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3月15日,消费者权益保护日。在这样一个时间档口,我们聚焦个人理财安全。

朋友圈早前流传这样一个段子:土豪死于信托、中产死于非标理财、屌丝死于P2P。虽说这有些夸张,但也反映了一些现实。去年以来,各类金融风险事件频发。有人甚至为此总结了几大新的骗术。

可以看到,过去一年多以来,能让你财产灭失的似乎遍布金融各领域:银行、保险、担保、原始股、交易所、第三方理财、P2P……

显然,不只传统金融,比如存款不翼而飞、存单变保单、保险销售误导等,互联网金融领域更是风险高发地。

以P2P为例,网贷之家的数据显示,自2015年年初至今,便先后出现1000多家问题平台,类型包括停业、跑路、提现困难等。其中,仅今年3月以来,就已有40多家。而如果将时间往前推,累计问题平台则更多。仔细分析其中的原因,有的是因为专业性不够、运营不规范,有的则直接就是自融或诈骗。

除了P2P,所谓的“金融互助”也是暗藏风险。

新金融观察记者注意到,去年11月底以来,人民银行等四部委先后两次发出针对以“金融互助”名义投资获取高额收益的风险警示。今年1月,四部委特别点出了“MMM金融互助社区”。

按照官方的说法,这些“金融互助”主要依托互联网,通过网站、博客、微信、QQ等平台公开宣传,波及范围广。不仅迷惑性强,而且还极具利诱性和隐蔽性,其中一些宣称投资门槛低、周期短、收益高。例如,免费注册后,投资60-6万元,满15天可提现,日收益1%,月收益30%,年收益23倍,无手续费。此外,参与者发展他人加入,还可获得推荐奖(下线投资额的10%)、管理奖(根据会员等级确定相应比例)等额外收益,发展人员无上限、返利无上限。

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如果一味奔着所谓的高收益而去,很可能血本无归。而这正应了一句真言:你惦记的是人家的利息,而人家惦记的则是你的本金。

纵观诸多案例,匪夷所思的高息必定是骗局,这不容置疑。

今年以来,新金融观察记者几乎每天都会接到10多个理财电话,有银行的,有期货公司的,有炒外汇的,有炒贵金属的,也有自称第三方理财机构的等等,而这还不算此前已经屏蔽而无法打入的电话。想必接到此类电话的人也不在少数。

目前,普通投资者不需要去银行大厅,电话的另一端、公园门口、购物中心等也会是不少所谓理财机构的根据地,产品无孔不入。虽然很便捷,但投资者是否又能看清其中的风险或是骗局。

经济发展,居民收入提高,理财的需求自然增强。而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更是极大降低了投资门槛,全民理财时代已经到来。

早前,有机构评论称,未来金融资产将成为居民财富增值的主战场。但这无疑也给资产配置带来挑战,普通大众的财商不知提升了多少。

资深互联网金融专家、网贷315CIO李子川对新金融观察记者表示,互联网使得民间金融更加广泛化与显性化,而背后是数万亿元的民间资本缺少合理投资渠道的现实。在其看来,当前所谓的全民理财,在互联网金融领域,风险或者陷阱的隐蔽性较高,投机者规范机制欠缺,失信惩戒成本处于低位,仍是比较混乱的初级的理财阶段。这当中,需要注意的核心是,什么是网贷平台上的真实信息。

李子川认为,只有洞悉各类信息的成本与价值后,投资安全方可有更好的保障。上市也好,权威机构背书保障也罢,类似这样的措施对于风险防范只是起到辅助作用。

“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站在金额与流动性的角度,理财门槛的确在降低。1元起投,随投随取,但此类门槛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低门槛,不意味着适合绝对的广人群。一种投资方式门槛的高低需要结合产品背后的风险水平和投资人抗风险能力综合判定,从这个角度看,互联网金融或说网贷行业对于一般投资人(普通大众)是有较高要求的。”李子川说。

经过此前诸多风险事件,无论投资者汲取了多少教训,监管之手似乎已经在部分领域发力,比如私募监管收紧、部分地区P2P注册暂停、线下门店出现关闭等。而针对混业经营风险,大金融监管也在酝酿中。

存量治理,大幕已经拉开。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