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此前,银行业内有个“美化”不良率的公开秘密,即借个通道让不良资产暂时出表,并暗中和通道方签订回购协议、兜底函等,待考核时点(如年末、季末)过后,再把资产回购回来。近日,银监会下发《关于规范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收购业务的通知》,对这种违规行为做了专项整顿,市场普遍认为,银监会此举将缩窄银行的腾挪空间,一定程度上夯实不良贷款数据的真实性。

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企业与监管之间的猫鼠游戏并不鲜见,也不会杜绝,监管能做到及时跟进,通过大幅提升违规操作的成本压缩违规行为生存空间,就已经是称职了。其实,各个行业领域皆是如此,无需过度解读。

作为曾经的银行业从业者,笔者却感到深深的无奈和悲哀。因为笔者完全理解银行“美化”不良率的违规行为,知道不良率飙升的背后有着血泪一般的辛酸苦楚。

在目前的不良率考核与问责机制下,衍生出来的所有压力几乎都堆在了基层机构管理者和普通员工的身上,他们的仕途和奖金全系于此。诚然,不良率的上升不排除有审查不严、项目作弊等影响,但行业性整体不良上升主要还是受实体经济持续低迷的影响,非个人或单个机构所能控制,银行从业者要背负这种不可控,压力山大,又无能为力,辛酸痛苦可想而知,实在是不能承受之重。

不妨说的详细一些,首先对于省分行及以下机构的管理者,不良率指标通常具有所谓的“一票否决”权,即不良率超过某一数值后主管领导会被就地“免职”,专职不良贷款的清收工作。从普通员工走到领导岗位并不容易,专职不良贷款清收对个人职业发展有着严重负面影响,压力可想而知。其次对于基层机构的普通员工,目前,银行业对普通员工的绩效奖金也开始实行延期发放制度,若员工负责信贷项目出现不良,应付奖金也就泡汤了。什么?你说可以靠基本工资养家糊口,我说基本工资少的可怜你可相信?

银行信贷本来就是“以丰补歉”的行业,年景好时躺着赚大钱,年景不好时不良飙升,需要依靠前期的利润积累度过难关。说句人话,就是消耗前期利润积累进行不良核销,使不良率保持在可控水平。问题恰恰出在不良核销机制上。

尽管随着不良的快速爆发,商业银行总行普遍简化了不良核销程序,甚至针对小微不良贷款建立了绿色通道,但远远不够。因为银行不良核销某种意义上涉及到国有资产流失这顶大帽子,谁也不敢真正地“以丰补歉”。于是乎,面对不良飙升的客观情况,监管机构加大对银行总行的考核力度,总行加大对各业务条线和各分行的考核力度,压力一层层传导,传来传去总有人要背负。背负者别无出路,只好玩起“猫鼠游戏”,要不怎么办呢?选择失业还是降薪?都不符合经济学理性人假设。

再往深了说去,不良率考核的畸形,不仅影响从业者,还切实影响到银行业放贷积极性,使得信贷支持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效果大打折扣。很好理解,出了不良给个人带来那么大的影响和麻烦,谁还愿意去放贷呢?于是乎,银行信贷资金也衍生出一系列乱象,包括流入债券市场、垒大户、股票市场配资等等,都非实体经济之福。

早在两年前,银行业不良率问题刚刚露出苗头,笔者就曾撰文呼吁要放松银行不良率考核制度、建立不良贷款核销快速通道等,限于种种现实情况,都是然并卵。但任何事情都有代价,因某种原因不改考核制度,畸形的考核制度就会衍生出种种乱象,负面效果反而更大。说到最后,谁之过呢?这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