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奔溃和无序

自然的法则总是简单的,我们人为的去建造的物理世界还是精神世界,如果没有持续的维护和支持,他们总是走向无序和奔溃的边缘。清洁的大街,需要环卫工人每天的辛勤劳作;高速公路需要每天的养护,如果多日不养护,道路很快破损;人际的关系,需要我们时常的互动才能维护和推进朋友之间的关系;对于我们个体而言,如果每天不学习,则思想会落伍,和主流社会脱节;世间种种的人、事和物,都在选择走向无序和混乱,甚至瓦解。甚至整个地球都在太阳的引力圈之中,慢慢滑向太阳,走向灭亡的终点。这一切,对于人的视角看,这样的无序和奔溃是不可逆的,是不合理的,是退化的,但是在自然和宇宙的视角看,这又是合乎逻辑的,是自然的进化。

热力学第二定律揭示了其中的真相:“在自然过程中,一个孤立系统的熵总是趋于增加,除非该系统已达到了热力学平衡态。”,虽然这个定律无法在任何尺度上都能够反映真相,但是在我们人类构建的物理世界和精神世界,它能够揭示客观现实的真相。

面对无序和走向奔溃的热力学第二定律,我们需要合乎规律的设计和构建关于人和物的世界,通过事物内在的序去让这个世界运转下去,小到一套软件系统,大到整个人类社会这样的大系统。我们尽最大努力去维持和推动这个系统的不断更新和发展,避免落入淘汰和奔溃的边缘,一种情况是,新的另外一个系统去更新换代老的系统,一种情况是在已有的系统里不断的迭代和进化。在这个过程中,系统的进步和变化是内在结构的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旧有的系统试图抑制内在的更新和迭代,通过依赖于内部子系统之间的耦合来延长旧系统的生命,使熵产生最大。在这样的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中,新结构不断的产生,不断的选择和被选择,最终哪一种结构能够占优,取代旧的结构,具备宏观的不确定性。正如,互联网的世界里,新的商业模式层出不穷,新的模式替代老的模式,新的软件版本替代老的版本,这样的更新每时每刻在发生。有一些公司,有一些模式,有一些软件能够经久不衰,能够在较长时间里保持生命力。其背后的动因,还是贴近了市场需求,也是贴近了人性。

了解了无序和奔溃的自然之道,我们可以从一个新的视角去看清楚区块链,看清区块链的未来演化之道。

自组织

人造的物理世界和精神世界的混乱(“熵”)是在无情地朝着它的极大值增长,最后走向最大值--奔溃或死寂的那一刻。在不违反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前提下,薛定谔的负熵流给了我们一种解决之道,通过为系统引入负熵流,减少混乱和无序的状态,即减少总的熵,使系统达到新的有序状态。

事物的自我进化的过程中,新结构不断产生,在形成一种新的结构方式中,有一种开放系统的,能够和外部环境交换能量、信息和物质,自发的形成结构,在这样的自组织中越是自由,就越有序。正如希里歇尔(Christof K.Biebracher)等对于“自组织”的观点:“自然界中的组织不应也不能通过中央管理得以维持;秩序只有通过自组织才能维持。自组织系统能够适应普遍的环境,即系统以热力学响应对环境中的变化作出反应,此种响应使系统变得异常地柔韧且鲁棒,以抗衡外部的扰动。人们想指出,自组织系统比传统人类技术优越,传统人类技术仔细地回避复杂性,分层地管理几乎所有的技术过程。”

自组织不仅是自然界有效的组织方式,也是当下企业的有效的组织方式。管理大师德鲁克指出:“组织不良最常见的病症,也就是最严重的病症,便是管理层次太多,组织结构上一项基本原则是,尽量减少管理层次,尽量形成一条最短的指挥链”。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企业和用户的之间的连接方式的改变之后,不再是生产驱动消费(B2C)的工业化时代,而是用户驱动生产(C2B)的需求化时代,作为企业只有产品和服务,以解决用户的痛点,满足用户的需求,才能让企业长久不衰,不惧新的范式的到来。而这样的现状,必然要求企业,特别是互联网企业能够使组织变得更加扁平化,更加柔韧,能够快速的适应环境的变化。而对于用户的需求可以成为一种负熵流的动因推动企业自身的不断进化,从一个有序状态到另外一个有序状态。

自组织的方式,不仅是自然界,也是各种人类社会的组织结构的一种有生命力的结构方式,而区块链思想,正是一种去中心化的自组织的思想,它从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种方向,而这种方向最终是否成为历史的选择,则要看区块链本身的自我发展,因为从区块链技术本身而言也在不断的奔溃和有序之间做斗争,技术的目的是为人服务,为人性服务。人的需求,组织的需求和社会需求一起推动着技术的演进的节奏和方向。

连接的节点的变迁

从人类社会的变迁看,从过去的以人为节点的孤立系统到相对开放的系统,推进了人类社会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再不断地进化到当下的新社会。同样的,对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变迁看,从过去的孤立系统的PC时代,到PC互联网时代,随着智能手机的发展和普及,手机逐渐成为人类器官的一种延伸,产生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在这个时代,人成为复杂社会网络的一个节点。随着虚拟现实的普及,未来会产生多个异构的虚拟世界,多个异构世界之间也可能会有连接,节点开始变迁,以“我”为个体的节点,衍生出多个“我”。

从节点的变迁和趋势的变化,我们可以意识到线上虚拟世界和线下物理世界的界限开始变得模糊,随着虚拟现实技术和物联网的应用和普及, 人类社会正在进行着一场大融合,即人类不断开拓的线上世界和线下物理世界的融合。虚拟资源和实体资源开始往平台方向转移,资源成为云端可以由我们根据所需获取,我们并不占用资源本身,却在消耗其价值。人成为云的一部分,技术产品成为人类器官的延伸,从而使各种云端的能力和资源成为我们人类的能力延伸。

当虚拟世界和物理世界的融合进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我们可以想象到,一切还是以人的需求为“节点”,即使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普及后,一切物理世界和虚拟世界的资源还是为人服务的,那么由区块链技术构建的去中心化的可信互联网需要为上层的自组织服务,如果脱离具体业务和需求去孤立的看待技术本身,容易走入歧路。

区块链为自组织提供基础支撑

当系统从孤立到开放,从孤岛式的PC软件服务到开放式的平台软件服务模式的过程中,通过规模化使服务和产品的边际成本降低,让更多的用户能够低成本的使用。但是随着网络的进一步的扩展,开始延伸到物联网时,最终到万物互联的时代,那么中心化带来的效率,成本,信任危机等问题将会明显起来。

从前文提到,系统的进化需要引入负熵流,那么对于系统本身需要开放的,越是开放,越是容易引入负熵流,让系统更具有生命力,那么这里会存在一个悖论,即开放的系统本身,从某个层面上看,它又会形成一个中心化,只不过中心化的形式上开始下沉,成为底层的协议的支撑的一部分。比如,各类云平台服务,在云平台上能够建立各类面向业务的应用,平台越是开放,资源越多,那么应用也越多,而平台本身又是一种中心化,只不过开始底层化了,上层的应用却是去中心化的,自组织的,所以更具备生命力,这是互联网时代软件服务模式的必然结构。

区块链技术作为一种底层协议,或者从技术的本身而言,无非是对两种关系的映射,一种是线上业务的映射,一种是线下业务的映射,最终都是反映了客观现实,那么作为区块链技术本身而言,需要扎根到现实的土壤里,犹如大树扎根在肥沃的大地里,从大地里吸收所需的各种养分,并和大地成为有机的整体,这样才能茁壮成长。例如,微信产品,实现了一种自组织的底层平台,微信上构建的是我们每个人自己的生活,人际关系,而这个关系并不是腾讯公司为我们带来的,而是我们为微信引入了这些“负熵流”,这是微信能够成功的要素之一。而对于微信产品本身,也需要贴近和洞察这些“负熵流”的玄机,密切去跟进迭代演化产品自身,对于腾讯公司或微信产品本身,他们是中心化的,中心化也是必须的。所以,这又给了我们一种启示,去中心化未必完全的不要中心化。

技术是一种活物,我们在看待区块链技术本身的时候,不能局限于当下的技术细节和实现机理,而应该把视野放到大系统的整体中看待未来的方向,这个大系统就是把区块链技术纳入其中,作为自身有机的一部分的整体。

任何事物,包括软件产品,技术和平台等,要能够长久持续下去,都需要我们去维护和更新他们,有时候甚至需要用更好的产品直接去替换他们。平衡意味着死亡,因为自身的内在的序无法驱动他们去做更好的自己,必然会走向衰败的边缘。正如范式的潮起潮落,新技术的不断出现,老技术的衰亡,世间万物也都是如此机理。

因此,构建可以自我维生,并且能够持续进化的区块链技术,必须是开放的系统。孤立系统和封闭系统无法产生演进的动力源。而开放的平台,和外部系统一起构成一个更大的开放系统。开放涵义中最重要的一点,是需要去承载业务,消化吸收客户的需求。

区块链的未来将何去何从

任何技术都有正反两面,正是内在矛盾和外在矛盾一起驱使着新技术的向前演化,技术最终都是围绕着人性服务的,站在人性的角度的时候,我们其实可以放下区块链技术本身,不管是怎样的技术,关键要能够解决人的诉求,组织的诉求,社会的诉求,我们希望能够自组织,能够降低信用的成本甚至去信用。这样的基本诉求会推动区块链技术内部新结构的诞生,而新结构的诞生又是宏观上不确定性的,所以抛开技术本身,区块链未来怎样的形态出现在大家眼前这不是重点,重点是未来会有一种技术能够解决自组织,信用问题,人性的演化的速度更多时候比技术慢很多,我们要有更多耐心,更多的前瞻性去把握技术的演进方向。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