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P2P网络借贷,最早被引进国内是在2006年的时候,北京一家平台的成立,象征着p2p这个泊来品正式在中国落地、生长、传播。十年以后的今天,这家最早成立的平台已经成了行业当中的佼佼者,并于2015年底,在美国纽交所成功挂牌上市。十年以后的今天,当年被人称作“P二P”的互联网借贷,一样得到了很好的成长和蜕变。严格来说,p2p前六年,可以说是不动声色,真正的发展蜕变,实际上是在后面的3年里迅速完成的。

2013年的爆发式增长,2014年的混乱,2015年的关闭潮,2016年的监管元年,p2p从一个懵懂的小孩长大成一个茁壮的青年。尽管很多人对今年8月《网贷暂行办法》出台以后的p2p行业抱着悲观的态度,但笔者依然认为,仅凭一个《暂行办法》就给行业下结论,还为时过早。截至10月底,在运营平台1700家左右,全国历史累计交易额已经达到了29650.33亿元,离3万亿仅一步之遥。

笔者看好这个行业,源自于它小额借贷的普惠性质。这种小额的定位,留给线下做,线下能给你弄成非法集资和高利贷,早两年温州的民间集资就是例子;给银行做,银行也看不上,如果看得上,兴许p2p就不会出现了;然而,结合互联网以后,变成互联网金融,就恰到好处了,一来迎合了“互联网+”的热潮,二来是借贷变得透明方便。

十年发展,行业整体向着一个利好的方向在发展,但本身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今天的投资人,依然蜂涌着进入大平台投资理财,尽管那里的收益少之又少,但比起收益来说,他们更加注重安全合规,他们普遍认为大平台比小平台要安全可靠许多,所以p2p首先缺一点安全。

缺一点安全感

对于一些涉足p2p多年的人来说,谈p2p可能会变色,在见证过行业的混乱与野蛮以后,难免就有更多的顾虑了。

安全感的的体现,主要在资金安全和资产安全两方面。先说资金安全,目前公认最合规最安全的办法就是银行直接存管,这种保障资金安全的模式,不仅是监管条例的明文规定,也是投资人所认可的,但1700家在运营平台里,成功上线银行存管的,只有100家左右,可谓少之又少。存管之路上,技术对接的难度和高昂的存管成本使得一些平台在这条路上行进缓慢。虽然没存管不等于不安全,但总让人有一丝的不安全感,毕竟放在那里的是投资人的真金白银。

再说资产安全,这可以具体到风控层面,风控是平台的核心竞争力,p2p行业的风控技术,很大程度上是来自于银行业以及其他金融行业。过快的生长速度,使得行业在风控方面人才紧缺,自我培养的速度远远不如请外援来得快,于是,许多银行业、民间借贷的风控闻讯纷纷涌来,求之若渴,这直接导致了从业人员专业水平、素质参差不齐,监守自盗的事件频有发生,行业风控仍然需要进化与规范。

缺一点监管政策

今年八月底的《网贷暂行办法》,以及10月底国务院的《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正式将p2p推向“有人管”的境地,尽管一直以来都有监管,但以往的监管,只是规定了“不能做什么”,而这次的监管,不仅有“不能做什么”,而且还新增了“必须做什么”的规定,相对以往,更完善,更具体。比如,这此规定了借款上限不能超过20万、100万,也规定了银行必须上存管。

既然政策都出台了,为何还说缺一点监管?

试想,p2p都发展十年了,监管才正式进场,虽然没有缺席,但是却严重迟到了,十年发展,p2p在没有明确界定的环境下,一度按照市场的规律自行发展,但今年监管办法的突然出台,差点让行业反应不过来,这里不是否定监管的必要性,而是这其中的部分规定,无疑把整个行业一刀切,让许多平台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所以这里说的监管,缺乏一点合理性。

缺一点投资教育

刚性兑付、保本保息等做法,向来是被监管严禁的。监管不允许,不代表平台会就不会做,就算平台遵守,投资人也绝不买账,所以,今天的风险备付金就应运而生了。

投资人上过的当,受过的骗,并没有教会他们投资有风险,盈亏需自负这个道理,而是使他们练就了一双挑平台的火眼金睛,哪个平台安全,哪个平台危险,兴许他们很快就能分辨出来, 但无论如何,他们也不会认可没有兜底的平台,投资就是为了赚钱,把钱托付给平台,平台就要负责到底,这大概就是投资人的观点。

所以,我说行业还缺乏一点投资教育。兴许等那天,p2p也跟信托一样,需要对投资进行一番审核才能投资以后,才会有所改变,但兴许没有这一天。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