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12月2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农村电商、农产品定制等“互联网+”新业态。如果算上2015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一号文件,一二三产业(也可以称为“六次产业”)融合互动已成为三农领域的热门词汇。而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将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转型,助推“六次产业”发展。同样,“互联网+金融 +农业”前景广阔,大有可为

一、什么是“六次产业”(也就是一二三产业融合)?

“六次产业”是日本学者今村奈良臣在1996年提出的。“六次产业”不仅包括作为第一产业的农林牧渔业,还包括农副产品加工等第二产业以及物流、销售等第三产业。因为将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加起来或相乘,都正好是“六”,所以称为“六次产业”。它的根本目的是使农民由单纯获得第一产业的初级收入模式,向获取二三产业中多元附加值模式过渡,从而激发农业活力、促进农民增收,实现产业升级。

可以说,“六次产业”的形态非常丰富,例如农产品的生产与品牌化管理、农业电商、向消费者直销、农家乐、发展农业观光和农耕体验等都可以称为六次产业。

二、“六次产业”概念产生的背景及对中国三农发展的借鉴意义

(一)日本“六次产业”的产生背景

和中国农村现状相似,在上世纪90年代的日本,社会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农业后继乏人、农村衰落的现象。一方面,人口红利消失,年轻农民都跑到大城市打工,地都荒废了(关键种地不如打工赚钱);另一方面,日本开始审视自身的农业发展政策,之前主要学美国,靠发放补贴来反哺农民,结果发现,单靠补贴不但解决不了问题,反而让政府背上了沉重的包袱,财政压力越来越大,而且农业产业增加值都被中间商给薅走了,农业萎缩更加严重。

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美国农业是家庭农场的规模化种植,补贴规模经济显著;而日本是典型的家庭作坊式的传统耕种模式,人均面积小,补贴总额度低,所以单靠补贴根本激发不了农民积极性。

怎么办呢?为了激发农业发展活力,日本政府转变单纯靠财政补贴的策略,开始推动农业生产向二、三产业延伸,通过一系列扶持政策,促进一、二、三产业的相互融合,形成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一体化的完整产业链,全面提升农民收益,也就是前面说的“六次产业”模式,从而产生了神户牛肉、香川瓜等一系列品牌农产品和相关衍生产业,使日本农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农民收入大幅度提升。

后来,韩国摒弃了单纯补贴的政策,开始借鉴日本“六次产业”思路,推动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比如韩国庆尚北道清道郡发展柿子产业,通过“涩柿子生产+柿子加工+柿子酒地道(观光资源化)”的深度融合,实现生产、加工、观光之间的连接,从而增加农民收入。(当然,负面效应也随之产生,就是日本、韩国农产品价格畸高,以日本为例,近10年来它的恩格尔系数一直徘徊在23%,而其他发达国家的恩格尔系数,美国为7.2%,德国为6.9%,连不太种地的英国也仅为11.4%,可见日本农产品价格有点离谱了)

概括起来,对于大面积规模化生产的农业,可能美国粮食直补模式比较靠谱,农民耕种面积越多,收益越高;而对于人多地少,分散化种植的东亚农业,日本的“六次产业”模式更有借鉴意义。

(二)“六次产业”模式对中国三农发展的借鉴意义

农业是中国发展和稳定的根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探索支持农业、补贴农业的机制与政策,如2002年以来,国家启动良种补贴政策,从大豆试点开始,目前已扩大到水稻、小麦、玉米、油菜、棉花、马铃薯等农产品;建立粮食直接补贴制度,为农民提供农机购置补贴、农资综合直接补贴。这些政策措施,对保护农民利益、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保持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但是,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这些政策的效果已经开始逐渐弱化。数据显示,我国每年产粮6亿吨,每吨价格按2000元计算,大约就是1.2万亿的规模,按照10%补贴,就要1200亿元。如果算上农机补贴、种子补贴、棉花补贴等等,压力山大,何况就是这么补,农民该进城务工的还是进城,该不种田还是不种,和国外粮食价格倒挂越来越严重。面对客观现实,我国政府层面也开始重新审视自身的三农扶持政策,一味靠补贴不是长久之计。因为农业的发展已经不能仅仅依靠自身,急需拓展农业的外延才可能攫取更多的资源,才能振兴农业。现在新思路来了,双管齐下,一方面探索由直补向目标价格补贴转变,同时咱们也学日本韩国,来个“产业联动”吧。今年政府报告中“主产区粮食就地转化”就是典型的三产融合,转化就是“农业深加工”,这就可能涉及到第二三产业,比如有些粮食作物可以改为饲料,有的经济作物还可以搞旅游采摘等。

其实说白了,联动一二三产业促进农业发展已经提出很久了,但一直是作为口号而非政策来抓,但随着近期政策导向的悄然转变,中央年内也多次提到,这种三产融合的方式将是我国未来农业重要的发展方向,《人民日报》也撰文为“六次产业”造势了。这些举措不仅是一种技术组合,更是一种理念的更新,但愿能促进中国农业的腾飞。

三、国内“互联网+”服务“六次产业”的主要模式

农业是融生产、生活、生态功能于一体的产业,如果要从初级的农业种养业催生和拓展出加工、流通、销售等新环节,形成 “一产接二连三 ” 的互动型、融合型发展模式,打造“六次产业 ”,必须解决交易成本高、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而互联网的发展为助力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 “互联网+”已有一些成熟的模式。

(一)互联网+电商平台。在现行的农产品市场流通中,农产品从农户到消费者手中需要经过多重环节。农产品首先由农户在产地的批发市场中卖给批发商,然后通过运输商运到销地批发市场的批发商,再通过零售商、超市、农贸市场等最终到达消费者手中。由于在整个流通链条上需要多次经手,所以农户生产农产品的成本与消费者实际的购买价格之间存在差异,加价比例达600%左右。而涉农电商的开展,使得消费者和生产者直接信息对接,减少一些中间环节,把最优质的农产品从产地直接到达消费者手中,农民和消费者实现双赢。目前,这一趋势正快速发展,阿里、京东、顺丰优选、沱沱工社等互联网电商企业加快在县域推广其电商平台,农行“E农管家”、建行“善融商务”等银行系电商平台开展涉农电商服务。此外,引导三农客户上电商平台也可以满足其购买原料、农资、生活必需品的物资需求和便捷支付、小额信贷、余额理财等金融需求,扩大受众群体,实现多元产品综合营销。从“消费品下乡”到“农产品上行”、从干果米面类拓展到蔬菜生鲜类,互联网+电商潜力巨大,但任重道远。

(二)互联网(物联网)+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农户。随着农业规模化经营,农业龙头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提速,利用物联网技术的智慧农业快速发展。通过布置大量的传感器,可实现实时监控生产情况并自动智能调节大棚的温度、湿度、土壤酸碱度、加氧、喂水、喂食、加药等;通过二维码、RFID技术等,可实现食品、家畜等流通信息可追溯。借助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使得物物相连、人物相知,为农业生产各环节积累了宝贵的信息和数据。以大北农为例,其通过猪管网平台帮助养殖户提高效率,目前已覆盖600万头猪,并以此掌控养殖业大数据;通过搭建涉农电商平台-农信商城,发展农资交易及生猪交易服务;在对养殖户经营情况实时掌控和经销商的长期了解的基础上,搭建农信网作为大北农的资信管理平台,并建立以信用为核心的涉农互联网金融服务体系,农信网先后嫁接了农富贷、农银贷、农富宝、扶持金四个服务板块,满足农业产业链上的支付、融资和投资理财等多元金融需求,仅2014年发放的贷款就超过11亿。目前,大北农通过猪联网-农信商城-农信网三大平台,已形成一个完整的涵盖农业一二三产业生态圈,这将是未来规模农业创新的一种重要发展方向。

(三)互联网+移动社交平台(众筹、团购平台)。一是借助移动社交平台,扩大农产品知名度和品牌,力争培育出一批如“诸橙、柳桃、潘苹果”的农产品粉丝,实现从单纯的生产向品牌价值提升模式转型。二是以众筹为依托,带动二三产业发展。比较有名的就是安徽的“聚土地”模式。该模式是安徽绩溪县与淘宝合作,把电子商务和市场配置耕地资源结合起来,将土地用众筹方式流转给网友,投资者可获得私人农场的专供产品,同时可享受优惠的乡村旅游服务等,短短三天3500名用户认购了土地,并极大带动了当地旅游服务业的快速发展。目前,“聚土地”模式已在安徽芜湖、浙江诸暨、江西婺源、海南三亚、重庆巫溪、北京延庆等地开花,这种以众筹带动一二三产业发展的模式,将是互联网服务三农的有益探索。

四、互联网金融服务农村一二三产融合的创新建议

在政策导向和“互联网+”的影响下,农业发展的理念、资金、模式、技术与市场渠道的全面转型升级,特别是随着三农产业向规模化转变,农民生活向集约化转变,产业组织形式向标准化转变,对金融需求体现为三次产业的整合与发展过程之中,便捷结算与多样化信贷产品需求进一步增强,资产增值与投资需求逐步显现,金融需求与非金融需求混搭,在以下几个领域应予以重点关注。

(一)顺应农业规模化生产趋势,做好产业链金融服务。在经济较发达的东部以及适合大规模机械化耕种的东北、西北等部分地区,农业生产呈现出明显的产业化趋势,金融需求主要表现为各类公司贷款、产业链融资、生产经营贷款等。“互联网+金融”创新应注意与当地产业龙头企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规模经济群体的生产需求相结合,以在线供应链金融模式服务农业产业链各环节,以农资电商+融资模式深耕种子(市场空间约3500亿元)、化肥(市场空间约7500亿元)、农药(市场空间约3800亿元)三大农资市场,以融资租赁等模式挖掘农机具(市场空间约6000亿元)市场,以移动POS、手机银行、现金管理等渠道工具满足电子支付和资金归集需求。

(二)顺应农业三产融合趋势,满足多元金融需求。农业生产由“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变,三产融合发展,将带动融资由传统的农业生产经营贷款,向多元化的贸易类、消费类贷款转变;涉农电商的全面开花,将促使大额在线安全支付与分期支付需求逐步形成;而农村生态旅游观光的兴起,带动非现金交易和移动支付需求快速增长。“互联网+金融”创新应关注这一趋势,发挥电商、社交等平台的综合化属性,做好资源导入和客户引流,并以此开展综合金融服务。

(三)顺应农产品销售模式新变化,做好配套金融服务。受物流、仓储成本等因素影响,国内农产品销售主要以专业市场为主,但三产融合将带动电商直销模式快速发展。对于专业市场,应重点把握近期各大市场信息化改造这一历史机遇,通过与市场管理方对接,将电子支付结算、电商和信贷服务嵌入其中。据统计,截止2013年底,全国共有农产品批发市场(含产地类和销地类)4476家,年成交总额37414.4亿元,而90%的产地类市场的经纪人有10-50万元季节性融资需求,70%的销地类经销商有50-200万元季节性融资需求,潜力巨大。对于直销模式,可借鉴美国Local Harvest等农业电商经验,引导优质的“三品一标”类农产品对接消费者,引导农产大户与餐饮企业对接,挖掘近万亿的食材采购市场潜力。同时,可借电商平台获取其交易流水,量体裁衣配套开展金融服务。

(四)顺应投资“下乡”趋势,扶持三农实体经济发展。受农产品市场需求、土地流转政策、农业产业化政策等推动,外部性投资支持的公司化运作或农业合作社等组织形态快速发展,带动三农股权投资、农民土地入股等新型金融需求呈现井喷式发展。从长远来看,公益众筹、P2P、农产品众筹、股权众筹等新兴业务模式具有很大发展前景。

展望未来,农村一二三产业的发展将促进我国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发生重大变革,而“互联网+”将有利于缓解涉农领域的信息不对称,降低交易成本,促进产业升级转型,而随着国家政策引导和涉农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不断加大,“互联网+金融+农业”同样将前景广阔,大有可为。

作者:王硕(中国农业银行/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后,邮箱:wangshuothu@163.com)

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所在单位意见,转载请注明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