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经过了野蛮生长、问题频发,到近年监管规范,互联网金融以前所未有的强劲势头,似乎在宣示着一个全新时代的到来。

从去年年底至今,《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已出台半年,投资者已经从激进变得理性。根据数据调查显示,当时有超过70%的人选择不会再继续投资P2P,可事实却是,这半年时间P2P投资人数以及投资金额都有大幅上升。

最新的数据显示,7月,北京、上海、广东网贷成交量共计1347.14亿元,较上月增加89.29亿元。其中,北京本月网贷成交量为468.31亿元,环比上升9.21%,在三地中环比上升最高。截至2016年7月底,北京、上海、广东网贷平台贷款余额总计5219.14亿元,其中,北京网贷平台贷款余额为2616.44亿元,居全国第一位;上海网贷平台贷款余额为1452.75亿元,居全国第二位;广东省网贷平台贷款余额为1149.95亿元,居全国第三位。

除了成交量,投资人数也在上升。截至2016年7月底,北京市的投资人数为132.92万人,环比上升3.63%;借款人数为38.14万人,较上月上升了3.78%。上海市的投资人数为67.77万人,环比上升2.08%;借款人数为61.37万人,较上月上升了4%。只有广东省的投资人数为85.23万人,环比上升1.83%;借款人数为9.69万人,较上月下降了4.81%。

众所周知,在2013年到2015年的发展过程中,由于从业人员资质良莠不齐,行业缺乏监管,互金行业一直以来都频频爆出跑路、兑付困难等风险事件,还有一些平台打着互联网金融名义,进行金融诈骗或者非法集资,这些脏水都泼向了互联网金融。

一方面大量平台披着“互联网金融”外衣,实质做自融,甚至带有欺诈性质的平台纷纷暴露出问题。这类平台的加速消亡对投资者和行业来说绝对是大快人心;另一方面,部分平台因为背景实力弱、风控水平有限、资产短缺甚至劣质,进而导致平台运营出现了问题,无以为继,不得不退出市场的竞争。

风险事件的频频爆发,令投资者闻P2P色变,P2P平台信誉降到冰点,一时间各家平台都面临着增信和重新获取客户信任的难题。知名经济学家吴晓求曾公开反对把互联网金融污名化:“互联网金融处在一个微妙的时期,社会对它还不了解,有一种往互联网金融污名化的趋势。”

8月1日下发的《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互联网金融信息披露自律管理规范》其中,信息披露自律规范意见稿全文30条,定义并规范了86项披露指标。关于信息披露内容,系列标准规定从业机构必须披露基本信息、治理信息、网站或平台信息、财务会计信息、重大事项信息、平台运营信息、项目信息。

从这一系列的规定中不难看出,行业对于网贷平台的定位是信息中介。对此,业内人士指出,随着2016年监管方向的明晰化,不少平台因为无法满足监管要求而进行资金清算后良性退出,这充分说明了整体行业的理性回归。

但是,投资都是有风险的,既然有风险就需要释放风险,风险不会凭空消失,总要有一个方面来承担。客观上讲,网贷的风险一定高于银行投资。健康的网贷环境,打破刚兑是一定的,投资人在获得高收益的同时一定需要承受高风险,也需要有着承受风险的能力。届时,哪家平台能够让投资者不需要为风险担忧,哪家平台就会拥有最高的人气。

需要提醒的是,尽管P2P进入合规发展的阶段,但监管仍在加码,未来一段时间平台的合规性风险可能将大规模暴露。投资者切莫贪图高息,选择合规平台,对平台的安全性、真实性、透明性及口碑都要多方了解、考察。

(本文由金里的鲸原创,特此证明。)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