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从客户层面来看,广大农户和小微企业是被正规金融体系难以覆盖的主要客户群体,如何将这些客户纳入普惠金融体系的目标客户,如何向这些客户提供适合其需求的金融产品,是实现我国普惠金融的关键所在。

改革开放以来,为推进普惠金融,政府和金融部门进行了较多的探索。但是,就农村金融市场而言,总体上仍然处于卖方市场状态,因为资产积累有限,较多农村小微企业、农户,被排斥在信贷市场之外,再考虑到7600多万的贫困人口,我国农村领域普惠金融需求巨大。

因此,推进农村普惠金融,任重道远。本文的主要目的就在于在归纳分析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发展模式和现状特征的基础上,探索进一步深化农村普惠金融的路径。

五大模式

面对巨大的微型金融需求,国内一些大中型商业银行也在积极探索其微型金融之路,一是进行组织机构的创新,调整机构布局,以便更接近微型金融需求;二是创新业务操作模式,提高微型金融需求者的信贷可获得性;三是构建大型商业银行与微型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机制,提升微型金融机构的服务能力。并涌现出一些有效开展普惠金融服务的创新模式。

1.组建微型金融服务的专业部门,例如创立微型金融中心,或小额信贷中心,或者中小企业信贷服务中心等,逐渐实现客户群体的下移

包商银行、哈商银行等,2005年12月开始,就介入了微型金融市场,在细分市场的基础上成立了微小企业金融部和小企业金融部,建立了适应中小企业群体融资特点的小企业贷款机制,逐渐在小企业金融领域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探索出了一条差异化、特色化的发展道路。

2007年开始,农行开始在全国8个省市进行服务“三农”试点,2008年推行“三农”金融事业部制改革试点,2009年5月底,中国农业银行还正式下发了《农户小额贷款管理办法(试行)》,从农户需求特点出发,设计了农户贷款需求特点相适应的制度安排,降低贷款成本,大大提高了农业银行农户小额贷款的可获得性。

2009年,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北京分行大兴区成立了“三农”信贷专营机构,支持区内龙头企业种植、养殖等产业链发展以及涉农重点建设项目。并通过采取主动上门宣传、调查,集中上报、集中审批、集中放款的方式,大大缩短了贷款审批时限,在有效控制贷款风险的同时,极大地解决了农民贷款抵押担保难的问题。

2.对专业性微型金融服务机构提供批发贷款

微型金融机构具有方式灵活、放款及时、利率机动三大特点,在服务“三农”和支持创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从长远来看,微型金融机构资金短缺现象较为普遍,后续资金不足是制约微型金融机构发展的瓶颈。因此,建立一种向微型金融机构持续提供资金服务的机制,特别是建立大型商业银行与微型金融机构之间的资金融通关系,通过金融创新将银行的资金优势和微型金融机构的近距离服务小客户的网络优势有机整合,解决其资金来源不足的问题,不但可以更好满足农户、微型企业和创业者的融资需求,而且也是微型金融机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在银监会[2006]90号文件和2008年5月《小额贷款公司试点指导意见》发布之后,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参股、注资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微型金融零售机构,就具有资金批发性质。并且,一些大中型商业银行还对小额贷款公司提供批发贷款,并出现了专门针对小额贷款公司提供贷款的再贷款公司。

3.投资兴办微型金融机构,例如投资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或者去投资参股、兼并、收购欠发达地区的农村金融机构,由子公司去开展微型金融服务

村镇银行,是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主要模式,一方面,对于改变县域地区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农村资金外流局面意义重大;另一方面,也为区域性银行扩展业务空间、为银行增大与小客户的接触面提供了机遇。因而,特别受到各类中小型银行的青睐。在组建村镇银行方面,较为活跃的银行包括民生银行、包商银行、哈商银行、鄞州银行等。

4.对小型金融机构提供能力建设支持,特别是IT技术、治理结构完善、财务辅导和业务培训等支持,增强它们提供小额贷款的能力

5.产品和业务操作方式创新

各金融机构在各地开展了包括林权抵押贷款、“公司+基地+农户”、“公司+专业组织+农户”、“银行(社)+企业+农户+合作社(协会)+保险+担保”等多种方式在内的信贷产品和服务创新,对盘活农村存量资产、拓宽农村资金来源渠道、建立健全农村金融风险覆盖体系产生了重要影响。国家开发银行在海南澄迈县创造的“国家开发银行+协会+企业(农户)”的贷款模式,农业银行发行的“惠农卡”,农村信用社领域开展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等,都是这方面的案例。

基本特征及缺陷

1.银行普惠金融业务出现全面创新的局面

金融业务可以分为资产业务、负债业务、中间业务三大类,为了满足农村普惠金融需求,以农村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为主的农村金融机构,在资产、负债和中间业务方面均有较多的创新。其中,资产业务创新是主要方面。资产业务创新主要表现为新的信贷产品不断涌现,能够满足新的需求,也能够满足更多的需求。例如四川农村信用联社的“才升道”小微企业信贷产品、广东顺德农商行的“成功之路”系列小微产品等。

2.信贷业务创新的重点在于不断拓展业务的广度和深度

信贷业务创新主要是围绕满足那些缺乏抵押担保的农户、小微企业、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弱势地域、弱势产业等的信贷需求而进行的,就是怎么在缺乏抵押担保的情况下提高这些群体的的信贷可获得性,拓展信贷服务的广度和增加信贷服务的深度。

3.构建信用共同体是普惠金融创新的主要模式

信用共同体,不是一个经济实体,而是一个由金融机构(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等)、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市场管理机构等利益相关者共同组织,同一辖区(或同一产业链条、同一合作经济组织、同一商会、同一协会等)内信用程度较高、经营管理好的小企业、个体工商户自愿申请加入组成的具有融资担保互助职能的一种机制或联合体。

对于那些难以以个体信用获得信贷的弱势群体而言,只有在取得信任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加入共同体。信用共同体的存在,第一,是一个增信的机制,弱势个体以其个体信用不能获得信贷,加入信用共同体后,就有了获得信贷的机会;第二,是一个将个体信用转化为群体信用的过程,并将个体信用与群体信用捆绑,在个体失信时,群体信用受损。因此,信用共同体本身是一个具有内在信任机制的自我信用实现和表现机制。

例如,在现代商业信贷的市场选择面前,农户、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贷款的有效抵押品不足,是农户、小微企业贷款难的主要原因。为此,2008年,山东省农村信用联社推出了大联保体贷款,将有资金需求的农户、小微企业组织在一起。充分发挥农户、小微企业间互助及监督作用,由传统的单户营销模式向批量营销模式转变,既利用农户、小微企业间的自我甄别机制和内部相互制约解决了信息不对称问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抵质押品匮乏的局面,又降低了银行的交易费用,实现了业务流程的再造。

4.以价值链、供应链为纽带的创新不断涌现,也成为普惠金融创新进一步发展的方向

我国农业正经历着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在整个过程中,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组织化等的程度逐渐提高,生产大户、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不断涌现,农业生产摆脱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生产商品化,直接面对市场,同时,生产-消费的自循环系统被冲破,生产逐渐成为农业产业链的一个环节,农业产品价值实现的约束,不仅仅来自于产品质量,还与产品的加工、储运、销售等产业发展直接相关的环节高度关联,也受到生产资料的供应、技术支持、金融服务、劳务供应等部门的约束。现代农村产业发展的主要约束是金融约束,而在传统的商业信贷市场上,农户信贷约束较为显著。因此,农村经济活动主体的融资模式需要创新,价值链金融或称为供应链金融由此而生。

农业价值链融资的三种常见基本模式是:经销商融资、订单农业融资和仓单融资。

(1)经销商融资在种养业农户中是最常见的一种融资方式。农产品经销商或者为小规模农户购买农场投入品,或者为农户提供现金以购买投入品。经销商为小规模农户赊销农场投入品,可以避免经销商融资用途的转移,因而,被经销商所青睐。生产者可能与购买合同捆绑,如果是这样,他们需要将产品出售给经销商,收入首先要抵扣贷款。

经销商向农户提供融资的资金来源,也可能是经销商从价值链上的其他参与者(加工企业、批发商等)融入的资金。因为是非正规的、不受监督的融资交易,因而,利率一般较为灵活。为了覆盖成本,主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提高贷款利率;二是提高投入品的价格;三是相对压低购买农产品的价格。

(2)订单农业融资可以促进生产的标准化。经销商融资模式下,经销商与生产者之间,几乎是受到价格驱使的。订单农业中,小农是被龙头企业“俘虏”,龙头企业是产品的最终购买者,因而,一般处于中心角色。订单农业融资模式下,龙头企业(一般作为买家)与生产者签订合同,要求生产者以一定质量标准生产一定数量的某种农产品。龙头企业向农户提供融资,一般是以农户生产的产品销售给龙头企业为条件的。生产者还可能得到技术支持、培训、技术转让、监管等。尽管可能产生其他费用,买家也愿意提供的服务,以便生产者生产的产品能够满足消费者对数量和质量的要求。一般情况下,买家都愿意与大规模农户或者农民组织打交道。

(3)仓单融资可以保障贷款的回收。仓单融资模式下,必须与仓库,生产者和经销商将市场出来的产品储存在仓库,获得在一定时期内储存有一定量商品的证明,即仓单。仓单,可以抵押或质押,用以保证银行或其他放款者的贷款能够首先以产品销售收入来偿还。

例如中国银行宁夏分行2007年以羊绒产业为基础推出的“大集团小客户捆绑授信支持计划”,将羊绒产业上下游生产链中的收购、生产、加工等资金实力相对较弱而且可抵押资产较少、融资难的中小羊绒企业捆绑在一起,依托技术成熟、客户群体好、知名度高、信誉好的大集团客户,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困境。

5.基于移动互联的普惠金融创新产品越来越多,将普惠金融推向深入

例如,在移动互联、云计算、大数据的浪潮声中,以及在普惠金融国家战略指导下的农村金融机构,针对日益膨胀的网络金融需求,也纷纷瞄准移动金融领域,2014年9月初,北京农商银行与北京思创银联公司合作推出的“社区e服务”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

“社区e服务”是一款安装在智能手机上的金融产品,为社区周边小微商户提供免费的网上平台,小微商户可将自己的店铺直接开在移动互联网上,通过“社区e服务”平台展示、营销自己的商品和服务。“凤凰e账户”则是北京农商银行普惠金融创新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将互联网技术应用于社区金融服务的有益尝试。

6.中小银行特别是农村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是我国普惠金融创新最活跃的金融机构群体

在考察普惠金融创新时,作者发现,尽管大小银行都在积极探索,但是,中小银行特别是农村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在普惠金融创新的速度上,大大快于大银行,推出的有利于深化普惠金融的产品数量,大大高于大银行,因而,中小银行特别是农村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成为我国普惠金融创新的最活跃的参与者。其主要原因在于:(1)中小银行特别是农村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直接面对普惠金融业务核心对象群体,能够发现需求的多样化,在自我发展需求和客户需求拉动面前,只能不断创新;(2)中小银行管理扁平化,决策链条短,能够快速决策和快速创新。

但是,普惠金融创新也表现出一些缺陷:

1.普惠金融创新还没有完全成为所有银行的共识。总体而言,着眼于普惠金融服务,特别是能够以可持续的方式服务小微、弱势群体的金融机构仍然有限。

2.大型金融机构资金实力和技术实力雄厚,有促进和创新普惠金融业务的多种途径,但是,一些大型金融机构针对普惠金融需求的创新不足。

3.较多的中小银行创新能力不足。特别是在县域范围内开展业务的农村信用社领域,本身面对的就是众多的弱势群体而形成的弱势金融市场,服务弱势群体是农村信用社的常态,但是,较多的农村信用社,没有开发出一种有利于不断拓展业务的广度和强化服务深度的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实现路径

在我国明确发展普惠金融的政策背景下,普惠金融之路如何走?

从客户层面来看,广大农户和小微企业是被正规金融体系排斥的主要客户群体,如何将这些客户纳入普惠金融体系的目标客户,如何向这些客户提供适合其需求的金融产品,是实现我国普惠金融的关键所在。因此,我国普惠金融之路的关键在于进一步推进农村金融体系的改革与创新。

1.微观层面:推动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与业务创新

自2006年银监会农村金融市场准入新政实施以来,村镇银行、小贷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农村金融多元化的市场格局正在逐步形成。然而,与农村金融巨大的市场空间相比,农村金融组织的发展及创新仍然远远未能满足要求,在发展普惠金融体系的过程中,进一步加强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创新十分重要。总体而言,农村金融缺少的不是大银行、大机构,缺少的是能够真正贴近需求的小机构、小银行,缺少的是服务于“三农”与小微企业的服务机制。

其一,应进一步推动农村信用社股份制改革,完善治理机制,明确市场定位,引导其真正立足当地,服务“三农”和小微企业。

其二,推动村镇银行与小贷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应在突破新型机构发展瓶颈和加强监管方面做文章,前者有利于促使更多的新机构组建与发展,而后者则有利于引导其规范经营。新机构的进入与规范发展,对于激活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进而引导金融机构着眼于需求研究,通过创新向目标客户提供适应其需求特征的金融产品具有重要意义。

其三,积极探索合作金融新模式,引导资金互助活动规范发展。在2006年银监会农村金融市场准入新政中已经提出了农村资金互助社这一合作金融的新模式,但是全国仅有49家获准成立。相对而言,在农村地区还存在着大量的以资金互助为内容的合作金融形式,这是真正基于本土化的金融资源,亟需从制度层面的规范和引导。

其四,规范引导民间信用活动发展。

其五,推动农村金融业务创新,重点要突破的是农户与小微企业抵押担保困境。在此,可以利用嵌于农村社区的一些非制度性因素,如来自“圈子”内的信誉约束机制等,典型的案例是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业务。

2.中观层面:构建与农村金融发展相适应的保障支持体系

金融机构的有效运行依赖于完善的金融基础设施以及其他服务提供者的网络,对于农村金融而言,更需要构建与之相适应的一系列保障支持体系。主要包括:一是加快在农村地区和城镇落后地区的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这部分地区的金融服务整体水平,提高ATM自助服务机的覆盖率,提升支付结算水平等。二是完善农村征信系统,创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打造农村金融生态安全区,为各种创新性的业务活动提供发展的空间。三是发展农业保险,构建农村金融服务的风险分担机制。四是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信用担保体系,通过引入一定的涉农财政资金对构建农业信贷担保体系予以支持,破解农户与小微企业融资困境。五是构建与发展普惠金融的社会辅助体系,如评级机构、行业协会、征信机构、结算支付系统和专业金融服务网络等。

3.宏观层面:完善农村金融发展的相关法律与政策体系

将农村金融的发展纳入普惠金融体系的框架,构建全方位的农村金融发展的相关法律与政策体系。一是探讨出台针对农村金融发展的专门的法律,完善现有农村金融领域内的相关制度法规,使其成为普惠金融政策体系框架中的组成部分;二是财政、税收等部门要健全财政、货币和监管政策,建立有利于金融服务渠道建设的财税支持政策体系,改进财政补贴方式,优化税收扶持政策,减免涉农贷款、小微企业贷款等贷款所得税。监管部门要逐步建立起对金融机构为农户、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情况的监测、评价和考核机制,引导更多的机构参与农村金融活动。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