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一个人是先穷后傻,还是先傻后穷,这是一个迷之问题,就像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样。两位经济学家和两位心理学家2013年在Science期刊上发表的一篇文章Poverty Impedes Cognitive Function也许能为你提供一些思路。

现有文献发现,穷人总是和一些不好的事情(counterproductive behaviors)联系起来,比如相对于富人,穷人更少采取预防性医疗措施、不遵医嘱;穷人更经常迟到、不信守诺言;穷人作为员工,生产力低下;穷人作为父母,不那么尽职尽责;穷人的财务管理水平更低。在解释这种相关性时,有以下三种解释:1. 环境因素引起。比如穷人往往住在交通不便的社区,从而导致更经常迟到。2.“同样的错误”可能对穷人的影响更大。3. 穷人的个人特征导致他们做一些负面事情,比如穷人普遍受教育程度较低、受到家庭的关注较少。

本文关注穷人的心智过程对他们行为的影响。穷人往往没有稳定的收入,也常为账单发愁。财务拮据的状态使得他们常常要做出权衡选择(trade-offs)。如果只是在做财务决策的时候要做痛苦的权衡,也还可以接受——关键是,这些财务问题在其他时候也会困扰穷人,分散他们的精力。尤其,人的认知系统的资源是有限的,当财务预算的压力占据了一定的资源,只留下了少部分的资源来指导人们选择、行动。于是就出现了“钱的事情太急切,其他的事情我没法儿管了”的情形,从而导致了穷人总是做一些无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事情。

本文的作者用了两个互相补充的实验来证明贫穷使得心智功能降低。第一个实验室试验。100名收入不同的被试,通过认知测验来测试穷人和富人在面对同样规模财务问题时,他们的认知水平是否有显著差别。这个实验能够厘清机制,解决内在机制问题;然而,这个实验也存在不足:不具有现实性。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富人面对的财务问题的大小要比穷人大得多(比如一个穷人可能只会为500元的账单发愁,但是一个富人可能面对的是500万元的投资决策)。为了解决现实重要性问题,作者做了第二个实验。这个实验是在印度农村做的田野实验。54个印度村庄的454名蔗农作为被试,在甘蔗收成前后比较蔗农的认知能力差异。这个实验是一个类自然实验,因为贫穷与否并非实验引入,而是自然引入。

实验室试验的过程和结果

100个收入不同的被试,被分为穷人和富人。他们分别面对2个规模大小不同的财务问题:“你的车坏了,修车要花X元。你可以付全款,或者借钱修车,或者干脆不修车碰碰运气。”(X=1500 或 150,分别代表“困难情形”或“简单情形”)。看过场景之后,被试要做两套认知测试,分别测试Raven’s Matrics 和 Spatial Compatibility,两个测试分别用来衡量可变智商(Fluid IQ)和认知控制能力。在完成了认知测试之后,再回答场景(修车)问题。被试回答两个问题的顺序是随机的。

实验结果发现,穷人面对困难情形和简单情形时的认知水平有显著差异,而富人没有;整体来看,穷人的认知水平显著低于富人。为了结果稳健性,作者还做了补充试验,以排除“数学恐慌”(math anxiety,对大数字的恐慌导致了在面对规模大的财务问题时认知水平下降)。同时,测试方式不要求被试具有很高的读写能力。

田野实验的过程和结果

454名蔗农在收成前后分别接受认知水平测试(此处由于身处农村,认知水平测试的整体难度与实验室试验中的测试有所下降)。因为蔗农收成的时间是随机分布的,所以测试结果控制了日历效应(calendar effect)。

实验结果发现,农民在收成后的认知水平显著高于收成前。实验者通过补充实验、事前实验的方式,控制了学习效应(training effect)和遗漏变量问题(比如:体力劳动强度、焦虑;营养水平、精神压力),从而证明了贫穷引起的心智功能的降低,可能是导致穷人做出那些不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事情的原因。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