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进入2016年以来,诸如第三方支付牌照等金融牌照收购事件频发,除互联网金融企业之外,一些大的产业资本也对金融牌照较为追捧,恨不得将全牌照收入囊中。因此各牌照价格也随之水涨船高,有些稀缺的牌照甚至开出了天价。金融牌照倍受青睐原因何在?当下哪些牌照最为值钱?在本期节目中,我们邀请到了产业集团方面代表和行业观察者,共同探讨互联网金融背后的牌照江湖。

本期嘉宾:

戴凯:碧桂园集团碧有信CEO

薛洪言:苏宁金融研究院互联网中心主任

以下是文字实录:

CBN:为什么很多企业拓展金融业务先从支付牌照开始?

薛洪言:因为支付是互联网金融的基础设施,支付牌照可以帮助互联网金融企业搭建起基础的帐户体系,有助于实现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沉淀,从而为开展后续的理财,包括接待业务,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从去年开始,央行暂停发放第三方支付牌照。所以对这些企业来说,获得支付牌照只能是从存量购买的渠道来获得,而这个数量是有限的,所以也有先到先得的心理效应。

戴凯:第三方支付是很好的工具,有第三方工具才能基于网络来做交易手段。累积到现在大约有200家的支付牌照在全国发放使用,做得好的不多,大概前十家做得还是不错的。第三方支付的价值是存在的,所以后续进入者如果想做赶超者这是一个很好的工具,可以给他带来更好的提升,包括一些数据和资源。

CBN:是否意味企业进入金融市场最好能拿一块支付牌照?

戴凯:有第三方支付牌照,可以拿取一些网上的数据,尤其是一些交易数据。这些交易数据是基于时时交易产生的,区别于传统金融渠道的一些抵押、信贷的数据,是每天都在发生的。这些数据一旦被利用起来,可以产生所谓的大数据概念

CBN:碧桂园这样的房地产企业涉足金融业务,是否也涉及到需要持牌的业务?

戴凯:我们可以为碧桂园的居民提供一些增值服务,比如说理财、保险。

CBN:像万达、恒大这样的房地产企业,在金融布局上已经非常全面了。碧桂园在这方面有什么规划?

戴凯:牌照有大牌照小牌照,这些牌照其他几个地产商都在考虑,比如保险、地方银行。对于小牌照来讲,像消费金融、担保、小贷等民间金融机构需要的一些牌照,我们也会考虑观察。

CBN:为什么在这个时间点企业对金融牌照和类金融牌照获取的意愿尤为强烈?

戴凯:有两个原因,第一,比较知名的公司开始进军互联网金融行业,他们需要这些现代化的工具去实现互联网金融梦想;第二,互联网金融进入第一个完整监管年,第一批是2011年,今年是2016年,五年是一个牌照的审核期。过去五年中,持有牌照的企业是否按照央行的要求从业,不按照要求从业的可能要取消牌照,或者被处罚,会有一些市场的运作,所以是一个双向的机会。

薛洪言:从去年开始国家一方面加强了对互联网金融的规范和整顿,另一方面也暂停了很多牌照的发放。以第三方支付为例,导致牌照是一个存量市场,变成一种稀缺资源。全国有互联网支付资质牌照的企业有一百多家,有收单业务的有60多家,这些牌照一方面是掌握在一些大型集团里,这些牌照不可能被收购,还有一些掌握在创业型企业里,这些才是大家收购的目标和对象,但这些是有限的。所以当其他大机构都在收购,如果说你不动或者要等的话,牌照数量就越来越少,越来越稀缺,价格越来越高,有可能甚至会错失发展的良机和机遇。

CBN:现在市面上哪些金融牌照是可以申请或者转让的?以及现在牌照的价格和门槛的整体情况是怎样的?

薛洪言:整体来说金融牌照可以分为大牌照和小牌照,大牌照就是我们大家耳熟能详的银行、保险、证券、基金这些一行三会监管的机构。还有小牌照,包括第三方支付,融资、租赁、保理、小贷、保险经纪、基金代销等等。目前市场上转让火爆的牌照基本上集中在小牌照,因为大牌照是不允许转让的,申请的门槛也非常高,在小牌照中,价值比较大的包括第三方支付和消费金融牌照,从转让的价格来说也是处于上游的。

CBN:以第三方支付为例,今年和去年相比价格是不是有明显变化?

戴凯:是的,我们发现今年和去年价格相比有50%左右的上浮,这个涨幅跟中国房地产差不多,其实关注小牌照的企业,体量都比较大或者在某一领域比较成功,它之所以想拿这些牌照,就是想迎合政府监管的要求,使自己对投资者有值得信赖的、背书的东西,也是一个好事。

CBN:现在像P2P或有些互联网理财其实是没有单独牌照的,未来这些业务是不是也会有牌照来规范?

戴凯:关于P2P国家连续出了两个文件,有了很明确的细则。行业的发展受到指导其实对企业的规范性,信息的透明性,投资人的投资理财的安全性,包括自己能承受的风险程度,都有很好的指明作用。不能说看谁的回报高,钱就往哪去,这样就会出现像去年那样不太好的事件。这个文件说明国家对于互联网金融通过过去几年敞开式发展有了很清晰的判断,对于阶段性的规范或引导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是很有必要的。

CBN:是不是意味着互联网金融还是应该采取牌照式的监管?

戴凯:我觉得至少是做备案式,或者叫信息数据的复查制,因为互联网数据其实是可以抓取的。

薛洪言:其实金融牌照这个词比较宽泛。它其实包括牌照和资质两个概念,包括一些小牌照,小贷公司,P2P等,在目前的监管框架下都是要求备案的。备案也会有一些准入门槛,像P2P目前要求银行资金存款、办理ICP证书、EBI证书等等,这些也是一种隐形资质,可以当做牌照监管的范畴来看待。

CBN:牌照代表了合规化,但是不是也约束了一些公司的创新和发展?

薛洪言:这个问题要分开来看,首先从目前从事消费金融业务的机构来看,包括银行,消费金融公司,都可以算做持牌机构,一些P2P和分期公司基本不持有消费金融的牌照,但这些机构其实都可以做消费金融业务。有无牌照的区别就是,有牌照的机构会有监管成本问题,会在严格的监管框架下从事业务,对一些比较激进或处于灰色地带的业务,如首付贷、股权炒股类融资等会比较小心。相反,P2P和分期公司可能会抓住这种分期性的业务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在金融行业,特别是信贷,风险暴露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所以我们不能从现阶段的情状来说究竟谁更成功,或者谁是更可持续发展的。

CBN:如何在创新和牌照式监管中取得平衡?

薛洪言:其实在2013年到2015年上半年这个阶段,国家对互联网金融一直持鼓励发展态度,并没有太多的进行监管,到了2015年出现一些金融诈骗事件之后,国家才开始对互联网金融进行规范和整顿。其实有很大一部分目的是打击非法集资和行业中一些不规范发展带来的隐患。从监管和创新的角度来看,其实国家对互联网金融也一直秉持要创新监管,适度监管和包容监管的原则,对互联网金融行业也进行了区分,对不同类型通过监管原则的制定进行了筛选。整体的愿望和监管的目的其实还是为了这个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戴凯:金融办法是有必要的,我们看到它并不影响创新,因为它基本出的(负面清单)。哪些是不能做的,哪些必须要做,这些规划是很有限的,其它还是可以创新的。

CBN:所以您觉得现在只是划定了门槛和负面清单,并没有遏制住创新?

戴凯:对。

CBN:现在金融牌照越来越贵,会不会只有大企业才能够拿金融牌照,一些有创新能力的初创企业就没有办法继续生存下去了?

戴凯:我认为未来的互联网金融行业会朝着两极分化的趋势发展。一些主流的业态,包括存贷汇,理财、贷款和支付这一块,可能更倾向于一些大的金融集团来做,因为这些业务需要很多资源去支撑,包括客户资源、品牌资源等。但是还有很多的机会,包括为互联网金融业务去服务的业态,是适合创业企业去做的。大企业不可能既做自己的业务,又去为其他企业服务,这是走不通的,所以这些业务机会反而是留给这些创业型的企业来做的。未来应该是朝着两极分化来发展,主流业态上是大的金融集团来做,其它小的支撑性和服务性的功能由一些创业公司来进行提供。

薛洪言:大家关注的互联网金融的业态只有P2P、第三方支付、众筹等,真正的互联网金融业态比这丰富得多,包括一些大数据服务类的创业企业等,这些企业是为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机构服务的企业,虽然自己不做金融业务,但是为金融机构服务,其实也是金融科技的范畴,也是国外发展的主要模式。目前的国家监管其实主要针对的是一些主流业态,包括借贷类、理财类、第三方支付,主要还是针对具有金融属性的业态进行监管。为金融服务的创业企业机会其实还很多,而且国家对这一部分是没有进行过多的限制和干预的,还有很大的创业机会。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