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尽管资本“寒冬”正在全球蔓延,但中国的金融科技(FinTech)公司却频频逆势而上,展现出强大的“吸金”力。4月26日,蚂蚁金服宣布完成新一轮融资,募资45亿美元,估值600亿美元,这是目前全球规模最大的一轮私募融资。

本轮融资新增战略投资者包括中投海外和建信信托(中国建设银行下属子公司)分别领衔的投资团,而包括中国人寿在内的多家保险公司、中邮集团(邮储银行母公司)、国开金融以及春华资本等在内的A轮战略投资者也都继续进行了投资。

目前,蚂蚁金服已涵盖支付宝、余额宝、招财宝、蚂蚁聚宝、网商银行、蚂蚁花呗、芝麻信用、蚂蚁金融云、蚂蚁达客、保险服务平台等多个业务板块,并出现在从线上到线下,从金融服务到生活服务的诸多场景中。

蚂蚁金服快速成长的背后,既有宏观层面的原因:中国经济从投资拉动转向消费拉动、金融自由化的快速推进等;亦是科技驱动的结果: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等科技的应用愈发成熟,正在提高金融各个领域和环节的效率和能力。

得益于互联网技术的应用、金融云架构的设计等因素,蚂蚁金服有了更大的成本优势和成长空间。而其金融科技公司的战略定位,以技术驱动创新的核心能力,以及未来技术输出的发展思路亦为其在资本市场上的估值换来了更大的可能性。

蚂蚁金服总裁井贤栋表示,作为一家高科技公司,B轮融资将重点用于继续提升安全能力、强化国际布局,并加大技术投资,以构建全球范围值得信任的互联网金融技术安全保障,包括金融级云计算技术、生物识别、深度学习和机器学习等。

近日,《第一财经日报》专访了蚂蚁金服的多位技术专家,探究600亿美元估值背后的“秘密”?金融科技在未来如何继续推动“巨人”的快速成长?当金融的底层技术、渠道、数据被改变后,商业和生活又会发生怎样的改变?

​金融科技的迭代演进

互联网时代有个关键词叫做“迭代”,这是一种是重复反馈过程的活动,其目的通常是为了逼近所需目标或结果。在商业模式、应用场景、服务人群等快速衍变的当下,科技的快速迭代成为了推动金融服务向前的基础。

梁越平是蚂蚁金服保险事业部产品总监,2014年3月着手支付宝账户安全险的开发任务。那一年,支付宝从线上走到线下已成撩火之势,从体系内走到体系外,从单纯的支付到承载理财、征信、消费金融等多功能。

“余额宝的出现是一个标志性的节点,支付宝账户除了支付属性外财富属性日趋增强,支付宝账户里留存的金额也越来越大,大家购买账户安全险的意愿也开始增加。”他回忆到。

在此之前,账户安全险的设计、理赔仍主要由传统的保险公司在操作,基本沿用了传统的保险设计逻辑和理赔方式。但业务的快速扩张让支付宝的账户安全性能变得愈发重要,而这亦让保险的定价、理赔面临更高的难度。

事实上,从2010—2013年,支付宝已经开始尝试与保险公司合作开发基于场景的保险,例如退运险,但过程颇为波折,因为长期亏钱,甚至一度处于“下线”的边缘。

要打破传统账户安全险的瓶颈,适应小额、高频、海量的特征,就要实现保单低成本、理赔高效率、适应风险的敏捷定价等目标。随着对大数据挖掘和使用技术的不断提升,这些问题终于得到了解决。

据梁越平介绍,新的账户安全险实现个性化风险定价,可以实时计算每位用户的保费:高杠杆,目前保费价格在0.88元-2.88元之间,保额却高达100万;以及低成本,每份保单的出保成本控制在2厘以内。

金融产品的创新离不开技术的支撑。在梁越平看来,除了大数据的应用,支付宝本身的安全性、机器深度学习的能力、实现快速理赔的系统等技术的提升都是推动金融产品发展的基础。

例如,支付宝账户资金损失的发生概率已远低于世界范围内的同业。如果没有这个做基础,显然账户安全险也无法做到低定价、高杠杆。

同样被技术“拯救”的还有客服。

随着服务对象、交易规模、产品类型的快速增加,仅仅依赖传统的人工客服已经难以支持很多企业的发展。如何利用智能技术来解放人工客服、提升服务能力,这是很多互联网公司、金融业机构都在探索的解决之道。

阿里的智能客服项目正式起步于三年前,除了要应对快速增长的淘宝卖家,支付宝开始推出余额宝等金融产品,新的金融类业务的涌现让客服的服务量开始暴增,难度也有了大幅的提升,人工客服远远无法满足互联网金融业务的的快速增长。

“智能客服第一个阶段只是对人工客服的经验进行语义、文本转换,再提炼知识库并转到智能客服的“大脑”里面,让它再去服务用户。那时可以实现一些关键词的搜索和语义上下文理解等,实现常见问题的回答。” 蚂蚁金服运营平台产品技术部总监何勇明告诉记者。

据他介绍,到了第二阶段,随着深度学习的深化,除了扩充智能客服的知识库,我们还加入了更为“人性”的功能,比如基于深度学习的预测用户问题能力,交互式理解、机器人深度自我学习等,极大提升了人机交互、问题准确理解等能力。未来随着技术的发展,它的思维、判断、交互能力还会朝着“人脑”的方向更进一步。

2015年的“双11”,淘宝的服务量超过572万人次,较前一年的224万人次增长了150%。但是人工客服的数量却减少了100人,通过智能客服完成服务的占比达到了94%。

事实上,智能客服并不是简单的“机器人”概念。她的背后是一个智能服务的集成平台,涵盖智能质检能力、智能运营调度、智能赔付等自助处理能力、智能自助问答能力等多种功能。

“机器人”背后的智能技术可以更广泛的应用在不同的产品和服务当中,其实质实是基于大数据进行深度学习集成平台。例如,在支持金融服务方面,相较于人工更为理智和客观的机器人未来被赋予了厚望。“机器人不仅可以整合人的经验,还可以通过大数据进行精准的分析。

“例如,在你咨询时便可以消费记录、年龄、工作、理财习惯等快速描述出一个精确的‘用户行为画像’,进而开始为你提供个性化的客户服务和管家式金融理财产品分析和推荐,帮助用户更深度专业的打理金融资产。”何勇明说。

在宣布B轮融资的同时,蚂蚁金服方面表示,目前蚂蚁金服的机器智能服务占比已经达到94%。

从FinTech到FinLife

大数据推动资金账户险和智能客服的演进只是金融科技发展的小小例证。

不久前,井贤栋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的整体经济形势正在从投资拉动型转变为消费拉动型;个性化、多样化的消费蓬勃发展;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的生产将大行其道;创新、创造、创意将成为主流。

“相应的,中国的金融服务也将会从适合投资拉动型的金融转变为更适合消费型的金融。新金融更加重视针对个人和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在这个过程中,结合互联网和大数据的技术和能力,整个金融服务行业迎来巨大的创新契机。”他称。

在蚂蚁金服首席战略官陈龙看来,技术在深刻地改变金融,但最终的目标是让金融扎根于社会之中,这个才是它最大的生命力所在。FinTech本身的发展只是第一阶段,它如何与场景融合进而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生活才是更重要的第二阶段。

“从FinTech到FinLife(金融生活,Financial和Life的合成词)的典型案例就是支付宝,以其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技术的进步,直接影响了网购、电商行业发展,这也让中国的‘互联网+消费’弯道超车世界其它国家。”他进一步举例称。

公开资料显示,2006年淘宝的交易规模是263亿,到了2015财年(2014年10月——2015年3月)结束时是2.4万亿,2016财年结束时,即2016年3月底,阿里巴巴的中国交易平台(淘宝+天猫+聚划算)的交易额则超过了3万亿。

“互联网支付的安全、低价、便捷是一切的基础,科技改变了支付,进而改变了我们的消费习惯和商业模式。”在陈龙看来,相较于欧美国家,中国原本的金融业还不够发达,所以科技对它的改变带来的边际效应是立竿见影的。

他表示,中国经济长期处于投资拉动型的增长模式,与之匹配的金融体系专注于大企业融资服务,这也让大众客户和小微企业在支付、理财、融资、征信等方面都存在巨大发展空间。

除了推动蚂蚁金服自身业务发展外,金融科技的输出也逐渐成为一块重要的业务,它成为了蚂蚁金服“连接”一切的重要“粘着剂”,也是蚂蚁金服未来保持高成长性的重要一环。

数据分析专家江璇所在的蚂蚁金服安全智能部最早只是服务于内部,为各个产品条线提供“反欺诈”、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等技术支持。但如今,这个名为“蚁盾”的系统也开始走到体系外,被应用在电子商务,医院系统、数码消费等领域。

伴随着P2P、众筹、020等新兴业态的出现,以及网上挂号、网上购物等传统业态的互联网化,“羊毛党”、“刷单”、“黄牛”等互联网乱象也愈发猖獗。这些行为不仅不利于用户体验,更有损于这些商业模式的可持续发展。

江璇告诉记者,以针对防刷单和黄牛的产品为例,它可以根据行为、身份和关系网络进行有效识别,基本可以打掉90%的“黄牛”,大大降低了刷单率,当该产品应用在医院系统中就可以有效地防止“黄牛”改善挂号难的问题。

2015年10月,蚂蚁金服正式启动“互联网推进器”计划,开始推动动平台、数据和技术方面的能力全面对外开放,技术输出开始从点到面,从个别业务上升为整体战略。

根据计划,蚂蚁金服计划在5年内助力超过1000家金融机构向新金融转型升级。

例如,在技术端,目前已开放的金融云服务,降低金融机构尤其是国内广大的中小金融机构的运行成本和创新成本,提升运行效率;开放的风控模型,可以帮助金融机构的金融服务更好地实现风险定价。

在数据端,蚂蚁金服则开放了数据共享平台“维他命”平台支持银行、基金、保险等各类金融机构的研发、运营等业务。例如,基金公司可以进行大数据指数基金的开发,银行可以提升客户评估效率等。

除此之外,大数据、反欺诈等技术在商业领域的应用也在扩展。除了前述的“蚁盾”系统外,蚂蚁金服旗下的芝麻征信征信也在尝试将大数据征信从金融场景的应用扩展到生活场景,包括为商业机构提供选址、业务改进等。

陈龙认为,金融科技强调的技术赋能金融只是开端,技术让金融更好地服务和推动商业和生活才是真正发展的方向。中国实体经济对金融的渴求造就了技术、金融和生活的良性循环,也使得新金融的实际影响远远超过了美国金融科技独角兽。

题外话:

刚刚结束美国的Fintech之旅回国,此行感触良多。对比中美两地,金融科技公司(或者说互联网金融公司)面临着相似的境况:舆论趋于负面、监管日趋严格、经济环境低迷、风控挑战增大等等。

但与美国金融科技行业融资环境渐冷的情况不同,2016年以来,中国的金融科技巨头屡屡打破融资记录,先有京东、陆金所,现在蚂蚁金服又接续发力,如此高额的估值似乎与当下国内“肃整”互联网金融行业的氛围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尽管受到包括e租宝、中晋、巨鹿等一系列风险事件的拖累,今年整个互联网金融行业都深陷舆论危机和发展危机,但我一直都不悲观,因为对于真正有实力的公司而言,这才是最好的时候。那些以技术驱动创新的公司,其价值才得以真正体现。

今天的稿件是“解码Fintech公司”系列的第一篇,后续还有多篇关于中美两地多家具有代表性的Fintech公司的专访报道,欢迎大家继续关注。

(洪偌馨:《第一财经日报》资深记者、第一财经电视“互联网金融之夜”(特约)主持人,“馨金融”专栏作家,个人微信公众号:馨金融。)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