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互联网社交金融与O2O等业务推广有着本质差别,社交金融更多侧重把握“强关系”,要筛选与甄别所获社交关系,不能简单惯性运用“互联网流量思维”,不能一味求快求量。一个人社交关系的形成是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过度干预则会使得到的社交关系失真。

社交金融是基于朋友关系的金融互助行为,兼具人际交往与资金融通的双重功能。社交金融并非互联网时代才有的新兴概念,我国唐代就有标会,这是一种民间信用融资行为,具有筹措资金和赚取利息双重功能,通常建立在亲情、乡情、友情等“强关系”之上。近年来,互联网提升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交效率,互联网与金融的结合,使社交金融成为继P2P之后的又一个风口。

互联网巨头们无不重视用户社交关系的发掘,都在想方设法用各自的方式获取用户社交关系数据。在最近更新的版本中,支付宝整合APP首页中的原有功能,腾挪出大面积空间推介“可能认识的人”。支付宝打通社交网络数据的决心可见一斑。此外,传统商业银行也在利用自身的客户优势逐鹿社交金融。比如工行推出的具有社交、支付、资讯等功能于一体的移动金融服务平台“融e联”,在一年多内获得了4626万用户,其群组聊天和扫码支付功能正在不断完善中。

社交的主体是人,而人的社交能力有着自身的极限。英国牛津大学人类学家Robin·Dunbar提出的著名的“邓巴数字”理论认为,人类智力将允许人类拥有稳定社交关系的人数是148人。正如Path联合创始人、首席执行官Dave·Morin所说:“无论科技怎样进步,我们终归都只是人,都逃不开人类的极限。”但是,在诸如Facebook、人人网等网络社交媒体上,一个人的好友数可远超过150,在微博平台上,粉丝数达到千万级也并非不可能。这种网络社交媒体上的社交关系与现实生活中的社交关系有所不同,它是一种以“关注”和“转发”为主的“弱关系”,关系中的双方对彼此的财务、信用、甚至基本个人信息都不甚了解,并不足以作为社交金融的基础或载体。

通过互联网获取社交网络数据时,存在“质—量悖论”。出于信用评价模型、信息推广效率、风险分散控制、规模效应等诸多方面的考虑,商业机构往往希望获得相对丰满的社交关系数据。而人类有限的社交能力使社交关系数据在变得丰满的同时,准确性会下降,大量“弱关系”被错当成“强关系”纳入了个人的社交网络。同时,商业机构为了在短期内获得大量社交关系数据,往往采用物质奖励等刺激措施,这种强行干预加速了社交关系数据的失真。例如,在猴年春晚的“集五福”活动中,不少网友通过淘宝出售手中的“敬业福”,买家付款后再加好友赠送。通过这种购买行为所建立起来的关系属于连“弱关系”都谈不上的“无关系”。

在高估人类的社交能力的基础上,这种将社交网络中大量“弱关系”、“无关系”错误视作“强关系”的做法,被称为“邓巴数字”陷阱。笔者今天以借贷宝案例来略作分析。

借贷宝所主打的熟人借贷是社交金融的一个重要类别,借贷宝成立一年多,注册用户达1.28亿,企业用户2万,平台累计撮合交易额超过800亿。但是,借贷宝在一开始便陷入了“邓巴数字”陷阱之中。

首先,与好友数成正比的借款额度,倒逼“不熟不借、自行风控”成为空谈。或许是出于迅速扩张的目的,借贷宝在推出伊始,就在借款额度与好友数之间建立了关系。每增加一个好友就可增加2000元借款额度,上限在百万级。根据“邓巴数字”理论,一个人能维持的社交关系不过150人左右,其中愿意借钱给我的,且安装了借贷宝APP的可能也就5至10人,真实额度仅2万左右。而这个额度区间早被利息更低的银行信用卡、京东白条、蚂蚁借呗等工具覆盖。实情是,为了获得较高借款额度,借贷宝用户必须拥有大量“弱关系”甚至“无关系”的好友。较为普遍的做法是,在互联网上花10元买数百个借贷宝用户手机号,然后用来添加好友。最终,借款额度与好友数关联的机制倒逼社交关系网络失真,“不熟不借”成了空谈,“自行风控”也就等于没有风控。

其次,20亿“诚意地推”使借贷宝的社交关系网络一出生便是“畸形儿”。目前,获取社交网络数据的途径大致有几种模式:微信模式,部分继承自QQ的好友关系网络、部分来自于红包关系、并辅助以手机通讯录推荐; Lending Club、拍拍贷、人人贷模式,从Facebook、微博等社交平台认证来获取社交网络数据;支付宝模式,先通过猴年春晚的物质奖励收获11亿对好友关系,在此基础上推荐好友。借贷宝获取社交关系网络的做法更有“诚意”的现金激励模式。一个老用户成功邀请一位新用户注册双方即获得10元奖励,与其他所有平台奖励不同,借贷宝的奖励可提现至银行卡。现金刺激,完全可让两个陌生人仅为了瓜分这20元现金而构建一次好友关系。只是,在20亿现金干预下,一年内获得的1.28亿用户及他们之间的好友关系的真实性到底如何?

社交金融的根基在于利用真实的社交关系简化金融环节、降低金融成本、提高金融效率。事实证明,可以像微信红包一样基于社交而强行金融,却不能像借贷宝那样为了金融而强行社交。唐朝的标会和如今的借贷宝,同样都是熟人借贷,可是,想到今天我们连熟人是什么都没有弄清楚,是否会感到一丝汗颜?互联网社交金融与互联网O2O等业务推广有着本质的差别,社交金融更多侧重把握“强关系”,要筛选与甄别所获社交关系,不能简单惯性运用“互联网流量思维”,不能一味求快求量。一个人社交关系的形成是个长期积累的过程,适度干预可使这些社交关系予以显露并为我所用,过度干预则会使得到的社交关系失真。互联网已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但无论如何我们都不能被它冲昏头脑,尊重与敬畏客观规律,是一切商业模式创新的基础。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