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4月14日,国务院组织14个部委召开电视会议,将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为期一年的互联网金融专项整治,P2P行业整顿大幕开启。其实,面对P2P平台风险的集中暴露,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杭州等互联网金融较为发达的城市早有举动。

1月21日,北京市印发《进一步做好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工作的管理办法》,严格准入管理、加强广告和网络信息管理等;本月5日,上海发布《进一步做好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简称《通知》),进一步加强日常监管,密切关注投资理财、网络借贷等风险高发重点领域,被媒体称为“最严20条”。从10日开始,深圳市公安部门采取措施将网贷平台纳入监管,要求P2P提供包括股东、主要业务岗位负责人、用户数、代收金额标的类型等信息。杭州市有关部门15日下发文件,要求严查非法集资,重点针对P2P。

当前,P2P行业面临的内外部环境空前严峻,在打击非法集资等违法行为、净化融资市场环境的同时,如何最大限度地降低合法经营的P2P平台面临的各种压力,从而真正促进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也是当前迫切需要关注的问题。

P2P大规模出问题:有内因,更有外因

P2P大规模出现问题,既有行业本身的问题,如本息保障、资金池、诈骗平台混迹其中等原因(详见苏宁财富资讯3月25日推送的文章《一文读透P2P的兴与衰,兼论P2P行业的出路》),更为根本的,恐怕还是因为实体经济出了问题。

近年来,随着GDP增速放缓,实体经济信用风险持续暴露,不良率的防控压力成为各类融资性主体的共同挑战。这种情况下,出问题的不止是P2P,银行业也出了问题。

不过,对银行业而言,不良的快速上升并没有多可怕,银行业有完备的风险拨备制度、不良资产处置机制、高额的利润垫、多元化的收入渠道、存款保险保障以及政府的大力支持(债转股等),不良的影响充其量就是利润增速的下降,仅此而已。存款人不会恐慌,银行也没有挤兑压力,只需集中精力处理好不良问题,等经济好转,躺着赚钱的日子还是会到来的。对P2P行业而言,不良的快速上升危险得多,一个不慎就是倒闭关门的结局。

辩证看待P2P行业的功与过

作为草根金融的代表,P2P自诞生之日起,就面临资金成本高(不高息没有投资者)、刚性兑付压力(P2P平台本息保障是原罪,但在刚性兑付的大环境下,不提供本息保障的平台是生存不下去的)等难题,也一直面临高利贷、资金池的质疑和压力。不过,在相对宽松的政策环境下,P2P行业还是取得了快速发展。截止2016年3月末,P2P行业贷款余额5040亿元,自2014年1月起,累计成交金额1.6万亿元,为普惠金融做了切实的贡献。

凡事有一利必有一弊。宽松的环境助力P2P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潜在的不利影响也凸显出来,那就是作为融资性行业,没有建立起完善的风险拨备制度和信息披露制度。随着不良率的持续攀升,平台缺乏风险准备金,很快转向亏损,经营变得极为脆弱。

此时,平台最怕的就是负面新闻,不过随着e租宝、中晋系等伪平台相继出事,P2P行业最不缺的就是负面新闻,投资者资金开始流出,本来没事的平台也陆续出事,雪球越滚越大。此时,监管不得不出重手,整顿问题平台的同时,也是在维持投资者信心。

如何把握集中整顿的边界

当前,很多人已经谈P2P色变,甚至开始出现了妖魔化P2P行业的声音。在苏宁金融研究院研究员薛洪言(洪言微语)看来,P2P行业一路走来,虽然行走在灰色地带,不过的确为普惠金融做出了贡献。行业当前的问题,有制度性问题,也有外部经济环境的原因,只需加以针对性治理,并非不可解决。国家启动集中大整顿,很有必要,但也要防止误伤效应。

现在的市场环境下,不仅P2P行业投资者人心惶惶,P2P平台也有空前压力。一方面,监管机构应联合公安力量加大排查力度,对有诈骗嫌疑的平台果断处理;另一方面,应尽快出台白名单标准,明确只要P2P满足相应条件就不在此次集中整顿之列,从而使合法、正常经营的P2P平台集中精力做好经营转型和不良防控,也是给投资人吃个定心丸。

毕竟,规范和整顿的最终目的还是发展。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