经济的前景:过去人们对待手头的资源如同老婆,自己可以用别人却不能用。而如今个体生活碎片化及信息泛滥化的时代,盘活自己手头的“存量”也是一个挣快钱的有效手段,就如同过去有空余房间的人会出租自己的房间一样,现在人们放眼于更多的闲置资产,例如一个人可以在出差期间,将自己闲置的停车场出租出去,获得一笔不菲的额外收入。个人如此,企业亦是如此,共享办公室的概念也就油然而生,美国的WeWork可以说是瞄准共享办公空间市场的先驱。

WeWork可以说是“写字楼”行业的Airbnb,其历史可以追随到2008年,亚当·纽曼和米格尔·麦克凯威于纽约布鲁克林创立了“绿桌”公司,提供平台给创业者低租金的合作办公空间。2010年二人将公司卖掉后开始创立WeWork。WeWork也被认为是过去几年成长性最快的互联网平台企业之一,估值近百亿,3年翻了几乎100倍。除了依靠获取租金差价,WeWork的赢利点还包括收取配套的服务费用,因为其服务对象主要是新创企业,这些企业初始阶段往往欠缺支持部门及非技术专业人员,比如行政、会计和法务等,而WeWork正是抓住这些企业的痛点,打造一条龙式的服务模式,除了提供人员帮助外,甚至包括创业项目融资和培训等增值业务。

回到中国,在克强总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倡导下,办公室、写字楼的市场需求也迅速增长。借助这股创业浪潮,以及参考国外现有的WeWork模式,不少企业也试图打造自己的“共创空间”。较为代表性的例如SOHO中国推出的SOHO 3Q项目,以及前万科高级副总裁毛大庆创办的UrWork项目等。从表面上来看,这些传统房地产企业顺应时代的潮流,看准全民创业的市场以及互联网时代的要求,挖掘创业者最基础的需求——对于创业企业来说,办公室和相应配套硬件属于最基础并投资额也较大的一类需求,如何降低其使用成本一直也是创业者的痛点之一。而从更深层的角度来说,走向共创空间是传统房地产企业转型的一次重要契机,面对国内房地产相较于前几年大好时光已经渐现疲软,传统房地产企业需要进行一次高强度的“改头换面”。

所谓“改头换面”指的主要是三个维度的变化,第一个维度是出售型到出租型的变化:商业型写字楼的销售对于创业者和商户的吸引大大不如以前,难以产生持续的现金流,容易出现大量的空置率,都是房地产企业所头疼的问题。而就共创空间短租模式而言,其拥有回款速度快,操作灵活性高等优点,而相对低廉的租金和开放的环境可以很好地满足国内大量潜在的客源需求(即年轻的创业者们)。第二个维度是从过去只是简单的提供空间到现在提供多元服务支持:比如SOHO 3Q除了提供办公空间必须的书桌文件外,还提供免费的无线网和打印服务,甚至提供创业者培训等线下活动(比如地区的创业政策解读等)。第三个维度则是从传统的商业模式转向互联网思维模式:比如多数国内共创空间企业都采用O2O模式,客户可以通过移动端下单,迅速完成办公地点下单、合同签订及交易费用支付等多个环节,大大节约了客户的交易时间,有效地提高了用户体验。不仅如此,共创空间本身就是聚集创业者的孵化器,不仅“空间共享”,也同时是“知识和智慧共享”,这样的创业氛围也是吸引创业者重要亮点之一。

当然,共创空间并非是光挤奶不吃草的金奶牛,其潜在的风险依然也是需要关注。例如已经有资金支持的创业者青睐的可能更多的是创业服务支持,而办公空间成本并非是主要考量因素,因此他们更多可能选择的是海尔、联想等大型实业企业提供创业服务支持平台类项目而不太关注共创空间,因为共创空间提供的创业服务增值项目是否具有价值有待验证;其次是租金定价是否真的具有足够的吸引力,例如SOHO 3Q在北京的项目大约每人每周1000左右的租金并不在该地区有很高的价格优势,而原本这些就处于优质地段的办公地点价格就不便宜,进一步降低价格的空间很有限,故此选择一个相对有吸引力又不会影响企业现金流安全的租金价格也是共创空间企业当务之急之一。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