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P2P网络借贷最初被人谈及往往被解释为“Peer to Peer”,即个人对个人的借贷。跟“普惠金融”联系在一起,服务于不能被传统金融机构覆盖的“长尾客户”,是现有金融体系的一种补充。而随着时间变迁,业务模式变的更加多样化,P2P似乎想要甩掉“草根金融”这顶帽子,无论从资产端还是投资端都呈现出“去草根化”的趋势,这不禁让我们心生疑惑,“去草根化”的P2P平台是否背离了其业务本质?

控制风险 平台纷纷寻找优质资产

故事开始发生转折应该在14年-15年上半年,那时国内的互联网金融是“一头处于风口的猪”,创业者的创业激情被彻底激发。P2P的商业模式被不断创新升级,平台数量和交易规模都在急剧增加。与之相伴的是对投资者的争夺,各路平台在互金这条赛道上各显神通,其中一个重要手段就是通过风控和优质资产来吸引投资者。平台逐渐意识到,在国内目前的征信体系下,完全通过线上风控手段做针对个人的贷款还是不太现实,于是,资产端逐渐由个人升级到小微企业甚至中型企业。同时为了规避监管风险,不少平台都开始出现“大标拆分”的做法。到这个阶段虽然大多数平台还是使用P2P这个名词,但P2P其实已经不能准确定义这些借贷平台的内涵,因为不少平台的资产端已经发生了本质的改变。

应对监管 “机构投资者”或将成为平台转型方向

15年下半年开始,在监管缺失环境下发展起来的P2P行业问题开始暴露,一些鱼目混珠的“骗子平台”相继东窗事发,尤其是16年以来,行业似乎陷入冰点。最近,行业又迎来了监管风暴,4月中旬,互联网金融专项整治工作正式拉开帷幕,今日有报道称国务院已经同意下发《P2P网络借贷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众多的P2P平台经营者不禁感叹:日子该怎么过?

繁华散去,P2P平台开始寻求退出或转型。媒体报道称,2016年一季度有近百家P2P平台主动退出市场,而另外一些平台则都积极寻求转型。将投资者目标定位转向机构投资者成为一些平台的方向。事实上,美国相当一部分P2P平台的资金都来自机构投资者。根据LendIt 大会上剑桥大学在线另类金融研究中心发布的《突破创新》(《BREAKING NEW GROUND》)数据显示:2013-2015年间,美国市场经营性在线借贷市场超过72%的资金由机构投资者通过在线另类融资平台提供,而消费性在线借贷市场这一比率也高达53%。其中包括共同基金、养老基金、对冲基金、家族理财机构、资产管理公司甚至传统银行。而美国最早的P2P公司Prosper 创始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Prosper 的钱只有20%来自个人投资者,其余80%都来自银行、家族理财结构、对冲基金等。而在此前,LendingClub 的一位内部人士也曾透漏,其平台投资者中约三成是散户投资者,三成是高端净资产投资者,剩余三成是机构投资者。

可见,中国的P2P平台将目光转移到机构投资者身上实际上是对美国现有模式的一种借鉴,但我们不得不考虑的的是,如果机构投资者如银行资金介入P2P平台,而资产端又是企业,那么这跟银行直接借款给企业又有什么区别?而且,大的金融机构往往在资产选择上更具有话语权,将平台优质资产挑走后,留给个人投资者的资产基本就剩下信用状况差的残羹冷炙了。这样一来,个人投资者和“散碎资产”最后都将被排挤出P2P市场,那P2P的意义又何在?难道最后只能沦为机构和企业之间开展金融业务科技化进程中的一块垫脚石?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