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进入2016年,无论是名噪一时的互联网金融,还是新兴起的金融科技(Fintech)等概念,似乎都引发了人们的“审美疲劳”。当我们讨论这些概念时,本质上是期望出现某种更具效率、对经济社会利大于弊的新金融。

“互联网+”下的新金融回归理性

可以用七个主题词来描述当下的“新金融”。一是开放,即构造多层次的平台经济与平台金融服务模式。二是多元,即金融产品与服务从单一与碎片化,转向混业、综合与动态。三是智能,即充分发挥技术对金融创新的驱动力,且自金融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四是融合,即出现多种排列组合的产融结合探索,如:新金融+新经济、新金融+传统经济升级、传统金融+新经济、传统金融+传统经济升级。五是共赢,即金融与实体构建一个共享共赢的生态体系。六是持续,即体现为更合理的金融制度规则,实现商业金融原则,加上理想、道德、社会责任的融合。七是理性,即健康的金融文化与观念,不是人人都可做金融,金融并不是“万能”的。

互联网新金融要远离“喧嚣”,回归健康理性,一个重要的落脚点就是社区金融。众所周知,前几年各方一度对社区金融非常重视,但更多局限于社区银行,银监会也于2013年底发布了相关规定。在实践中,进行相关布局的银行业机构,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着力改造和拓展现有的分支机构,使其进一步扎根社区,依托社区特色打造专业分支行。二是借鉴国外直销银行的发展经验,结合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应用,尝试构建自动化、智能化、自助化的社区金融服务设施。然而由于各种制度约束与现实条件差异,应该说社区银行的探索并不顺利。

厘清传统社区金融的重点环节

在传统发展思路下,社区金融也在不断发展和成长。其中除了社区银行之外,其内涵实际上已经在不断拓展。

首先,社区合作类金融机构仍然不可或缺。如果说发达国家的合作性金融现在开始呈现商业化趋势,那也是因为其产业结构调整、农村经济比重下降的缘故。而在其进入后工业社会之前,正如我国当前面临的阶段,合作性金融仍需作为县域和农村社区金融的主流,而不是一刀切地打造为商业银行。在加快合作金融立法的同时,一方面应不断完善和加强各类信用社的合作性功能,另一方面需规范和支持各类民间非正规合作金融组织。

其次,鼓励发展专业化的社区财富管理机构。现代家庭客户的理财需求通常包括未来的资产保值、减少风险、确保子女未来生活、合理安排支出、避税、安排现金流等。而财富管理机构正是根据家庭客户的这些需求,对各类金融产品进行定制和打包,以提供专业化的产品或服务。早期的财富管理机构主要是商业银行的内部机构,后来则发展出大量专业的财富管理组织,主要以私人银行为代表。社区财富管理机构则扎根于特定区域客户的理财需求特点,提供具有地方特色的金融咨询和投资服务。

再次,发展社区保险或担保类机构。随着现代经济日益复杂化,人们所面临的风险也越来越多样化,为了促使经济交易和人民生活能够顺利进行,就出现了各类保险或担保类机构,旨在利用某种机制实现风险的分散化,降低交易成本。社区保险或担保机构,则充分结合区域经济社会的特点,更关注地方客户的相关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金融服务。

最后,还需发展社区政策性金融机构。无论在商业金融为主的发达市场经济国家,还是在政府发挥重要作用的发展中国家,都存在各种形式的政策性金融机构,旨在由政府承担一定成本,且以金融方式满足特定对象的金融需求,实现政府政策目标。如在美国就有政策性的社区发展金融机构,为社区居民就业、消费、创业提供各种支持。

应该说,社区金融机构发展的动力,一是日益演变和扩大的社区结构与金融需求。二是来自金融业自身的功能优化改革。如根据监管的要求,条件成熟的银行可对信用卡、理财、私人银行等业务板块进行子公司改革试点,实现法人独立经营。三是互联网时代的混业趋势下,政策性金融、非银行机构、类金融组织的变革与整合。

展望互联网时代社区金融的新趋势

在互联网时代的“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物联网”等技术支撑下,无论是传统金融机构还是新兴互联网金融组织,都可以着眼全新的社区金融发展战略,努力弥补这一重要的金融“短板”,具体可以着眼如下发展原则。

一是坚持线下为主,线上为辅。社区金融的“安身立命之本”是独有的社区生态体系,社区的凝聚力更多通过线下人与人的互动而实现,由此互联网渠道只是线下社区金融建设的重要补充和提升。事实上,离开了线下社区,社区金融只能成为“四不像”,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往往只有“小区”没有“社区”,金融机构布局社区金融,脑海中往往想到的只是“小区金融”。随着中国社会走向成熟,社区将成为最重要的 “细胞”,社区金融的潜力也会逐渐激发出来。

二是实行自营业务、个人平台业务、机构合作业务的“三合一”发展。依托日益完善的相关监管规则,在合规前提下,社区金融机构可以围绕居民需求,直接提供定制化的产品与服务,也可为社区居民提供个人之间的金融资源互换配置,还可发挥自身客户流量资源优势,成为各类金融机构进行市场拓展的重要平台。

三是打造综合性的金融“专卖店”或“超市”。社区金融组织不仅是银行,社区金融需求也不仅是融资理财需求,而需要多元化的金融功能整合,如理财、消费金融、支付、创业融资、风险管理、咨询与专业化支持,都可以纳入到社区金融的服务链之中,即便只是对社区人群提供金融文化和知识教育,宣传金融消费者保护,也对凝聚社区金融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由于全国各地发展差异较大,不同社区人群可能分别属于富裕阶层、中产阶级和普通公众,因此,结合不同社区的金融需求特色,可以分别打造面向中高端阶层的“专卖店”,以及面向中产阶级和普通公众的“超市”。当然,对于综合实力突出的大型社区金融组织来说,还可以致力于建设超级社区金融模式,面向城市不同社区进行金融服务整合,甚至在城市之间统筹金融资源,美国的富国银行的发展路径便是如此。

四是推动建设社区金融的信用信息支持系统。在小微金融等传统“百慕大三角”地带创新业务,离不开信用体系与生态的建设。对于某些资源丰富、能够直接与小区物业合作开展信息收集的机构来说,可以独立推动社区金融的信用体系建设,对于没有条件的机构来说,则可以“集众人之力”,或者作为大型社区金融组织的零售或外包机构,最大限度地实现社区主体信息共享。在具体运作中,在不违反消费者信息保护原则的同时,社区金融组织一方面可以直接进行软信息采集,另一方面可以引入外部大数据信息的使用,最终为社区居民和其他主体,刻画更加全面的信用“画像”,由此为新型金融服务奠定基础。

五是从服务个人、短期,转向服务家庭、服务生命成长周期。社区最大的价值就是在时间、空间上获得延展,并依托家庭延续了人际关系。对于社区金融来说,不仅需要关注个人在特定时点的金融需求,更需要从家庭角度、从服务个人生活与成长角度出发,构建具有内生性的社区金融生态演化体系,在更广泛层面上达到各方参与者的共赢。

六是通过“好邻居战略”实现场景嵌入。社区居民除了金融服务之外,同样也有大量的非金融服务,包括养老、教育、医疗、慈善公益等,这些同样也能与金融服务结合起来。比如在养老领域,保险、以房养老、融资就可以构造出新型的金融产品。通过结合移动APP等新的、居民友好型的交互界面,使得服务场景能够及时贴近每个人的生活,更智能地便利每个人的各种活动。

七是探索社区居民的合理参与机制。以美国的社区银行为例,它之所以能够有效扎根社区,除了法律和政策因素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许多社区银行的股东、管理者或员工来源于社区,对于社区有归属感和贡献愿望。在我国,可以有效利用互联网金融模式来实现这一目标。例如,众筹具有低门槛、多样性、依靠大众力量的特点,在法律合规的范畴内,我国互联网社区金融创新也可以在众筹机制设计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尝试。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