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随着互联网和大数据的发展,互联网金融企业崛起对传统金融业的多个领域形成冲击,并向金融业的核心领域拓展。

业界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模式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要坚守金融机构审慎、盈利的行业本质;另一种认为互联网金融企业中短期内不应该追求盈利,规模至上。

鉴于亏钱拓市场在互联网领域曾大获成功,很多人自然而然地认为互联网金融也应该走补贴扩规模的路子,到底是不是这样呢?

补贴扩规模,互联网企业的取胜法宝

互联网企业普遍存在着增长甚至生存焦虑,快速做大规模几乎是唯一确保自己生存权的手段。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的高效传播和模仿的低成本,使得任何蓝海都是短暂的,竞争者众多,互联网行业稳定的行业格局普遍是前三名垄断市场,企业若在业务初期犹豫不决、不敢投入,错过最佳的窗口期,很快就会被前三名远远地甩在身后,突围乏力。举例来讲,几乎所有的O2O企业,都把补贴当做最重要的推广手段、把市场占有率作为短期唯一目标,原因无他,O2O行业几乎没有进入壁垒,规模是唯一的竞争壁垒。

互联网是人群生意,产品即品牌,做大规模、做好产品是根本。质优价廉就是消费者眼中的好产品、好服务,通过补贴或降价的方式给消费者让利成为互联网企业“打造好产品、做大规模”的主要手段,亏损拓规模就源于此。

不仅互联网企业如此,有志于互联网转型的传统企业也在朝着这个方向快步前进。对于传统企业的互联网化,周鸿祎曾给出“商业模式互联网化、产品体验互联网化、市场推广互联网化和产品销售互联网化”的“四化”药方,其中商业模式互联网化的重要一点即是硬件零利润、软件增值收益的免费模式。

可能大家要问了:不追求盈利,企业的价值何在?

其实,并非不要盈利,而是先有规模,再要盈利,有了规模,就不愁盈利。互联网是流量变现的生意,规模做大后,整个价值链上的议价能力会大大提升,并可由此衍生出各种新的盈利模式,如靠配件挣钱、靠售后服务挣钱、靠软件赚钱,甚至进军其他行业靠生态赚钱等,本质上都属于规模做大后的流量变现。

金融行业特性否定了贴钱拓市场的可行性

互联网金融涵盖P2P、互联网理财、第三方支付、消费金融、供应链金融、众筹、互联网保险、互联网证券等众多业态,发展阶段和拓展模式各有不同。

具体来看,P2P已进入行业整合期,互联网理财成为互联网金融业务标配,众筹领域苏宁众筹、淘宝众筹、京东众筹三强鼎立格局初现,第三方支付拓展线下场景仍需大量投入,消费金融和供应链金融处于快速上升期,互联网保险、互联网证券仍在起步阶段。整体而言,互联网金融行业仍处于高速发展的风口期。

按照常理来说,行业风口期正是快速拓市场的黄金期,然而,金融行业的特殊性从根本上否定了贴钱拓市场的可行性。

一是补贴不起。金融做的就是资金融通的生意,天然具有交易量巨大的特点。腾讯和阿里烧钱15亿元帮助滴滴和快的奠定了出行领域的霸主地位,但这点钱在金融领域真的不够看。举例来说,2015年P2P交易量过万亿元,按照1%的补贴率需要资金100亿元;第三方支付交易量保守估计超过40万亿元,按照1‰的补贴率需要资金400亿元。没有资本有这个补贴能力,当然,选择单个领域单个产品进行补贴也是可行的,但小打小闹对行业格局的影响不大。

二是补贴也没用,甚至可能加大风险。金融业是高杠杆行业,交易量远超净资产,信用风险、操作风险、欺诈风险、市场风险等错综复杂,对全面风险管理能力要求极高。风险管理能力的提高需要业务数据积累、需要试错纠错、需要经济周期检验,是不能速成的。没有风控保障下的高交易量,无疑是在玩火,规模越大,问题越大。

三是持续亏损的金融企业是极其危险的。在传统金融企业,若持续亏损,会极大地增大交易成本,对存款类金融机构而言极易引发挤兑行为;对互联网金融企业,市场的容忍度更高,但持续亏损仍然极其危险。金融业是典型的周期性行业,再牛的风控能力都抵挡不住经济周期的威力,经济下行时,各类风险高发,金融企业可以通过回吐前期利润度过难关,但持续亏损的金融企业很难度过经济下行期。

是时候冷静下来想想企业怎么才能赢了

当前的互联网金融行业,仍不乏亏损扩规模的企业,虽然这些企业都声称自己始终把风控放在第一位,但你能相信一个不惜靠亏损来追求规模的企业会真正地重视风控吗?毕竟规模扩张和风控是相互制约的关系。

如上所述,金融业的本质决定了其不适宜走亏损的路子,违背行业本质的做法注定难以持续,互联网金融需尽快回归诚信、审慎、稳健、盈利的行业本质。

事实上,自2012年以来,风向就已经悄然发生变化:VC们开始谨慎投资,“先规模再盈利”的理想模式不再适用。很多行业开始陆续感受到资本寒冬的影响:迅雷、凡客等企业IPO被推迟,一些创业企业被谨慎的VC拖到破产,更有明星企业因资本的谨慎在竞争中败落。拉手网就是个例子,赢得千团大战的美团CEO王兴事后曾分析道:“拉手与我们很典型的差别是他们想更快一点,迅速融资,不停地融资,疯狂地烧钱,迅速上市。你也不能说他的策略一定是错的。如果资本市场对团购网站的疯狂时期更长一点,今天的局面也许会不一样。”

虽然没人说得清风向何时开始改变,但风向的确变了,2015年表现得尤为明显。在资本的运作下,美团与大众点评合并、58同城与赶集网合并、携程与去哪儿合并、滴滴与快的合并,当市场厌倦了烧钱的游戏,喧嚣过后,是时候冷静下来想想企业怎么才能赢了。

新锐电商品牌“初刻”创始人许晓辉(先后就职于金山和凡客,“凡客体”策划者)在“初刻”出售后曾反思:若时光倒流,调整品牌定位是第一位,控制投入产出(控制早期投入,使得投入产出比在财务风险可控范围内)和成本控制(全方面控制成本,从房租、办公、差旅到其他)分列第二、三位。

在业界看来,“初刻”倒在资本寒冬的反思很有代表意义:在互联网领域,不注重成本控制、一味追求规模的打法不再可行。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