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在Fintech(科技金融)被提及以前,中国互联网金融经历了四年的爆发增长和两年的“阵痛期”。而Fintech这个名词之所以被频繁提起,或许并不因为其本质特性所带来的革新意义。也就是说,把Fintech搬上“议程”,其意或许并不在于“科技”,而只是在于用“科技”这团毛线织成的“外衣”而已。

舶来品Fintech

“Fintech”一词是Finance(金融)和Technology(科技)的合成。它既不是新的产品类型,也不是新的行业科技。当中国沉浸在互联网带来的行业红利时,Fintech实际在西方金融市场上就已经出现,而如果非要将中国互联网金融和Fintech扯出个逻辑关系来,那只能说这是互联网金融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升级版的代名词。

既然能被称作“科技金融”,Fintech的原生基因一定无比强大。确实,与互联网金融相比,Fintech的优势显而易见:

1)大数据

虽然关于大数据的分析尚处初级阶段,但Fintech已经能建立起一个储存和处理大数据的系统,依靠手动建模分析,处理多维多形态的数据。而以上种种功能的实现,帮助架构起一个宏观的大数据库,也是我们常说的“征信体系”在未来发展中的信息基础。

2)人工智能

这是FinTech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也是其代表技术。真正的人工智能将做到完全用计算机来替代人脑分析东西,既可以替代客户经理,也可以替代信用专员。而足够大的信息量,加上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可以让FinTech真正地具备智能化,这对解决信用欺诈等问题来说都会非常有效。

3)用户体验

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投入使用,为Fintech带来相对较好的用户体验,很大程度上,FinTech就代表了人工服务的替代,所以Fintech的出现,不仅改变了金融行业的运算模式、产品形式和服务效率,也从某种程度上改变了整个金融行业的发展轨道。

当中国互联网金融披上“科技外衣”

既然Fintech在西方市场已不是一个新鲜词,那么它在西方金融市场的地位显然等同于我们的“互联网金融”,尤其是一直被冠以头号经济强国的美国,FinTech一词早就被普遍应用。由于科技信息技术以及人工智能的相对成熟,在互联网金融诞生初期,便已具备了Fintech的科技特征。所以在美国,只要大家提互联网金融 ,就会被很自然地认为是FinTech。

而中国化的金融发展历程则需要经历所谓的“互联网金融”和“科技金融”两个步骤。但如今对于Fintech的过度追捧,很大程度上并不是由于科技信息的达标,而是源于某种功利化的包装。

中国互联网金融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首先由于其高利率。在行业初期,15%-20%的年化利率随处可见,远远高于传统金融机构的理财和投资收益率。这使得很多用户被单纯的高收益吸引而投入了较大资金。在数据表现上就是,P2P行业成交量的暴涨,从一开始一年3000亿,到一年1万亿,再到今年半年就8000亿。但在经过4年的野蛮增长后,P2P平台似乎已无法通过传统途径获取大量的市场红利。

从去年央行5次降息降准开始,到包括保险、信托、银行理财等固收类产品的收益一降再降,甚至包括市场风险定价水平差异化较为明显的P2P行业,平均行业收益率也逐步下滑至年化10%左右。再加上不断爆出的行业跑路丑闻,让这个含着金汤匙的行业似乎面临着非转型不可的局面。

而最有利的转型角度是什么?自然是以“Fintech”这个由先进科学技术概念做出的理想外衣。以科技为名义,不仅解决了民众关心的安全问题和专业问题,这一颇具公关意味的定义更能顺利规避行业转型中暴露的种种诟病和继而产生的信任危机。不仅驳回了所有不利因素,更是牢牢抓住了不多的“洗白形象”机会。

脱下“皇帝的新衣”,才能谋求蜕变

无论是做科技金融,还是资产转型,这一两年内众多P2P平台不断地在谋求其蜕变的路径,不过即使如此努力寻求改变,结果却仍然收效甚微。“吆喝”大于“产品”的本质让P2P平台始终找不对调头的方向。

从资产端收益下降开始,很多P2P平台已经渐渐脱离了正常发展的轨道。由于短期内很难突破资产的困局,因此收益接连下滑,紧接着用户开始流失,产品更新速度也相应放缓,行业从最初期的火热爆发增长期进入了持续的回调期,而一些平台曝出的倒闭、跑路,资金流困难等问题,更是把整个行业推向社会信誉倒塌的局面。

虽然为了挽回用户信任,许多运营中的平台提出了“Fintech”“科技金融”等新概念,以期带来全新的改变。但据悉,无论从技术、信息还是人才各方面来说,整个行业都离“科技金融”存在较大距离。

技术动力不足:国内的P2P平台缺乏核心竞争能力,主要是由于很多平台并非是以科技手段和大数据来真正做线上的依托于互联网的金融服务,而只是完成了一个渠道对接。一些小平台在网上买一个网站,接入一个支付接口,拉来一些线下的小贷、保理和非标资产,往往就可以堂而皇之成立一个P2P平台,等于还是将原本线下的非标资产进行线上化,并没有改变金融行为的本质。

生存环境恶劣:资产同质化、产品收益日趋下滑的问题屡见不鲜,不论是普通P2P平台、资产管理系统还是第三方存管机构,任何一方都仍处在摸索阶段中,在没有形成一个完善、成熟的生态系统前,所有利用科技金融、个性化匹配等概念进行包装的都成了“耍流氓”的行为。

要想真正改变P2P行业的颓势,其实不外乎从解决资产端形式这一根本问题上着手,而行业整体也已有所预警。近期除了美利金融主动转变产品形式外,很多平台都在尝试多元化的资产端,包括消费金融、供应链金融、汽车金融等场景化金融,也在探索如何结合用户体验做更多产品形式的演变。

虽然“Fintech科技金融”是未来线上金融发展的正确姿势,但从现阶段来看,只有跳出“P2P 1.0版”简单的渠道+资产后,才有可能实现以数据+技术为基础,拥有全新业务风控和产业链整合模式的互联网金融2.0优化版,而待此时,才是我们谈及“Fintech”的最佳时机。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