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近年来,面对风起云涌的互联网时代大潮,商业银行都在积极拥抱互联网。以互联网的思维方式来推进信贷经营转型创新是大势所趋,迫在眉睫。但传统银行如何布局网络融资这项战略业务,需要我们深入思考。

明确网络融资业务发展方向

互联网的本质是效率,银行网络融资和传统融资本质差别,就是提高融资服务的效率,降低银行与客户之间、银行总部与分支机构间的信息不对称的现象,进而提升融资的可获得性和易得性。具体来讲,重点要找准定位:一是以“快贷”方式解决内部分支机构的痛点:通过互联网+,实现现有信贷流程优化,既达到有效防范风险,同时又降低运营成本的目的。因此,银行的网络融资业务就需要从其分支机构的视角和需求出发,以互联网思维和技术手段帮助分支机构解决当前迫切的现实问题。在信贷管理方面,银行分支机构面临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是如何有效“防假”和“反假”,以及如何减少银行内部繁琐冗余的操作环节,这样,各机构才具有发展网络融资业务的内在驱动力。二是以“微贷”方式解决客户的痛点:通过大数据分析和挖掘,探索传统信贷市场领域以外的新市场和新客户,由于银行融资风险的特殊性,即便做不到完全的普惠金融,但可通过多维立体的客户全画像,下沉客户准入标准,批量化挖掘新的小微企业和个人客户群体,改变依靠财务报表和抵押的信贷文化,有效服务实体经济。

以互联网的手段优化传统信贷流程之所以得以实现,关键是由于当今互联网在全社会的广泛普及与深度介入。一是银行实现了内部各业务处理系统之间的联机共享,加载了业务自动化处理功能从而提升了业务效率,也有利于风险防控。如作为工商银行单体最大的网络融资产品——网贷通,实现了“网银系统+信贷系统+主机核算系统”三大系统的联通。二是银行与外部数据互联互通,交叉验证信息的真实性。互联网从消费领域向产业领域渗透,使得企业和第三方的数据得以更便捷的快速获取。如银企互联方式下,银行直接读取核心客户ERP系统中的有效信息(或字段)核实交易和融资背景。三是客户直接通过互联网自助申请业务,即网上申请、签约和提款与还款。客户自助方式既提高了其在融资行为中的参与感和业务办理透明度,也提升了银行跨时空的金融服务能力。

以网络融资方式拓展新市场,可分为有应用场景和无应用场景的业务模式。第一类业务,称之“自金融”的场景融资。目前工、农、中、建等大型银行都在构建基于自身优势的电商平台或即时通讯平台等,一些股份制银行也在探索独立的互联网金融生态圈。银行网络融资必然要依据金融生态场景中的交易流、信息流、资金流,做好基于“三流合一”的客户融资支持。由于这个生态都在银行体系内,风险易于控制,但自金融生态的形成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

第二类业务,对接第三方电商、服务、物流等平台的拓展融资服务。时下,我国电商交易从2010年4.5万亿到2015年的18.3万亿元,新兴电商模式对传统百货零售业实体店模式的冲击是颠覆性的。除了部分平台具有自金融能力外,大部分平台更需要与银行进行合作来提升金融附加价值,以增加客户黏性。而对银行来说,对接第三方平台就意味着对商户信用形成场景内多维数据交互与征信。由于批发零售行业业态的巨大变化,传统银行依托专业市场或产业集群拓展小微客户营销模式迫切需要转型升级。当然,其中银行对合作的第三方平台和商户的资质有明确的标准和准入管理。第三类业务,则是线上供应链融资业务。信贷业务风险产生的原因之一是在当前我国社会征信体系不完善的条件下,银企信息不对称问题突出,特别是一旦企业跨地区、跨行业发展后,银行更缺乏核实企业信息真实性的有效手段。通过互联网接入核心企业系统或其他社会外部系统,则可自动便捷地获取交易信息来验证融资背景。同时,通过互联网渠道可以实现“一点对全国”,改变了传统银行总分行体制下,分支机构割据区域市场,客户跨区域后带来内部分支机构间相互协调成本过高,甚至因内耗丧失业务机会的营销窘境。第四类业务,则是主要基于各类碎片化的交易、征信、行为等信息,研究开发多维数据分析和挖掘的小额信用贷款。银行在此方面本具有天然优势,银行积累了客户银行账户的支付结算数据、融资数据、代发工资数据、各类金融资产等信息,若再能结合外部征信、税务、海关、工商以及消费等社交行为等多维数据接入进行多维校验,则会大有作为。依靠数据征信的小微融资业务是今后网络融资业务发展的重要方向。

积极探索信贷经营管理模式创新

上述业务定位清晰后,就需要探索与之相配套的经营体制和机制,目的就是在信贷经营“权责一致”的激励约束机制下,明确网络融资业务承担的责任主体。总体上,银行要发挥自身分支机构众多、具有线下专业信贷队伍和风控人员的优势,线上和线下有机结合。当前,一些P2P平台开始着手建立线下专业的风险审批人员和贷后管理人员,也说明了互联网金融企业纯线上网贷模式的弊端。传统银行需要结合不同情况实行差别化的经营模式:一是传统依托分支机构的信贷经营管理模式。这一模式不改变现有银行管理体制,主要适用于标准化网络融资业务。总行承担研发产品,优化业务系统,并负责推动分支机构选择客户和办理业务,信贷业务的调查、审查和审批(部分是模型自动审批)、日常贷后管理等工作都完全依托客户所在地的分行来实施。另一个模式则是网络融资直营模式。为何要实行直营?譬如总行依靠大数据分析技术,开发设计了单户融资几万元或几十万元的小额信贷产品,如采取与传统信贷无差异的业务流程,由于成本不节约,人力无法支撑,风险更易暴露,现行激励考核方式下基层分支机构没有动力拓展这类业务。所以,银行不能采取传统体制只开发产品和依托基层机构营销推广,而要从体制与机制层面进行创新,可考虑设立独立的网络融资单元集中直接面对客户办理业务,亦可考虑事业部制的经营模式。这种模式下,网络融资经营单元或事业部通过互联网直接向客户进行营销推送、主动授信、业务自动操作办理、系统自动审核与监测等,即核心风控和业务处理环节都由总行层面负责。当然可实现方式是,结合传统银行实际情况,客户银行账户开立在相关支行,融资到期后的现场催收职责由客户所在地的分支机构负责参与履行。当然,相关利润和收益可以簿记所在分行。

银行可按照风险大小,操作难易程度,分步实施推进:一是对优质金融资产质押类的业务,总行可直接进行营销推送,客户自助办理,业务实行联机止付来防范风险。二是部分跨区域的网上供应链业务。供应链融资在银行传统体制下推进不尽理想,从银行内部找原因,主要是总分行体制导致分支机构间沟通协调成本高,且对优质客户优质业务存在内部竞争。当然,部分股份制银行实行事业部制相对较好地解决了类似问题。所以,对核心企业上下游分散在不同区域的客户,需要从总行直接与核心企业对接,总行统一负责对外协调、设计方案、业务操作等事宜。三是微贷类的业务,包括平台型和非平台型的模式,要有序推进。关于电商等第三方平台,当然需要总行直接遴选,然后通过提升平台价值来增强双方合作,提前挖掘业务机会。可以预见,银行未来小微企业融资发展的途径之一,就是通过对接直营模式来集中经营,发挥互联网“去中心化”的作用,压缩“支行—二级分行—一级分行”的传统层级,实行直抵客户需求的网贷模式。

网络融资需要相关资源配套保障

第一,是风险偏好和容忍度的调整。从全社会来看,以微贷为主体的网络融资风险管控主要是依据大数定理,以高收益覆盖预期的风险和损失。尽管监管规范后整体收益趋于下降,但互联网金融和P2P收益仍很高(2016年7月,P2P平台平均收益率10.25%),针对微贷业务,银行通过批量经营和大数定理来管理风险。即结合具体的交易场景的风险特征通过模型测算预期风险,针对预期不良率制定一个能够覆盖风险的平均利率水平。同时,从网络融资的风险结构看,操作风险的内部结构与传统融资不一样,通过将融资申请、签约、提款等环节迁移到了线上渠道,员工违规操作和欺诈的操作风险相对降低了,但业务模型的风险相对更加突出,特别是对采用模型审批的微贷业务,需要对模型风险设定一定的容忍度。一方面,建模时需要在客户准入门槛和风控标准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另一方面,包括客户准入、系统审批和监测模型,在建模时使用的都基于历史数据,与现实数据存在一定的偏差,这些偏差需要通过业务运行后产生的真实数据进行优化和修正,优化的过程中也会存在一定的非预期的风险。因此,在确定风险容忍度之后,要区分模型风险和操作风险,并针对操作风险设置尽职免责的机制。

第二,需要传统信贷风险框架创新支持。实践中,网络融资业务对传统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体系带来较大冲击。如评级授信,既不能沿用一般法人的经营模式,也不能完全套用现行小微企业的管理模式。评级模型不能太复杂,而要简单管用。小微企业和个人尽可能纳入统一评级体系。因为从法律意义上讲,借款主体即便是小微企业,较个人贷款其决策行为仍相对复杂,且承担有限责任。而自然人作为融资主体则决策行为相对简单,且对融资本就承担无限债务责任,无需另外追加其他约定。所以,无论从便捷操作还是风险控制上,纳入个人类融资方式更便利。网络融资的特点是在线发起、及时响应,对业务办理的时效性、便捷性要求较高,可考虑针对这种业务特点开发“信用有价”的评级模式,即采用“基本门槛准入+信用累加增额”,客户只要基本评分达标,即可办理相应业务,只是额度不会很高;若后续能提供的数据越完整,则可以给予更高的额度和更优惠的利率,或者给予纯信用方式。亦或探索建立对特定客户的“资产流动性管理”授信方式,成为固定资产、应收账款、金融资产、存货资产等各类资产的流动性管家,在客户具有融资需求时,各类资产都可折成一定额度通过一定方式快速变现。

第三,行内外数据信息的保障支持。银行在多年信息化系统建设过程中积累了海量数据,这为网络融资创新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和条件。但目前各家银行数据整合利用仍面临较大的困难,“信息孤岛”现象仍然比较严重,很多数据目前还无法做到有效共享。目前银行内部数据要进行整合,积极构建企业数据库应用。而对利用外部数据,保证信息真实有效是关键。需要立足线上融资业务发展需要,整合行内行外数据的同时,建立多维、动态、立体化的网络融资业务特色数据库。

第四,IT系统开发资源的保障支持。网络融资产品研发既包含外部客户服务渠道功能研发,又包含银行内部包括信贷管理、单证管理、票据管理等诸多业务系统的升级和改造,业务推广过程中还需与第三方系统进行对接联调和测试。随着信息化重要性的提升,银行体系内的IT系统开发资源非常珍贵,开发效率必须提高。互联网思维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微创新”和“迭代”。所以与传统信贷业务相比,银行网络融资业务更需要IT系统资源方面的支持。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