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自2014年以来,我国债券市场违约事件明显增多,目前违约主体已经从民营企业逐渐蔓延至中央企业。而从债券违约的类型来看,短融、中票、公司债的数量明显高于企业债,业内人士认为,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有关部门对于违约的容忍度正在逐步提高。

中国有句古话"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反映同一事物在不同时期发挥着截然相反的作用,刚性兑付之于中国债权市场的发展就是如此。市场处于培育期和成长期时,合格的投资者群体不足,成交量严重受限,刚性兑付使得债权类资产成了"高收益的无风险资产",一跃成为香饽饽,促进了债权类市场的大发展,银行理财、信托、资管、P2P、互联网理财等各类主体均是受益者。

所谓"羊毛出在猪身上",投资者的利益得到了保障,损失的是谁的利益呢?表面上是平台,实际上还是由企业承担。平台为保障自身盈利,会基于收益覆盖风险的原则将损失以高利率的形式传导至借款企业,致使企业融资成本整体性提升,最终的结果是好企业为坏企业买单。

刚性兑付扭曲了金融市场的风险收益对等这一基本原则,对借款企业、发债平台和投资者等所有参与者都产生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有识之士一直在呼吁打破刚性兑付,但成效甚微。降成本是供给侧改革五大任务之一,刚性兑付恰恰是融资成本下降最大的拦路虎之一。结合前期P2P平台跑路对市场的风险教育和近期媒体的吹风,看来为了供给侧改革的顺利推进,国家终于下决心要打破刚性兑付。

怎么打破,也是技术活。就像去年股市去杠杆,一不小心搞成了股灾,相信相关部门会吸取教训。在笔者看来,估计要采取"先隔离、后引爆"的排雷策略了。隔离,即把需要保护的、系统重要性的金融机构隔离开,截断刚性兑付风险对正规金融机构的传导链;引爆,P2P平台的跑路潮是个很好的引线,首先要引爆的这颗雷,非P2P行业莫属了。

近日,保监会接连发文,暂停P2P平台资金安全险,限制高现价保险产品的销售等,意在切割互联网金融风险向保险机构的传导链,客观上也会加速P2P风险的暴露。作为"打破刚性兑付"的开路先锋,P2P行业的风险暴露客观上将起到投资者风险教育的作用,之后,信托、资管、甚至银行系理财产品的违约也将接踵而至。原来,出了风险事件,地方政府会出来兜底,现在只能是各找各妈了,投资者选择投资品种时,务必要睁大眼睛,收益率已经没那么重要,有实力的大平台才是首选。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