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2016年,全球影响力最大的朗迪Fintech峰会在上海举办,近50位中外行业领袖、超1000名从业者与会,媒体聚焦,盛况空前。一时间,“Fintech”一词“霸屏”国内金融类与科技类网站,“刷爆”朋友圈。

国外发展如火如荼

Fintech,是finance+technology的缩写,该词来自于美国硅谷。按照字面意思,“金融”加“科技”,就是“金融科技”。在美国,对于金融科技,并没有一个官方的定义,民间和业内对其内涵和外延也不能统一,比较约定俗成的概念,是高盛的说法,“金融科技公司需要以技术为基础,并且专注于金融产品与服务价值链上一部分或多部分。”数据显示,高盛已经在全球投资了70多家金融科技企业。

除了高盛,美银、花旗、富国银行、摩根大通、摩根斯坦利等美国投行都已战略投资了数十家金融科技公司。根据麦肯锡统计,过去几年里,国外大约有超过250亿美元资金流向了金融科技领域,投资金额大幅加码,投资热度持续升温。

近期,穆迪便发布了一份题为《Fintech正在改变竞争格局》的报告,报告指出,当拥有海量用户,且资金、技术实力尤为雄厚的大型科技公司全力转向金融行业时,加上1980-2000年之间出生的年轻人逐渐成为金融消费主力,金融科技很有可能颠覆整个世界的金融服务行业。未来,金融和科技结合,将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顺应金融科技的发展大势,投资银行Keefe,Bruyette&Woods(下称“KBW”)联合纳斯达克近日发布了Fintech指数KBW Nasdaq Financial Technology Index,这是首个专注于美国金融科技领域上市公司的指数。该指数收录了49家公司,既包括了Visa等巨头,也包括了LendingClub等初创公司。KBW称,该指数包括的公司占据了美国金融公司的18%,总市值为7850亿美元。

Fintech在国外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中国市场:体量很大

将目光移至中国,金融科技突然在国内火起来,是因为P2P。

在中国,金融科技一词的对标概念有好几个,从新金融到普惠金融再到互联网金融,都被用过。其中,“互联网金融”在国内使用最为普遍,其也和国外的“金融科技”概念更为接近。

当然,两者也有差别。美国金融体系发达,很多金融业务在线下就已非常成熟,与科技“牵手”或移植到线上之后,模式上并没有突破性的创新,互联网的属性也不明显。在中国,传统金融落后,拥抱互联网之后,很多衍生品和业务形态才出现。应该说,互联网金融在国内属于一种新兴的金融商业模式,正如团贷网创始人兼CEO唐总在朗迪峰会上所说:“互联网金融应定义为发源于中国。”

2015年开始,包括E租宝、大大集团、快鹿集团等一批公司相继出现了捐款跑路、提现困难、经侦介入等问题。顶雷背锅,加上本身风险事件频发,导致P2P乃至互联金融行业整体声誉严重受损,客户忠诚度受到影响,融资出现困难。基于此种形势,国内一些互联网金融企业一方面极力摆脱P2P、众筹等已有业务标签,另一方面,确实也有规避监管的考量,因此纷纷向金融科技公司转型。

除了贴标签,吸眼球的公司,也有不少企业确实是真正意识到了金融科技发展这一新的趋势。中国金融科技天使投资基金FinPlus FinTech注意到,“互联网金融行业”到了必须转型的阶段。京东金融CEO陈生强则对金融科技给出了这样的定义:遵从金融本质,以数据为基础,以技术为手段,为金融行业服务,从而帮助金融行业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按照这种说法,“互联网”的范围已经不够用了,“科技”可能更为恰当。

金融科技作为一个舶来的概念,进入中国没多久,便作为一个新的投资热点冉冉升起。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在金融科技领域的投资总额已达25亿美元左右。

在上海朗迪峰会上,点融网创始人兼CEO苏海德便表示,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金融科技市场。埃森哲的研究报告也表明,全球金融科技产业投资在 2015 年增长 75%,即从之前的 96 亿美元增长至 223 亿美元。而中国金融科技行业增长 445%,接近 20 亿美元。中国的金融科技迎来了飞速发展。

金融科技,在各领域开花

舆论热捧、资本介入加上巨大的市场,自然少不了各路巨头和资本入场竞逐,艾瑞咨询近日发布《2016中国独角兽企业估值榜》,前100名有16家金融科技企业入选。目前,国内金融科技最火的应用领域包括支付技术、消费金融、智能投顾、大数据风控等。

支付技术:支付是金融的基础,也是使用频次最高的金融业务。支付技术的进步方向,是越来越简单便捷,从以物易物到金银支付,到纸质支付,再到如今的网络支付、移动支付,无不体现了这种趋势。金融科技时代来临,谁掌握了支付入口,谁就能顺势控制融资场景和投资场景,形成汇、贷、存的金融生态闭环。目前在国内,第三方支付行业的市场格局初步已定,排名靠前的有蚂蚁金服的支付宝、腾讯的财付通、京东支付、百度钱包、万达快钱等。

消费金融:在经济转型和消费升级推动下,国内消费金融市场巨大。通过大数据与云计算,企业可以提高风险控制能力和资产定价效率,扩大业务规模,降低人工成本和线下成本,控制风险,提升利润。目前国内布局消费金融的金融科技公司有互联网巨头,也有P2P平台,如阿里花呗、京东白条、苏宁任性付、团贷网正好分期等。

智能投顾:所谓智能投顾,是由智能机器人根据投资人的风险偏好和投资需求,给出投资建议。与人工投资顾问相比,智能投顾没有贪婪,冲动、不理性等人性弱点,通过大数据模型和精确算法,可以实现最优资产配置、快速提供方案,并且降低了投顾的服务门槛和交易成本。目前国内号称能够提供智能投顾服务的平台有两类,一类平台自己不开发产品,只代销其他金融机构的产品,如基金、股票、债券或黄金等;还有一类是既代销其他机构产品,自己也开发产品,如积木盒子。

大数据风控:目前,审核借款人安全度的大数据风控成为各家互联网企业争夺的高地,有很多企业在这方面走在了前列。比如P2P平台拍拍贷此前已经推出了“魔镜”大数据风控系统,又如融360推出的大数据风控系统包含一组模型,该系统设立的初衷是通过积累的数据和风险技术更好服务于自有平台的贷款人和合作伙伴,其会根据身份认证、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三个大维度,给申请贷款的用户进行信用评分,依据分值来决定是否应放款。

可见,中国的金融科技已经遍地开花。

面临挑战,毋庸置疑

金融业作为信息密集型行业,信息技术的每一次革新和应用都曾经并将继续深刻改变着金融业的面貌。在我国,尽管我国金融科技公司的体量比较大,并且在行业洗盘加速背景下,互联网金融企业纷纷开始转型金融科技之路,在很多细分领域也进行了尝试,但是我们要意识到,我们在发展金融科技方面仍面临很大挑战,需要在如下方面取得实质突破。

首先,发展金融科技,应该解决技术难题。互联网金融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如今面临的一个困境在于,其业务模式过于注重传统金融业务的互联网化。若要进一步向金融科技转型发展,应该认识到金融科技的难点主要是技术,技术是金融科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传统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必须打破将互联网作为渠道工具的发展现状,向互联网化数据运用、数据信用和信用风险管理为代表的技术驱动模式转型,这是必须予以突破的难题。

其次,进一步积累和沉淀数据。金融科技寄希望于运用大数据技术进行风险识别、监控和预警,降低风险,提升效率,能不能沉淀足够多且有用的数据,并且可以持续积累是关键。在这方面,我国发展金融科技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再次,加强关键领域的人才培养。发展金融科技,人才培养是关键一环。以上文所介绍的智能投顾为例,智能投顾技术门槛高,需要精通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等关键技术的人才,这方面人才在美国硅谷都属于顶尖人才,国内很多平台号称转型智能投顾,但明显缺乏这方面的关键人才,因此,培养关键领域的领军人才是发展金融科技必须攻克的一大难题。

最后,促使金融科技真正推动金融普惠的价值落地。无论何种形式的金融业态,其目的都是为了服务商业和生活,如何以技术为支点,让数亿老百姓和数百万的小微企业能够享受到金融服务,反哺经济,推动金融普惠在中国的真正实施,也是金融科技在中国发展的一个很大挑战。从这个角度而言,笔者殷切地希望,我们应该将金融科技作为一个令人憧憬的起点,从而迎接未来更有生命力的金融生活的到来!(原载《金融博览》杂志)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