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2016年3月底,央行、银监会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大对新消费领域金融支持的指导意见》,要求对一些新消费重点领域加大金融支持,同时鼓励开展远程授权、线上申放贷等业务。

目前来看,国内消费金融市场的参与主体中,既有传统商业银行,又有消费金融公司、互联网金融公司、小贷公司,以及各类垂直行业里的领先公司。央行新意见对消费金融行业有哪些影响?企业又会如何面对?

“新政”出台 各家机构抢滩消费金融蓝海

“您的10万元信用贷款已经办理成功,可用于购车、装修、旅游等多种消费资金需求。”北京CBD办公区,王女士突然收到一家银行客户经理电话。正在为新房装修资金不足发愁的王女士总算放下了心。

据介绍,王女士办理的业务叫“生活e贷”,该产品是银行根据该行个贷系统的数据挖掘,通过分析客户的职业、收入、还款情况等,筛选出优质客户进行主动授信。

随着各家银行、机构抢滩消费金融蓝海,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和王女士一样,正在改变传统消费模式。据了解,工商银行推出了“逸贷”、中信银行推出了“信金宝”、华夏银行推出了“生活e贷”、农业银行推出了“e商管家”、北京银行推出了“轻松e贷”……

新政的出台,会对目前市场产生什么影响?

“‘新政’应该会产生一个促进作用,主要是对消费金融公司的发起设立提供一些更加便利的条件,同时鼓励银行本身的现有金融业务开展。”社科院金融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表示,消费金融既是银行金融发展的重要方向,又能帮助消费在经济增长中发挥更大作用,有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一位银行从业人士对新京报记者表示,以前的消费金融是个相对比较垄断的市场,新意见出台后,市场参与者会更多,肯定会有竞争。“举例来说,在一二线城市,消费金融的发展对传统信用卡人群有些影响,因为以前银行的产品就能解决需求,但现在白条、花呗等产品又能解决新增的一些需求。”

不过,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认为,金融在支持消费发展中存在瓶颈,目前对一些合理正常、较高端的消费提供的金融服务有所不足,而畸形、非理性消费反而得到更多支持。“比如首付贷,已经超出现阶段消费者承担风险的能力。”

新政鼓励发展消费金融 弥补银行现有不足

值得注意的是,新意见在鼓励银行采取相应措施为消费提供金融支持的同时,对专业消费金融公司的设立,包括教育、体育、旅游等垂直领域消费的金融支持都提出一系列鼓励措施,也鼓励探索运用远程授权、线上申放贷等业务形式。

聚焦农村消费服务的什马金融创始人宁锐向记者表示,新政出台后,一些大胆的尝试和试水将加速,比如鼓励远程开户后,会有类似虚拟信用卡的业务。而据新京报记者了解,近期包括海尔互联网金融在内一些企业,都有进军消费金融的计划。

“适当引入竞争能够促进消费金融更好发展,现在确实存在许多空白,比如在某些垂直领域的消费金融支持不够。”曾刚向新京报记者表示,鼓励发展消费金融,可以弥补银行现有的不足。但如果现有的业务银行已经介入的话,也可以推动形成差异性的产品,同时促进银行改进现有消费金融服务。

“所以,新的经营主体要进行差异化定位,寻找银行发展不够充分的群体。但银行也需要在消费金融领域进行更多创新,去根据现有群体的消费习惯和热点变化,不断推出新的产品。”曾刚表示,严格上来讲,银行在消费金融的主体地位是没法动摇的。

门槛、额度、利率消费金融产品大PK

在政策力推下,各类进军消费金融的主体,基于自身特点和优势,纷纷推出了五花八门的消费金融产品。对此,新京报记者选择市场上具有代表性的几款消费金融产品,在准入门槛、贷款额度、还款利率等方面进行比较。

1、准入门槛较信用卡有所降低

事实上,消费金融产品的准入门槛较信用卡等传统信贷产品已经有所降低。而新京报记者比较发现,依托不同背景公司的消费金融产品,其准入门槛标准各有不同。

工行官网显示,办理逸贷业务的条件有三条:18(含)-70(含)周岁、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自然人;资信良好的用户,如符合工商银行条件的代发工资用户等;工商银行借记卡(或存折)或信用卡持卡人。与此同时,用户使用借记卡(或存折)消费并办理逸贷时,在完成消费交易前,付款账户的自有资金余额须不低于消费交易金额。

作为平安集团旗下的消费金融公司,平安普惠也推出了包括“i贷”在内消费金融产品。其官网显示,18岁以上用户即可申请“i贷”。而申请程序包括下载APP并注册、发起申请、绑定银行卡、人脸识别、授信成功并放款等5个步骤。申请时,用户需要提供手机号、银行卡等身份信息,并通过人脸识别进行核实。

京东白条依托京东商城的线上消费场景,用户在京东消费时,可享受“先消费、后付款”的信用赊贷程序。在申请程序上,用户需填写姓名、身份证号、银行卡信息等申请材料,并通过京东根据用户在京东商城的数据进行的风险评估。

蚂蚁借呗是支付宝在2015年推出的网上贷款服务,用户申请的借款将直接发放到个人支付宝余额上。但想成为蚂蚁借呗的用户,需满足芝麻信用分不低于600的门槛要求。

2、最高贷款额度差距大

新京报记者发现,由于资金成本、风险把控等方面的因素,在最高贷款额度上,上述四种产品差异较大。

根据公开的资料,工行逸贷用户单笔消费100元即可办理,单户最高贷款金额可达20万元,但不超过工行根据用户的综合资信水平核定的可贷额度以及该笔消费的实际金额。而平安普惠“i贷”额度为2000元至30000元,不过,可申请到的额度由具体信用状况等级决定。其中有项说明为,“绑定用户本人网络账号能提高额度,绑定越多账户,获得额度越高。”

京东白条则是根据用户在京东的消费记录、配送信息、退货记录、购物评价等数据来进行风险评估,并以这些数据为依据,授予不同等级用户相应的信用额度。其中,最高额度为1.5万元。而根据芝麻分的不同,蚂蚁借呗的用户贷款额度在1000元到30万元不等。

3、利率分按月、按天、按期计算

在利率计算上,这些产品也有不同特点。其中,工行“逸贷”按照央行规定的同期同档次贷款基准利率上浮10%执行,并实行按月等额还款法。

而平安普惠“i贷”按天计息,按贷款余额收取利息及担保费,日费率为0.1%。如果借款2000元,每天将产生2元的费用。与此类似,蚂蚁借呗的贷款也采用日息的方式计算,其日息最低为0.02%。还款时,用户可直接在支付宝中还款。

此外,京东白条用户在购物时,可选择30天延期付款,或者3至24个月分期付款两种不同方式。如果选择延期付款,用户30天内免息还款。如果选择分期付款,按照每期0.5%来计算利率。

三问消费金融 重复授信怎么破?

但是随着争抢客群资源愈演愈烈,如何避免重复授信的风险,引起了金融业内的警惕。业内人士认为,消费金融、普惠金融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欺诈,解决欺诈风险和信用风险需要创新的风控。

依靠不同背景提供消费金融服务的主体,正在上演线上与线下的鏖战,最终谁将胜出?

1、如何避免重复授信?

专家认为,金融机构需要遵守一定的程序并坚持必要的准入标准,坚持银行既有的风险控制标准,并加强对相关信用风险的审核。

随着消费金融政策支持力度的提升,开展消费金融业务的主体不断增加。除了传统商业银行及专业的消费金融公司外,阿里、京东、腾讯等互联网公司也纷纷推出消费金融产品,垂直的行业领域也有领头企业主动布局。在此过程中,如何避免重复授信,对于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此前,已有多家媒体报道网贷行业的恶意骗贷事件。平安普惠副总裁倪荣庆对新京报记者表示,消费金融、普惠金融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欺诈,解决欺诈风险和信用风险需要创新的风控。

社科院金融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表示,重复授信的风险很难避免,因为在发展过程中,开展消费金融业务的主体竞相“争抢客户”。“对同一客户反复授信,导致一些主体确实存在过度借贷的现象。”曾刚认为,金融机构在开展业务时,需要遵守一定的程序并坚持必要的准入标准,坚持银行既有的风险控制标准,并加强对相关信用风险的审核。

而在有多年业务经验的倪荣庆看来,重复授信一直是风险管控的重点之一,平安普惠会通过多种渠道获得申请人的负债信息。

“首先,对接人民银行的个人信用系统,可以及时获取客户在银行金融机构的借贷信息。其次,通过客户面谈、第三方信息验证、客户提供的账户交易信息等方式,掌握客户的信贷借款信息。”据倪荣庆介绍,通过一系列核查手段,综合评估客户的偿债能力和资金需求,最终给予合理的授信额度。

据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介绍,除了消费领域的征信服务体系,将来还会有更多的居民消费者信息纳入信用体系中去,包括缴费、税收及与信用相关的其他信息。“现在网络消费形成的数据、信用记录非常重要,怎么与传统金融机构获得的金融数据进行整合也是值得注意的方面。”

2、线下PK线上谁更优?

业内认为,未来无论线上还是线下都得要打通,根据客群的不同、业务类型的不同,可以更多地组合。

随着消费金融业务的主体不断增加,一场线上与线下的鏖战也正在上演。有分析认为,以传统商业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因参与消费金融领域较早,在用户、数据方面的基础比较扎实,风控能力也相对较强。而互联网金融公司通过与电商配合,可以掌握线上入口,在大数据征信和移动互联网技术运用上的意识更强。

“从中期来看,线上线下会逐渐趋向模糊,最终的关键还是用户需求。比如零售行业,一般用户是从线下走向线上,但互联网是从线上走向线下,而未来两者之间的区隔会越来越小。”海尔互联网金融副总裁凌更生分析称,线上、线下在一段时间内会有不同的特征,包括场景、用户等方面,因为市场每个参与方都带着既有的资源和优势。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创新与风险治理研究中心筹建负责人杨东则表示,未来无论线上还是线下都得要打通。“比如原来做线下的,必须跟线上的这些大数据征信结合起来,做线上的也要跟金融的工具手段结合起来。”华兴资本董事周亮认为,线下、线上都是一种消费场景,因此,不能脱离消费场景去谈消费金融。

倪荣庆也向新京报记者表示,对于消费金融来说,线上和线下的优劣不好评价,针对不同的客群和场景有不同的功能。“在具体的过程中,可以进行交叉组合的运用。利用线上和线下的资源,有利于处理更大范围的客群和更多类型的业务。”

倪荣庆认为,如果只有一种模式,所服务的客群类型就会比较狭窄。“比如只有线下,年轻人群需要小额的贷款,还需要去一趟。但也有文化水平普通的一些人群,对网络行为不太习惯,更适合在线下进行信息交换,也更容易被线下销售接触到。”具体来看,根据客群的不同、业务类型的不同,可以更多地组合。

3、传统信用卡将被取代?

业内认为,消费金融公司和相关产品不可能取代信用卡,只不过信用卡应该继续创新、演进。

在消费金融产品推陈出新的同时,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是,我国信用卡发卡量和人均持卡数都面临下滑的局面。央行公布的2015年支付体系运行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末,我国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在用发卡数量共计4.32亿张,较上年末下降5.05%,增速放缓21.5个百分点。而其间人均持有信用卡0.29张,较前一年末下降14.71%。

事实上,相比信用卡对工作性质、年薪等审批条件的限制,一些消费金融公司的准入门槛更低,申请时间也更短。在互联网电商和垂直行业领先企业利用场景化、数据方面的优势不断打开局面的同时,信用卡将被取代的声音此起彼伏。

凌更生认为,在整个国家宏观金融层面,互联网金融平台或者新的消费金融公司门被打开的同时,另一只手也在为传统金融解除束缚。“比如对新信用卡用户的开卡准入、额度管理、定价、免息期等方面,最近也有相应的指导意见出台。随着整个金融的开放及利率市场化,银行也开展消费金融业务,传统的金融体系和新兴的金融体系是在同一个起跑线上。”

他认为,在未来的比拼中,传统银行拥有资金成本优势和多年沉淀的平台能力,但在运营成本、服务意识等方面可能弱于新兴的互联网金融平台。要在某一个细分领域里做好,最终取决于产品和服务本身。

曾刚也向新京报记者表示,消费金融公司和相关产品不可能取代信用卡。“目前来看很多人都有信用卡,但接触消费金融公司的并不多。”马上消费金融首席数据官刘志军认为,信用卡是消费金融的一部分,并且是除了房贷之外的最大一块个人金融领域,消费金融不会取代信用卡,只不过信用卡应该继续创新、演进。

赵锡军则认为,并不涉及取代与否的问题,在金融支持消费的服务中,关键是谁更容易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和习惯。“比如消费者更喜欢移动端的、远程的服务,在方便消费者消费方面,就要有各种各样的创新和考虑,这是市场竞争的结果。”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