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金融永远会有逾期及坏账,投资永远都有风险。对P2P平台来说,逾期数据是投资者了解平台风控水平的重要指标。但经过调查发现,目前各平台的逾期数据信息披露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平台信披机制较为健全,有的平台会通过更改计算方式、默许借款人延期还款等方式压低逾期率,甚至有的平台拒绝披露敏感信息。业内在逾期数据披露上未形成统一标准,这也直接导致很多平台的逾期率过于美好,与现实不符。

为了更好的帮助我们对平台逾期数据的信息披露进行分析,首先,让我们正确认识一下什么是逾期和坏账?

逾期 ≠ 坏帐。所谓“逾期”,顾名思义就是超过期限。指到了约定还款日期,由于还款能力出现意外、资金临时周转不上等原因,借款人没能如期还款。坏帐是在逾期基础上,经过催收后,在一定时限内,借款人仍无法还款,而且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也无法还款。逾期、坏帐是互联网金融风险发生的一种体现,在借贷业务中是不可避免的状况。

为什么投资人对“逾期”和“坏账”如此敏感呢?其实也不怪投资人,而是网贷平台的行业信任正处于崩塌后的重塑阶段,没有信任就没有安全感,再加上大部分平台尚未建立合格投资人制度,平台逾期数量一旦增多,很多投资人就把其当做洪水猛兽,很是惶恐,对平台的信心也开始动摇了。

因此,P2P平台对于披露逾期数据始终保持敏感和谨慎的态度。分析对外宣称逾期率在1%以下甚至是0逾期率的P2P平台,可以看到平台对外披露的低逾期率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有的平台的真实逾期率可能确实较低,比如抵押类借贷平台,因为有足值的抵押物降低了借款人的逾期成本;

2、平台上线时间很短,没有经历完整的借款周期,所以对外宣称自己逾期率为零;

3、平台用自有资金或风险保证金将坏账核销,因此列入统计的逾期率下降;

4、有第三方担保的平台,担保公司代偿的部分不计入逾期率;

5、平台通过选用有利于自己的统计口径和计算方法来压低逾期率,使逾期率看起来很低,所以最终公布的逾期率可能并不是平台真实风险的反映。

2016年是P2P行业的监管元年,在接连下发的监管层文件压力下,合规成为网贷平台一年之内的第一要务和一切工作的核心,部分违规平台在强监管下主动寻求理性退出,余下的合规平台以及有意向规范发展的平台则全面加快了转型升级的步伐。若之前不少平台还对逾期率、坏账率等关键数据进行反复粉饰,监管细则落地后,明确提出客户资金银行存管、信息中介而非信用中介定位、不能形成资金池、不能担保增信等规定,使得平台赖以掩饰逾期、坏账数据的方法难以走通,同时也对投资人的风险识别和承受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监管细则明确定义及规范了逾期数据的信息披露标准。11月01日,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正式向各会员单位发布的《互联网金融信息披露个体网络借贷》中,定义并规范了96项披露指标,其中涉及逾期的披露高达10项。网贷会员平台必须披露逾期信息包括逾期金额、项目逾期率、金额逾期率三项,其中逾期金额指截至统计时点,所有逾期且尚未偿还的本金金额总和,至少按月更新;项目逾期率(%)指截至统计时点,当前所有处于逾期状态的项目数与尚未偿还交易总笔数之比,至少按月统计与更新;金额逾期率(%)指截至统计时点,逾期金额与待偿金额之比,至少按月统计与更新。《披露标准》的下发,使得各平台在逾期率的计算方式上有了统一的口径,平台逾期率再也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从平台之后每月统计和更新的逾期率中可以更了解平台的实际运营情况。对于之前声称“0逾期”的平台,监管细则落地后,“0逾期”是否真的是0逾期,我们便可一探究竟。

其次,资金存管是监管对网贷平台提出的硬性指标,接入银行资金存管,银行资金流能真正反映借贷的真实性和逾期坏账的真实状况。在8月24日下发的《暂行办法》、10月13日下发的《实施方案》和早前8月份向银行传达的《存管业务指引》中,均对银行存管做出了相关规定。接入银行资金存管,从借贷双方身份的识别鉴权开始,到资金的流入(充值),流出、留存(站岗)、逾期、垫付等关键信息都掌握在银行手里,资金流水能真正反映平台的交易数据及逾期坏账的真实情况,能更好地做到监管。若平台并不想完全公开上述数据,但又迫于监管的压力,那留给大多数中小平台的只有退出这一条路。

第三,监管给网贷机构划了13条不能触碰的监管“红线”,如不得提供增信服务,不得设立资金池,不得非法集资,不得担保增信,不承担借贷违约风险,并且不得向出借人提供担保或者保本保息等。之前平台用自有资金或风险保证金对坏账核销、第三方担保平台代偿,因此给人以低逾期率的安全形象。随着监管落地,平台被明令禁止自担保,所谓低逾期率的美好形象将被戳破。

不管平台意愿如何,强硬的监管终会撕开P2P平台的“逾期”遮羞布,将真实的平台运营数据赤裸的推到社会公众面前,但这对于平台和投资人来说未必是坏事。

对投资人来讲,监管明确规定了P2P平台逐步回归信息中介定位,承认“卖者有责,买者自负”理念,强调风险的客观存在。虽然目前行业内还不能完全做到,但是从行业长远来看,打破刚性对付势在必行。换句话说,没有平台兜底,面对项目逾期、平台经营不善等情况,投资人只能风险自担。所以,理性的投资人需修炼一双甄别平台的火眼金睛,更加关注平台的安全稳定性。

对平台来讲,为了让平台数据一如既往的好看,平台必须在风控、贷后管理、不良资产处置方面做出更大的投入,这也必将推动和促进P2P平台的长久经营和可持续发展。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