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拯救众筹?

是的,拯救众筹。

在写这篇文章之前,笔者曾经思忖再三:众筹很重要吗?众筹怎么了?如何拯救?

这件事其实应该从克强总理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潮开始谈起。

中国众筹是如何诞生的?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以简政放权为突破口,推动经济转型、释放社会活力,社会投资和创业创新热情迸发。日前,北京师范大学劳动力市场中心发布的《2015劳动力市场研究报告》显示,2015年以来,中国每天新增的企业数量将近1万家。目前,北京已形成亚洲规模最大的“创客空间”,深圳的华强北已被视为“创客圣地”。

此外,在二级市场,深交所日前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12月31日,创业板总市值达到55916.25亿元,较上一年增长34065.30亿元,同比增长155.90%。2015年,累计有86家公司在创业板挂牌上市,目前共有492家公司在创业板上市,同比增长21.18%。截至2015年12月31日,深交所共有上市公司1746家,市值达23.61万亿元。

上述数据说明,在创业热情高涨的情况下,融资需求也在暴增。

然而,国内目前融资手段极其有限:银行贷款、股票筹资、债券融资、融资租赁、海外融资、典当融资等,这几种方式对已经初具规模的大中型企业来说,已经能满足融资需求。

可问题是,对大众创业衍生出的大部分小微企业来说,由于随着轻资产以及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他们很难通过资产评估等方式从银行获得贷款。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互联网金融应运而生。

不过,新的问题同时出现:作为互联网金融行业重要融资手段的P2P问题不断,风险也越来越大,越来越难得到用户的信任。经过去年一年的市场拼杀之后,品途商业评论记者通过采访诸多业内人士发现,目前的P2P行业正逐渐回归理性。91金融联合创始人吴文雄认为,未来的P2P行业最有可能发展成为以资产管理和消费金融为主的互联网金融平台,而非最初和银行业务重合的网络信贷平台。当然,也可能以供应链金融的方式出现,但无论如何,以往那种简单的信贷模式将一去不复返。

那么,可供创业者利用的融资工具将只剩下众筹。

可是,众筹有众筹的苦:一方面,股权众筹深陷《公司法》和《证券法》的束缚之中,再加上非法集资的高压线高悬,所以少有人敢越雷池半步。另一方面,产品众筹虽然不断壮大成型,但是却因为被淘宝和京东两大电商把持而被诟病“预售模式”。

不过,值得欣慰的是,国家层面显然认识到了股权众筹的重要性,自2014年以来,股权众筹开始不断在争议中突破:2014年11月,高层提出“开展股权众筹融资试点”;2014年12月中国证券业协会公布《私募股权众筹融资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2015年3月两会期间,“股权众筹”更是进入政府工作报告。36氪也于不久前推出“下轮氪退”,为股权众筹解决投资者“落袋为安”的难题。

笔者认为,业内人士正在逐渐认识到众筹行业对中国未来的重要性。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在这一时刻到来之前进行呼吁,不要让众筹行业重蹈网贷覆辙。

那么如何做?这将是笔者和诸君一起思考的问题。

股权众筹会在2016年放开?

其实,在2015年12月初,笔者就已经讨论关于众筹行业在2016年的走势。在前边的序言部分,我们已经交代了关于为何要拯救众筹的几点原因。在接下来的几篇文章中,我们会逐点详加剖析。

以往业内人士讨论股权众筹难以破冰时多认为《公司法》和《证券法》以及非法集资的红线是股权众筹的最大障碍。但是,如果对股权众筹的轨迹稍加梳理,便可以发现,上述逻辑可能有一定道理,但是却难以孤立解释股权众筹迟迟无法放开的理由。

我们知道,股权众筹概念早在2009年开始传入国内,2013年正式诞生第一例股权众筹案例,2014年开始有担保的股权众筹项目出现。在将近7年的时间里,股权众筹的进程加快只在2015年才真正开始破冰,你不觉得这很奇怪吗?

对于此事的蹊跷之处笔者这样看:

股权众筹市场将倒闭改革

笔者在2013年的时候,曾经和重庆一家基金的合伙人深入交流过。该合伙人当时表示,他们相当看好股权众筹,必须要做一个股权众筹平台。为啥呢?理由很庸俗,但是很实惠:首先,当时互联网金融刚兴起,所有平台都在圈钱,他们眼热。其次,国内中小企业太多,市场巨大。最后,这是个处女地,大家都还不懂,早点进去早点占据位置。他也确实这么多了,很快就占据了这个市场,尽管迟迟无法做大。

当时他想出了很多规避国家政策法规的“招数”,比如采用实名会员制度、采用担保制度等,这些“招数”在后来都被业内的平台一一验证,可见大家都在思考如何打破股权众筹的一些障碍。

时至今日,上述这美好市场的蓝图并未改变。据公开资料显示,2014年,产品众筹平台和股权众筹平台的成交额超过之前历年总和的5倍,迈上10亿元人民币的台阶(接近20亿元);2015年上半年,众筹行业的成交额又超过2014年的2倍,去年全年有望达到百亿元人民币的规模。支撑成交额快速攀升的是大量新平台的成立:一方面,截至2015年11月,正常运营的众筹平台数量接近320家,同样是2014年底的2倍以上;另一方面,电商巨头、科技媒体、传统金融机构也开始染指众筹行业,有力促进了行业规模的扩大。2016年,众筹成交额的成倍扩大仍然毫无悬念。

但是,股权众筹本身的一些法律障碍并未完全厘清,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被压抑的市场将倒闭改革。

国家经济阵痛期将在2016年体现

我们无意唱衰中国经济。但是,这场危机已经到来的时候,我们也不会自欺欺人。凤凰卫视评论员邱震海在2015年末的一篇评论文章中指出:“未来5年中国经济的全力目标,是保“6.5”。保“6.5”这是一个什么概念?我给大家回顾一下,2007年的时候,中国GDP的增速是14%,令大家感到匪夷所思、恍如隔世,2010年和2011年(当时由于4万亿刺激),中国的GDP是12%。

到了2012年以后,用刚才的话说就是风雨飘摇,但即使风雨飘摇,当时刺激措施也还在的时候,中国的GDP差不多是8%。所以2008年到2011年甚至12年的时候,中国政府是要保“8”。到了现在这一任的中国政府上任之后,全力保“7”,到了今年第三季度10月中旬公布的GDP的增速。坦率的讲,保“8”已经保不住了,保“7”也保不住了,中国经济是倒行破“7”。所以这一次在两三个星期前习近平主席亲自提出的未来5年的中国经济全力目标,我认为我们的习大大非常的坦率,也非常的科学说保“6.5”。

保“6.5”是什么概念,就中国经济不能再低于这个增速水平。如果低于执政水平的说每掉一个百分点可能就是几百、几千万人的失业,所以这是一个非常大的一个社会稳定,乃至政治稳定问题。中国的财长楼继伟不久以前在土耳其出席20国领袖峰会的财长会议当中说了句大实话,他说未来4到5年都是中国经济的困难期”。

值得一提的是,回顾2015年全年的改革,尽管在创业上遍地开花,但是在融资做大上还缺乏足够有力的手段,P2P的跑路、股市的灾难让大家把目光重新放在众筹的身上,尤其是股权众筹。

阵痛期恰是股权众筹搭台期

正如这部分的核心标题所言:阵痛期,政府会尽可能的为有能力的项目搭台唱戏。而作为当年互联网金融行业的首席代表——股权众筹,必将以更炫目的方式登上历史舞台。

我们回顾下股权众筹在这两年发展的历程:2014年底《私募股权众筹融资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股权众筹行业迎来首个行业规则。2015年7月18日《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确定股权众筹融资将以大众、公开、小额为基本特点,并将股权众筹融资业务划归证监会进行监管。2015年8月7日《关于对通过互联网开展股权融资活动的机构进行专项检查的通知》规定“股权众筹”特指“公募股权众筹”,而现有“私募股权众筹”将用“私募股权融资”代替,并规定单个项目可参与的投资者上限为200人。2015年8月10日《关于调整场外证券业务备案管理办法》“私募股权众筹”修改为“互联网非公开股权融资”。2015年5月至11月上海、广东、山东、安徽、北京、山西、天津等纷纷出台地方相关监管意见,推进股权众筹发展。

P2P之后,有人将2015年命名为股权众筹行业主流化“元年”。从一开始的野蛮生长到公募、私募将迎来分层,行业分化明显,地方政策跟上建设股权众筹基础设施,整个股权众筹行业的2015年注定是个不平凡的年份,而2016年的变革将影响行业的整体发展。

其实,就目前来看,搭台的效果已经开始出现,除了京东和淘宝众筹平台之外,36氪推出的“氪退”机制以及新年初360做的360淘金,都意味着股权众筹开始在今年发力。

倒在黎明前的众筹

股权众筹在之前系列文章中已经提到过,因为诸多法律和政策问题未能突破,所以迟迟无法做大,但是,产品众筹已经做的轰轰烈烈了。不过,笔者认为,如果不能快速的改变现在的众筹模式,那么中国式众筹也距离倒下不远了。

在贪婪中前行的中国众筹

其实,2014是众筹起步的基石,在这一年5月召开了首届众筹峰会,地点在北京。2014年7月“京东众筹”上线,主要是做智能硬件和流行文化之类的。它的特点有三个:1、预售性2、排他性3、成立的条件,众筹金额一定得达到,否则失败。

众筹在2015年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7月16号腾讯新闻报:《男女分手后生子众筹抚养费》孩子出生那天,需向医院缴纳四万元的费用,这笔费用其实不算多但对于男士来说确实有点压力就和女朋友商量后决定网上众筹,希望每人10元,帮他们缴纳这四万元的费用。

2015年7月17日,今天的一篇《人大毕业生众筹学费上哈佛》火了,上学也开始众筹了,”每人只需99,和我一起上哈佛“,不过此学生的思维很好,众筹到两年学费96万人民币,以后所出资的人都会有等价服务可以分享哈佛大学的课程和知识。了解哈弗的一些相关的事迹文化等。

我们可以看出众筹能做的就是:1、有了资金帮助;2、有了粉丝互动;3、有了口碑营销。

到这里,笔者就不在列举了,因为众筹已经变味了。

众筹顾名思义:把很多人的钱集中到一块,供一个人或一个组织、一个企业去完成某个有意义的项目。现代众筹是指通过互联网或SNS方式发布筹款项目并募集资金,发布者可以是一个人、一个企业等,发布者必须向大家展示自己的创意产品或某种流行文化,并且发布者还要为投资者划分不同的筹资金额的奖励作为回报,可以是物质奖励,也可以是产品服务奖励等。

但是,我们却变成了产品预售和各种嘘头。渠道市场和资本市场瓜分了“众筹”。

为什么这样讲?现在众筹做的不错的是京东和众筹网,但两者但模式都已经与海外原生众筹模式,即依靠广大消费者支持相去甚远。

京东众筹之所以受到很多创业者的青睐,核心原因使其掌握有强大的电商渠道资源,所谓的众筹基本上等同于“首销”。而众筹网背后的金主是网信金融,披着众筹外衣的是金融手段,比如早期有的项目虽然称之为众筹额上百万,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以直接投资的形式完成的。同样,网信金融旗下的其它产品比如股权众筹的产品也说明,众筹也不过是其一个金融类产品而已。

众筹为什么在中国是水土不服?

以前做众筹的时候有一个问题,用户分为两种,一种是极客,一种是大众消费者,两种人的需求是不一样的。极客群体要的是参与感,他们希望在产品还没做出来之前,能参与到整个开发过程,你有BUG我帮你找出来,这个时候产品是不成熟的。而对于大众消费者来说,你的产品不成熟,是次品,他们不愿意帮你测BUG,他们希望拿到质量好的产品。这两种用户的喜好和思维习惯是完全不一样的,目前众筹不管如何去做,都无法兼顾到这两种用户,所以我们认为众筹本身是存在问题的。

此外,众筹这个词,有的人认为是帮助、有的人认为是投资、有的人认为是预售,不同的消费者有不同理解和看法。你把这些项目标注为众筹,消费者很难判断你这背后的项目属于哪一个类型,所以词义上就会给人误导。

最后,众筹模式对项目团队非常宽容,他无法保护出钱一方的权益;项目团队可以发货时间可以无限延期、产品质量也可以不如预期、甚至做出来的东西和当初对大家讲的不一样,这都没有关系,因为众筹主张鼓励创新,但是有创新就有失败,这对出钱的用户来说是不公平的,因为没有人想要支持一个不靠谱的团队。所以众筹从模式和机制上来说是有严重的缺陷的,这个严重的缺陷会导致一种失衡,导致众筹平台成为不靠谱团队的温床。

众筹“泡沫”后遗症

国内明星众筹平台点名时间的变化能说明很多问题。在2014年,国内明星众筹平台宣布要放弃所谓的“众筹”来做真正的众筹。

在确定转型之前,他们明确地知道相比拥有强大渠道优势的淘宝、京东,点名时间在预售业务上并没有太多优势。

而当时众筹市场上,最旺盛的需求来自于中国迅速崛起的可穿戴设备创业团队。曾经的可穿戴设备究竟有多火热?很多时候,深圳的华强北会主动给出答案。

“因为山寨手机行业的不景气,华强北写字楼的租金从原来一平方米每个月200多元跌到了80多元。深圳现在聚集着大量从手机转行做智能硬件产品的公司,一栋十层的写字楼,可能有8层是做智能手环,剩下两层是做智能手表的。”一位来自深圳的硬件制造商曾这样描述当时的盛况。

在2014年宣布转型成为智能硬件平台后,点明时间惊讶地发现媒体、项目以及VC蜂拥而至。也就是在这个时间点,之前凭借50万美元天使投资支撑近两年的点名时间得到了新的投资。

但没有想到的是,这场从2012年开始烧起来的可穿戴设备投资热潮在去年下半年开始迅速降温。

2014年10月份,他们觉察出智能硬件的这个市场出了一点问题,很多可穿戴设备的创业团队的融资不太好拿了。最早一批通过众筹做出来的智能手环、智能插座真正走向市场却接二连三地得到消费者并不理想的反馈,整个可穿戴设备市场从高峰开始出现断崖式下跌。

未来,产品型众筹要面对的问题还很多。

玩众筹之前,必须知道的事儿!

笔者已经多次提到,众筹,尤其是股权众筹可能会在2016年迎来第二次,也是真正意义上的风口。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2015年12月22日,奇虎360股权众筹平台“360淘金”正式上线,这是继阿里、京东之后,又一个进军股权众筹领域的互联网巨头。当日笔者参加了此次新闻发布会,参会媒体近百家。笔者认为,以老周往日的作派,这次高调进军股权众筹市场绝不会空手而回。

是不是有点意动?那么,股权众筹到底怎么玩?

请看这里:

什么是股权众筹?

不说废话和空话,股权众筹其实是把原本的私募投资放到了线上来做的一种形式。

就像你在淘宝购物,你买到的是一家公司的股权而不是这家公司的商品。

股权可以分红、可以转卖、上市后可以直接在二级市场上抛售,当然这些退出方式在每一单购买时都会有协议约定,不是每一笔投资都能用同样的方式退出。

因为目前国家还没有放开公司法针对股东的限制,所以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像你买个智能硬件一样几万个人购买一家公司的股权的情况。虽然有些平台放开了公众认购,但最终落实到股东层面还是有数量限制的。

一个基本的股权众筹流程是:

1、上传项目信息到平台

2、配合平台对项目进行包装,在指定的圈子(专业投资人或公众)里对信息进行宣传,吸引投资人来认购。

3、根据自己的喜好和下一步的发展战略反选投资人,拒绝掉超额认购的部分,与最终确定的投资人进行进一步的沟通。

4、股权变更(将股权交付给投资人),现金交割(将投资人的钱拿到手里),融资完成。

5、进行投后管理,维系与投资人之间的关系,持续向股东披露信息。

股权众筹对于创业者来说最大的好处在于能够提升融资过程中的地位,能反选投资人而不是被投资人像挑白菜一样的扒拉。而股权众筹对于投资人来说最大的好处是能够更充分的分散风险,参投到好项目。

投资人资格认证意味着什么?

首先就是关于投资人认证的这部分,我将投资人认证分为了6个类,1、2、3三个策略等级和A、B两个执行等级。关于每一个等级意味着什么,我已经在表里说的很清楚了。总体投资人质量从高到低是A>B,1>2>3。在这里稍稍解释一下这么分级的原因和对创业者的理解。

首先,按照去年和今年公布的两版《私募股权众筹融资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中的规定,参与股权众筹是必须要有资产门槛的:参与股权众筹的投资人(个人)金融资产方面不低于100万元,或最近3年个人年均收入不低于30万元。

然并卵的是目前这只是个征求意见稿,在正式实施之前没有真正的法律效力,可以说有的平台做资产认证是一种自律行为,那么为什么要自律呢?

原因有三点:

天使投资是一种风险非常高的投资行为,投资的失败率在95%以上,如果没有庞大的资金进行充分的风险分散对于普通人来说就是稳赔不赚的投资行为,所以投资人认证门槛是一种对投资人的保护。

为了防止没有天使投资经验的人在参与投资天使投资后因为无法退出而干扰经营,所以这也是一种对创业者的保护。

防止在股权众筹的过程中将项目的商业信息暴露给更多不相关的人,避免项目信息泄露。

关于第三点我们可以看到最奇葩的是筹道的平台,虽然该平台有投资人的实名认证,但是在认证之前就允许注册用户下载项目的BP,基本上没有对项目产生任何保护作用。

除了信息泄露之外,选择有过往创业经历和投资经历的投资人也能够在投资之外给你一些资源帮助,主要是人脉方面的。投资人质量越高,这部分带来的资源就越丰富。

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如果你是一个做互联网金融的,在出让同样股权的基础上,你是愿意让你的一个与创投不相关的朋友投资你100万还是愿意让马云投你100万。

你是否应该选择公募?

和投资人认证门槛相关的就是,是否允许散户参与或者说是否是公募了,其实由于我国证券法的限制,现在没有任何平台能够实际意义上的做公募股权众筹。这里判断公募的标准有两个:

1、是否对项目进行非常细致的包装并在公开渠道进行大范围宣传。

2、是否将项目的单轮融资总额切成过于细的小块(比如天使轮项目切成1/15甚至1/20)。

从表格来看坚守私募规则的只有老牌股权众筹平台天使汇和创投圈,但是实际执行过程中原始会也并没有让过多股东参与到单一项目的融资中。

目前主推公募的是在公众影响力中最大的京东和此前成功操作WIFI万能钥匙72亿认购额的筹道,从创业者的角度上来说,选择公募会有更大的议价能力,对于与终端消费者更加贴近的项目也能更快的完成融资。但正如上面所说的,公募所带来的是双向的未知风险,大多数公募平台并没有给散户(跟投人)线下约谈创业者留下空间,不方便创业者反选投资人,容易被竞品、不理性投资人投资,给后续的投后管理和经营带来麻烦。

再简单一点来说,公募获得的投资人就像是公开发行股票带来的散户,正如现在有很多不知道股票运行逻辑的投资者在遭受股票损失后要求政府或经营者赔偿一样,引入散户跟投人也有可能带来这样的麻烦。

当然,不允许散户进入的私募也有缺点,对于创业者来说,私募面向的主要为专业投资人或投资机构,如项目素质一般很难促成羊群效应迅速完成融资。

1、你的项目比较早期、门槛较低或团队并不忠诚,容易被人抄袭或竞争对手瓦解团度。

2、你的项目距离公众比较远,比如一个亚文化社区、一个垂直领域O2O、一个光学识别算法等。

3、本轮融资除现金之外还希望引入投资人的其它资源。

4、不想被复杂的投后管理困扰。

当然,也有比较适合做公募的项目:

1、已经有大量用户,并且预计用户可有效转化为投资人(WIFI万能钥匙是个典型的例子)。

2、你的项目从专业风险投资人的眼光来看是“烫手山芋”的项目——这一般指实体店这种经营风险高,成长性低但有稳定回报或豆瓣社区这种人气高但以10年计无法变现的项目。

虽然京东在公募上是做的比较好的一个,但是真正让我感到惊讶的是聚募这个平台,对投资人的门槛低的像淘宝购物一样,打款和合同签署也在线上完成,风险大的惊人。

平台盈利模式对创业者和投资人有什么影响?

这个影响很直观了,从表里看大多数股权众筹平台是以收取佣金的形式进行盈利的,这也是几乎所有人第一反应能够想到的模式。但这种模式其实弊病很大,所以老牌的原始会和天使汇都不用这种模式了。

先说收佣金:业界惯例5%的佣金听起来不多,但是你算下你要融500万就是要拿出25万的融资成本这个成本并不低。而且对于大多数天使轮的初创公司来说,发展最缺的就是钱。以及无论平台是对创业者还是对投资人收取佣金投资人作为买方都会把这个成本转移到创业者身上,所以收佣金并不是一个最好的模式,只是一个最简单、最无脑的模式。而且在实际操作中,收取佣金的模式很容易被投资人和创业者私下达成交易后跳单,这也是起步较早的平台都不用这种模式的原因。

然后是跟投模式:跟投模式主要是创投圈和天使汇在做,京东那一栏虽然没有写是因为我在所有公开的资料中没有看到京东说会跟投,但是其实京东应该是会跟投一些好项目的。跟投模式其实就是把平台自身的盈利模式和创业者、投资人的立场绑在一起——因为平台本身也成为了项目的投资人之一,只有项目好好继续发展下去最终上市或变现平台才有可能在后续中盈利。天使汇那个收1%股权的盈利模式和跟投模式是一样的,也是以股权代佣金的形式,对于早期项目是非常实惠的。

再之后就是奇葩的:

人人投的资金站岗模式我真是惊呆了,生生的造出了一个投资界的支付宝盈利模式。简单来说,就是散户在投了一家人人投的实体店铺之后现金不会直接交割到店铺的手里,而是按照事前的约定由人人投代为监管资金分批次划拨给创业者。这意味着整个人人投平台上有多少成功项目人人投平台就会手握多少站岗资金,然后人人投会拿这些站岗资金来做一些稳健型货币理财用于支撑平台。

表面看上去这种模式对投资人和创业者都不错,其实对创业者非常不公平。因为有些创业项目会在很短的时间内估值上涨很快,有些项目天使轮后3个月就启动Pre-A轮融资,所以分期给款什么的根本是耍流氓。不过,人人投主要以实体店铺众筹为主,这样高速增长的可能性不大,所以这种模式也不太可能被复制到其他平台。

嗯,再然后就是自己融了特别多钱的筹道在新闻稿里宣称自己从2015年到2016年一年时间不收任何费用和股权,这个可以视为正在打市场不暴露盈利模式。

投资退出方式意味着什么?

虽然大多数人看起来,T1不承诺任何收益的股权投资是最不靠谱的,但这是最传统、最成熟也是目前最没有法律争议的退出方式。

既不会导致投资人因为没有获得预期收益而过分干扰企业经营,投资人也可以在没有直观现金兑现承诺的情况下理性的判断项目本身,而不是简单的将任何创业项目理解成自己买了一款理财产品。

T2承诺企业在x年内IPO的模式会有两种问题:

1、企业通过协议代持方式,将众筹股东的股权放在一个自然人手里,在上市后按照当年的协议价格将上市后股份割让给股东。但,实际情况是我国证监会有明确规定,这种协议在IPO过程中是无效的,企业方可随意撕毁代持协议无需承担法律责任。

2、企业通过成立有限合伙公司的形式,让所有众筹股东成为一个独立有限合伙企业股东,然后再用这个有限合伙企业的钱收购自己实际公司的股份,让实际公司的股东中仅出现一个企业法人,也就是一般股权众筹的模式。但,在我国A股上市的过程中,会对企业股东进行穿透审查,即统计上市企业的每一个企业法人的自然人股东之和来计算其是否违反200人股东限制。

WIFI万能钥匙走的是第二种,其IPO承诺很可能无法如实兑现,所以在WIFI万能钥匙的案例中众筹方给出的另一条路是:若交割5年届满项目未能上市,投资人可按实际投资额年复利5%的回报方式退出——也就是C1的退出方式。

但是其实C1、C2和P1的回报方式都涉嫌非法集资,只不过现在股权众筹正式的法律法规还没有下来,有关部门对这些方式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风险自辩吧,但只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不论创业企业在众筹过程中承诺投资人什么,只要企业倒闭了是没有人为这个承诺买单的,股权众筹平台是绝对不会负责的。

而创业企业的倒闭成本真的特别低,千万别以为投了C1、C2型回报的股权众筹就像买了货币基金一样稳定。

总结

股权众筹是一种全新的融资方式和融资渠道,它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创业企业的融资成本提高了融资效率。尤其是私募股权众筹、公募股权众筹、新五板和二级市场之间会形成一个完整的融资链条,未来股权众筹可能会是早期初创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

但是在国家还没有正式规范这个市场之前,很多平台的玩法都是在一步一步的摸着走,所以并没有一个定性的结论哪家平台好哪家平台不好。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