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风景会更加美好"。最近走访了国内各大征信机构的大佬与行业巨人,收获甚多,也将自己的所思所想与大家共享!)

信用,即借钱还钱。征信,是指专业化的第三方机构通过客观记录人们过去的信用信息并帮助预测未来是否履约的一种服务或机制;"君子之言,信而有征"中国自古就崇尚言行有据,查必有证。

说到信息,其价值在于能证明你妈是你妈,证明你是你。而识别信息主体个人身份的基本信息包括:姓名、证件类型及号码、通讯地址、联系方式、婚姻状况、居住信息、职业信息等; 反映信息主体信用状况的信息:如贷款信息、信用卡信息、其他社会管理信息(如法院裁判、行政处罚等)。这些信息的采集必须是信息主体签字授权方可以使用,这是大家公认的游戏规则。"从放贷人那里采集借款人信息",这是对征信的经典界定,而大数据时代,行业玩坏了征信数据采集限于"金融属性信息"的范畴和"采集者与信息产生没有任何关系"的独立第三方原则。

"中国式拿来主义"是一场博弈

独立第三方强调的是对信息主体信用情况的判定是基于机构所收集到的数据与自身科学评分模型基础之上作出的客观、公正的判定。那么如何做到真正的客观,就是大家经常讨论的:第三方机构仅仅扮演裁判的角色。裁判和球员之间没有任何的利益关系,每一个结果都是按照标准与规则来,不会因为球员与裁判的关系的疏密而影响判断;也不会出现裁判当球员的情景。当然这些都是基于理想条件下能够达到的。在中国式"拿来主义"的驱动下,既需要借鉴美国发达信用社会的成功经验,又需要兼顾国内的征信体系建设的基石,给征信体系套上了"中国特色"就会开辟出一条能够基于中国国情走下去的道路。正如央行钦定的首批机构名单中,依赖自有数据体量做征信的不在少数。这是一场博弈。

美国在经历了漫长的信贷社会发展之后,形成了一套成熟的信用评估体系。以三大征信管理局配合FICO模型给用户评分。在美国模式下,三大征信机构的数据"取之于用户,用之于用户"。由于在美国失信成本相当高,所以人们对于经营自己的信用也极为重视。就单这两点,国内的行情就相差甚远。何况国内又没有供FICO模型快速生根发芽的土壤。所以行业也都意识到单纯的"拿来主义"在中国是不现实的。

与此同时,在行业热捧"数据资产化"概念的诱导下,各数据持有主体都小心翼翼的守护着自己的"吸金利器",你可以觊觎,但是你不能动我的奶酪。这极大的加速了数据孤岛的出现。虽没有达到"有钱能使鬼推磨"的程度, 但是不得不说,"数据变现"这一想法的确是一剂强劲的催化剂。

再者,当任何资源套上了"稀缺资源"的外衣以后,价值就会不断的放大,也就会出现奇货可居的现象。"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当征信机构没有足量的数据来建模时,其产品的可信度就会打个问号,从而征信机构不得不花高昂的代价去获得各种渠道的数据。这样就陷入了一个死循环。换句话说,如果你没有足量的资本,那你就有可能出局;如果你有数据,你不仅可以选择卖,还可以选择自建门户。

所以国内的征信玩家中,半数是数据大佬。大佬们一只手写着"数据应用",一只手写着"隐私保护",若是左右互搏,那就是良心结果导向;若是手牵手,那就是造福用户。所以"独立第三方"宗旨是每个做征信的数据大佬的基本原则,越过这条红线,背负的将是良心上的谴责。掌握好平衡术就有机会破茧而出。

剪不断、理还乱,征信的触角如何延伸?

谈到征信,首先或者最基本的应该是金融行业的征信。金融的核心是风险定价。传统银行征信的方式无法覆盖中国13亿多的人口。因此,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的挖掘与分析技术,帮助在银行没有信贷纪录但又有信贷需求的人,通过分析人们在网上购物消费、社交娱乐等行为而产生的数据,从不同维度形成一份"互联网"个人征信报告,用它来作为银行征信系统的补充,同时,给银行信贷发放业务提供参考,全方位提升金融行业的风控水平。这是商业征信的价值与发展前景。

从几十年传统金融行业的经营方式来看,银行业一直是"抓大放小",小微客户在银行是不受待见的。即使是在互联网金融、互联网银行迅速分食小微金融市场的情形下,银行业尝试互联网转型,但由于体制的庞大,"船大难掉头",互联网板块慢慢成为鸡肋。所以在互联网金融没有触及银行最核心大客户的情况下,银行业还是挺乐意互联网帮他们分散小微客户,这样银行可以将有限的精力投入到服务大客户身上,丢卒保帅。所以互联网征信对于银行来说意义不仅仅在于降低信贷风险,更在于可以更好的了解大客的习惯,培养大客的粘性,创造更高额的利润。

从国务院到各地方政府都在说:服务小微,普惠金融。既然小微是银行业的弃子,那么互联网金融能改变小微的命运吗?答案显而易见。那么征信作为金融的基础设施之一,其建设与完善的速度将直接影响到小微的发展。因此征信立足服务小微,出发点于情于理都非常合理。那么问题又来了,当所有人一哄而上,抢食一片市场的时候,没有统一的准入标准、没有公认的游戏规则,市场又会出现"选择恐惧症"的现象。因此,垂直化、专业化发展将成为互联网征信的唯一出路。比方说:布局农业征信、布局汽车、房地产、教育、医疗等产业征信,可喜的是我已经看到一些企业在布局了。

最近总有人问我,为什么央妈的牌照迟迟不发?我都会反问一句:你是希望发呢还是不发呢?当然很少有令我咂舌的回答。因为我觉得征信产业现在还没有具备牌照制管理的条件,理由有三:

一、 具体征信业务的监管细则还没有落地,尚且做不到有法可依,不能给后来者划定明确的准入门槛;

二、 行业对于数据服务和征信服务的定位与认识没有统一的标准,擦边球的现象会屡见不鲜,而且当牌照奇货可居的时候,这样的现象会源源不断,引发市场秩序紊乱;

三、 当前征信市场百花齐放,参差不齐,行业对征信的价值认知尚浅,还没有形成行业良性竞争环境。奇货可居的征信牌照所带来的企业估值的增长是大多机构跻身这一行业的主要诱因之一,征信本应该是服务民生,普惠大众的,动机不纯的经营理念带来的结果不可预知。

以上,是我的一些拙见,和大家分享。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