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Apple Pay入华近三个月了,免不了许多媒体开始分析Apple Pay在中国活的怎么样。大致的声音都是“尴尬”、“冷遇”、“没水喝”,在局势不乐观的情况下,苹果5月13日还宣布与滴滴合作,10亿美金重砸场景,很多人都认为这是为了让Apple Pay拥有更多的支付场景。但无论如何,相对扫码阵容,Apple Pay在国内确实有点不好过。除了大环境,或许我们可以从人性“七宗罪”的角度来分析Apple Pay代表的闪付派与扫码派之间的得与失。

暴食:开辟餐饮支付场景

暴食,对食欲的放纵,在作为吃货国的中国,再明显不过了。无论哪个支付应用都非常关注在餐饮行业的支付场景,Apple Pay背后的银联,一直推动其闪付在餐饮当中的应用,麦当劳被称为闪付爱好者的圣地。在快捷方面,闪付有着天然的优势,如果不说优惠立减,闪付理论上会在同一阵地比扫码派更加的受人欢迎。但是暴食的吃货国人,可不单纯的喜欢吃麦当劳,多样的美食也有各种各样的支付需求。扫码派已经做到每一个小摊点都可以支持收款和付款,连卖红薯的都可以微信支付宝,这是闪付无法做到的,对POS的强要求,真的短时间内基于NFC技术的支付技术都难以做到。除非真正出现NFC P2P支付功能,不过那时,风控又会是一个大问题。

基于手机APP的支付方式,无需POS要求,让“暴食”的国人,可以轻松的享受各种美食,便捷的支付放纵着食欲,在这方面,扫码派完胜NFC闪付。

傲慢:支付技术的装逼

每一个人的血液当中,都流淌着傲慢以及自以为是,对自身过度的迷恋,进而对别人凶残。其实理解傲慢很简单,通俗的话就是装逼。在Apple Pay入华之初,绝大多数人体会到了iPhone用户的优越感,无论是苹果自带的逼格光环还是银联银行合伙助推下的营销手段,Apple Pay在短时间内引爆了社交圈,用户无一不因为能使用Apple Pay而自豪。其实无论是微信还是支付宝,在产品推广当中,都利用着用户的“傲慢”,在微博的官方营销账户中,支付宝无时无刻的让受众体会着使用其产品的优越感。

人们偶尔惊叹,傲慢延伸出的装逼文化,其实才是第一生产力,产品发展第一驱动力。抛开支付领域,小米所崇尚的屌丝文化,发烧文化,不也是让用户能够获得认同感和优越感吗?

但是时间久了,你会发现Apple Pay所带来的傲慢感是暂时的,发布之后每一天的支付场景单一,优惠力度不大,让自以为是的傲慢变的理性。人们逐渐发现,傲慢之下无完肤,优惠立减才是真。

贪婪:支付补贴的利诱

若不是圣人,每一个人都是贪婪的,都希望获得更多。在这一点上,互联网公司懂很多,无处不在满多少减多少、随机立减、半价优惠等信息,吸引这贪婪的人们使用。长久以来,微信和支付宝都是凭借着强大的优惠补贴让消费者难以自拔,并且更加可怕的是,补贴力度和时间也非常的有节奏。在初期,两大公司出现了非现金支付日,非现金支付月等集中且力度很大的优惠活动,到中期,每逢佳节就补贴、随机立减等活动,让优惠变成间隙性,中彩票式的随机性,也让人乐此不疲。最后,消费者习惯支付方式时,支付公司的目的也就达到。

反观,Apple Pay,在入华初期,各大银行跑马圈地的搞优惠,让储户绑定其信用卡、储蓄卡。但是后续却没有什么持续性,间隙性活动,对用户不能产生粘性。在Apple Pay热点逐渐散去的此时,业界非常期待银联推动下的今年62活动会怎样。5折、88折优惠,立减,这些字眼在6月会很醒目。

在利用人们的贪婪之心上,无论是扫码派还是闪付派都有认知,但是在做法方面,鉴于互联网公司与官派公司体制的不同,行事风格也会有所不同。就看各自如何基于自身的支付技术,玩出不一样了。

嫉妒:你有,为什么我没有?

对于嫉妒,在西方的宗教看法里,在但丁的《神曲》中,都被看做是因嫉妒产生怨恨,着重在于怨与恨。但笔者更加中庸的认为,嫉妒,也分好坏,适当的嫉妒让人奋进以谋求被嫉妒者相同的物质以及精神水平。而过分的嫉妒,就是怨恨,从而生邪念。

支付公司利用嫉妒之时,更多是适当的嫉妒,让用户拥有一定的渠道获得与被嫉妒者相同的功能。最为典型的是微信红包,当一个人在群里发一个微信红包,你是否对抢到红包的人心生嫉妒,每一个红包都会放出每一个人抢了多少钱,嫉妒钱多的人,怨恨自己钱少,对此,人们乐此不疲,甚至延伸出红包游戏。到后来,顺手截图发朋友圈,让所有人都嫉妒/怨恨,偶尔朋友还发一句“这傻逼人品真好/差”,还有微商刷屏式的秀红包,为什么别人进了这么多红包的群,而自己没有。从这方面来说,微信的崛起,很好的利用了人性的嫉妒。

忽然想,要是Apple Pay也能如此,搞一个榜单,每周曝光一次用户使用次数,再来个360格式“你已经超越XX%使用闪付的用户”、“你已经碾压XX%安卓用户”这是否也能让更多用户使用呢?当然,这涉及用户隐私问题,只是一个设想,不做深入讨论。

嫉妒,就是用户自然的想“你有,为什么我没有?”变成“我该怎么用?”的过程,平台所产生的嫉妒能量越强,就越有发展用户的延展性。随之而来的是开通服务的难易度思考,用户会为了2毛钱红包,多按几次键盘,但不会换一部手机。

懒惰:开通和支付流程都要简单

懒惰,每个人都希望付出最小的努力,获得最大的收获,满足自身欲望,虽然理性告诉我们,这并不可能,但人们还是这期待。互联网所有的产品,都有让人更加懒惰的特性。

在懒方面,NFC被称为最便捷的支付形式,无需按键一个动作完成支付。相对而言,二维码支付的支付流程望尘莫及。但是NFC却忽视了开通的麻烦,在Apple Pay之前的NFC-SIM卡方案,需要消费者到营业厅办理换卡手续,如果手机不支持NFC,还要换手机,与银行的合作,服务用户的职责划分不清,出现某些问题需要到银行柜台才能处理。NFC支付就像是一个冰山,水面上大家可以看到的支付流程便捷,却有水下一大块的开通流程、后端服务麻烦。

对于二维码,开通仅仅需要绑定银行卡即可,而支付流程稍显麻烦,也不断的通过优化界面,减少呼出二维码的步骤,到后来从软件界面的修改,变成硬件的修改,手机指纹按键即可呼出二维码,穿戴式产品直接按键呼出二维码,这都非常的便捷。

好在Apple Pay入华之后,在开通流程上NFC支付也变得非常方便,还有银联的云闪付推广。在开通体验方面,二者可以平起平坐了。

暴怒:让愚昧变现

暴怒,是复仇的欲望,源于心底的暴躁、憎恨、愤怒,导致情绪失控而产生强烈的复仇欲望为暴怒。互联网网上的愤怒,一点即着,主要切中网民的心理G点,随时都能引爆。很多时候,人的暴怒,是理性的缺乏,是无知和愚昧的产物。在支付领域,这一特质似乎关系并不大。

直到最近那篇《今天,马云联手华为正式宣战!》,笔者才知道,原来互联网的特性是共同的,不管是多么垂直的领域。文章利用网民的爱国情怀,煽动对美帝的憎恨,捧起华为和支付宝。用互联网的词句来说,这是一种很LOW的做法,但这确实最典型的利用暴怒进行营销的方式。

说到爱国情怀,想起之前的国民技术,高举自主知识产权大旗,争夺着移动支付标准。假若银联高举爱国旗帜,斥责支付宝的外资成分呢?当然,这与支付关系不大了。

色欲:美女用过的支付方式

色欲在支付领域,可能最多的就是利用帅哥美女代言了,最早的厦门NFC试点,一个美女拿着诺基亚NFC手机,刷着公交,画面清新,一股便捷的手机支付风迎面扑来。在到后来,韩国和台湾的NFC支付宣传视频,美女NFC的一天也让人印象深刻。不过鉴于支付领域受众的广泛性,从弱冠少年到耄耄老人,从男到女都是用户,所以在这方面,无论是从营销,还是从产品功能本身,都没有太多秀下限的形式。而且,法律规范在那,谁都不会用一句标语“XX黄站最喜欢的支付方式”来宣传自己。

七宗罪,暴食、傲慢、贪婪、嫉妒、懒惰、暴怒及色欲,每一宗罪都透着人性的弱点,或者换一个互联网的词,这是人的基本痛点。寻找到这些痛点,无论从产品设计,还是营销推广上,都可以更好的让支付产品有所作为。做支付,也是在洞悉人性。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