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史上最严”支付新规执行半月,实名制推进为何困难重重?

央行实行分类评级监管机制,天价支付牌照现象将一去不返?

互联网金融之夜

为您解读

本期嘉宾: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长助理 杨涛

先锋支付CEO 刘刚

自2015年12月28日央行发布《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以来,经过7个月的缓冲期,这一被称为“史上最严”的网络支付新规于7月1日正式开始执行,其中网络支付实名制成为工作重点。近日,有律师发文实名举报微信支付业务涉嫌违规,称对于未经身份认证或认证程度不充分的个人支付账户,微信支付均允许使用支付账户功能,且赋予I类账户待遇,甚至越级赋予III类账户待遇。对此,微信方面回应称,实名认证是为了更好地保障用户支付安全,这是全行业共同面临的发展阶段。微信支付充分尊重并执行央行相关法规,积极配合监管推动实名认证。

以下为文字实录:

CBN:现在网络支付新规开始执行了,其中有实名制的进展是大家关注和讨论最多的,为什么大家对它的关注度那么高?

杨涛:实名制首先是现在金融领域加强监管很重要一个原则,金融行业有一个说法,叫KYC,就是know your customer,就是说金融业在做业务的时候,要充分了解账户拥有者的收益归属,有时候还需要进一步的了解这个账户拥有人的身份、所从事的业务等。为什么要这样?一方面是说应对在金融领域里可能出现的一些灰色地带,甚至是黑色地带,比如说违纪违规行为,反洗钱。从个人角度来说,也有助于保障个人的合法利益,避免成为违规行为的牺牲者,这个过程中也有一些需要权衡的挑战和困难。

CBN:我们看到一个来自中国支付清算协会的数据,在2015年底,我国实名认证的账户是13.46亿,差不多占到了整个支付账户的一半,您觉得这个比例合理吗?

杨涛:从整体角度来说这个比例确实不高,但是从过去实名制程度比较低,到实名制进一步推广的过程进行过渡来说,这个步伐已经是在不断的加快了。从客户角度来讲,有些人可能是担心面对一些小型的支付企业内部控制不严谨,进一步补充完善自己的资料,很有可能被泄露出去,给信息安全带来很大风险。还有一些人纯粹对支付进一步的实名制,觉得非常的麻烦,自己不愿意去进行这些操作。就平台角度来说,可能这样一个过程给他带来很多技术、成本上的挑战,也有可能有些企业会担心,会给他带来一些客户的流失、业务的影响,总而言之在这个过程当中,有多种的因素产生影响,因为任何一项制度改革都面临效率跟风险的权衡,必须把握好一个度。

CBN:刚才您提到了有来自平台自身的挑战,还有对于客户的挑战,刘总,你们在业内从你们实际操作的角度,在推进实名制的过程中,最难的是什么?

刘刚:这回支付新规出来,对实名制这块要求还是非常严格的。第一个就是它分三类账户,对三类账户还有不同的实名验证需求,其实原来也有讲实名制,只不过原来的实名是要求你要做实名的申报,现在是要求做实名验证,比如说三类账户,要求做五个渠道的实名验证,这个实名验证的要求是非常高的。

CBN:刚才提到三级账户需要有五个验证渠道,除了常见的公安、电信、通讯的三类之外,还有哪些?

刘刚:现在包括通过一些社保的渠道、水电煤缴费的渠道,或者一些保险的渠道,通过这些渠道增加验证手段,现在来看实际上增加这些验证渠道难度还是比较大的。另外我们也跟人行沟通,可以有一些变通的,比如可以通过不同的银行验证这个客户的身份,也算增加一个渠道。所以说对用户来讲,可能需要绑多张银行卡,这样才能通过三类账户的验证。

CBN:按理说7月1号新规开始实施后,所有第三方支付就应该按照这个标准去执行了,但好像现在很多平台推进的积极性并不是特别高。

刘刚:站在支付公司的角度,确实要达到实名验证需要一个过程,一个就是验证渠道这块本身来讲,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其实外部的基础条件也还不具备,所以我们接起来有难度。第二就是本身我们的系统需要改造,尤其是存量用户这块最后怎么处理,这块难度很大,这个验证并不是说支付公司强制性做到的,一定是用户配合,那支付公司也不可能强制用户去做实名验证,这样影响业务,所以只能通过引导的方式做这个事情,整个过程还是需要比较长的时间。

CBN:说到对支付机构的监督问题,今年央行有出台一个针对非银支付机构的分类评级办法,刘总,从从业机构的角度,你们怎么来看这个分类评级?

刘刚:我们认为是一件好事情,因为原来的时候,人行一共发了270张牌照,这270张牌照真正业务发展实际上是非常不均衡的,有的发展非常好,包括刚才说的在信息安全,在信用建设方面投入也非常大,有些的机构可能是因为业务自身的原因或者公司战略的原因,整个业务没有发展起来。还有些机构在做一些灰色的业务,或者是一些稍微违规的业务。所以说不同的机构发展程度,发展的规模完全是不一样的。所以分类机构监管,实际上正好对监管可以差异化。整个三类的监管,我们认为也是比较合理的,因为实际上针对不同的分级,监管的力度是不一样的,对于评级高的这些机构,监管的力度会相对松一些,同时在开展新业务方面也相对更鼓励一些。对比如说C类或者D类的机构而言,监管力度会更大,可能经常性的会监管,然后让你经常性的上报整改措施,直到能够达到它的要求为止。所以分类评级的措施我认为还是非常的合理。

CBN:所以还是有奖有罚的,做的好以后要放宽权限,做的不好的要清理出局。刚才我听到刘总听到一个有意思的数据,就是第三方支付现在有200多块牌照了,我们也知道这个格局其实是非常集中的,前三前五家公司基本就占了90%甚至更多的市场份额,其实还有大量的牌照可能是闲置的,另一方面我们又看到现在还有很多公司很多企业在积极的申请牌照,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杨涛:这个很正常,因为从两个角度来看。一方面整个市场集中度极其高,无论从移动支付还是第三方互联网支付来看,基本市场掌握在靠前这些机构的手里,后面有大量的企业没有业务,甚至有些人他持有牌照就是为了获取更多的转让利益。因此这样的分类监管,我觉得也是一定程度上实现所谓“良币驱逐劣币”,这样一些相对来说靠后的,内部监管不完善的,存在风险的,存在技术弱势的机构,有可能在更严厉的监管下慢慢退出这个市场,恢复应有的市场竞争格局。

但另一方面像你说的,支付现在越来越不仅仅是支付自身了,它慢慢成了一个重要商业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托于支付这样一个通道,可以配置更多的金融业务和非金融业务,打造更加复杂的支付体系和商业模式。因此,各种各样的没有获得支付牌照的机构,都希望依托这个通道来拓展它的商业模式。因此才有很多人逐渐通过并购或者其他方式获得牌照。

CBN:现在首批获得第三方支付牌照的机构其实已经面临续牌的问题,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好像这个续牌不是特别顺利,为什么?

杨涛:我觉得这里面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是不管怎么样,短期不是主要的问题,因为有一系列的工作还需要做,关键就是说未来能否通过续牌使得原先已经主导的优胜劣汰的思路逐渐落实下来,否则未来还会出现很多大量的持有牌照,但是不断炒作的现象。

CBN:最近半年围绕第三方支付的监管动向政策出台十分的频繁,所以市场上其实一直存在着一种声音,就是可能这个行业会面临过度监管,杨老师您怎么来看,怎么平衡这个监管的尺度问题?

杨涛:所有这些改革、监管,一方面要控制风险,保证安全,另一方面不要影响效率,这个什么意思?我们在具体这些具有弹性的政策操作上,不要影响便利,尽可能把握好二者的度。另外即便这种限额、监管,也不是说未来一成不变的,随着外部情况的变化,未来是有可能不同的政策适时做一些调整的。

CBN:我们现在看到整个支付市场的监管和市场都有收紧的迹象,但我们也看到一些新现象和新产品的出现,比如我最近留意到星巴克开始通过自己的APP充值和支付了,怎么来看这种现象? 

刘刚:支付特性是能够掌握到很多核心的数据,能够控制一些基本的场景。这样的话可以设想一下,如果一个核心企业把支付放在别人手里,甚至放在竞争对手手里,它大量的数据都会被其他人所获得,所以现在来讲,大的企业都会想打造自己的资金流闭环,也就是说把支付拿在自己手里面,所以这也就是为什么小米花了很大的代价拿这个牌照,包括像京东,实际上也是花了很大的代价建立自己的支付体系,我觉得未来的一个格局就是,大的机构都想建立自己的支付体系,拿一块支付牌照,所以支付牌照现在才变得这么值钱。

CBN:按刘总的说法现在做支付的都想自己做支付,杨老师您怎么来看未来的支付格局?

杨涛:未来我觉得可能有几个方面值得关注,第一个方面,就是支付应用的场景越来越多元化,除了传统的一些应用场景之外,可能嵌入到更多的金融跟非金融的场景当中,支付就时时刻刻在我们身边成生活当中、工作当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就是场景越来越多元化。

第二个支付所依托的设备可能越来越移动化,这个移动首先向有形的设备进行不断的转移,未来可能向更多无形移动技术逐渐进行转移,也就是说支付也可能所伴随着这套技术成为人体的一部分,成为你随手可以用的东西。

另外主体方面我觉得越来越出现一些协同化的趋势,也就是从全球来看,长远来看,我个人觉得银行跟非银行它的边界可能越来越不是那么明晰,银行跟非银行的支付企业在更多的领域出现主体协同和协作。

最后我觉得可能出现更长远的展望,在支付背后最核心的问题其实还是账户问题,每个人在不同的支付企业有不同的账户,不同的金融机构有不同的账户,未来有没有可能适应客户的需求,出现账户进一步融合?因为每个人的账户相当于他金融的信息、身份的集中体现,所以账户能否走向一体化,这个是更长远的一些思考。总而言之,这个行业我个人觉得前景非常之好,但是会经历一轮“良币驱逐劣币”的竞争过程。

CBN:面对现在整个市场格局,刘总,从机构自己来看,你们要怎么打造优势?

刘刚:未来会有四个比较大的机会点,第一个就是O2O的支付,也就是说线上的支付跟线下融合这块,未来线下支付一定会被O2O新的支付模式给取代。因为原来线上支个整个体量实际上也不到线下支付的十分之一,所以说一旦O2O的支付有一个很好的创新出来,这块的市场空间非常大。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是2B的支付,也就是说是面向企业的支付。因为现在下一轮的大市场是产业互联网,实际上就是在企业的生态里去建立整个互联网的模式。在这里同样支付是里面一个必要一环,而且因为我们现在主要在研究这个方向,所以看到在产业里的支付目前非常原始,比互联网面向C端的支付原始很多,所以这块的话市场空间非常大。

第三块是跨境支付,就是说现在人民币要走出去,中国跟世界连接,我们的支付同样也是一个基础的能力,这块的市场空间也非常大。

第四块就是支付与金融的结合,支付本身就具备一定的金融属性在里面,同时我认为现在互联网金融,包括科技金融未来发展空间也非常大。

支付公司实际上天然就具备了一些能力,就是科技金融的能力,包括它的结算能力、风控能力,还有大数据能力,所以这块是有这个优势的,能够在科技金融这有一个比较好的发展。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