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一、背景及目的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金融业开放和创新步伐持续加快,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后,以普惠金融、互联网金融、绿色金融和科技金融为代表的新型金融市场蓬勃发展。其中又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为中小微企业以及个人提供服务的普惠金融概念的金融企业迅速成长,也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企业。现今我国信贷市场发展潜力巨大这一共识的推动下,各类信贷机构大量涌现。不仅包括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互联网借贷平台、零售企业集团主导的以借贷为核心业务的金融公司。数据显示,仅就消费金融公司数量就从2010年试点的3家发展到2016年的16家(数据来源:中商情报网),并将试点范围从16个城市扩大到全国。

信贷等金融业务领域的盈利前景和各层次的客观需求决定了,为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各类型、不同层次的金融(信贷)机构仍将快速增长和壮大。为能够对行业新进入者提供一定的信贷风险管理相关理论与实践参考和建议,本文通过5C要素分析法等相关理论方法提供有关更好开展信贷业务,实现有效风险管理方面的建议和对策供参考和讨论。

二、理论及概念界定

5C要素分析法,又称5P要素分析法或者5W要素分析法。是西方商业银行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总结出来的一种针对借款人的信用风险评估方法。其中5C分别是指,借款人品德(Character)、经营能力(Capacity)、资本实力(Capital)、资产抵押(Collateral)和经济环境(Condition)(引自:百度百科)。

信贷,或者称之为信贷业务。本文仅指狭义的信贷,即,通过放款收回本金和利息,扣除成本后获得利润的一种经营行为(引自:百度百科)。风险管理,本文指,针对开展的业务及产品进行不确定及损失评估、计量、监测、控制和损失挽回等系统性工作的统称。效率,即工作效率,通过最低的投入实现最大化的预期产出的目标管理。

由于信贷业务的开展方涉及传统银行、保险以及证券、金融租赁、小贷等类型庞杂的主体。为最大化降低有关概念界定及范围争议,本文有关信贷及风险管理在没有特别说明的情况下,仅指以普惠金融、 互联网金融等较为新型的业态及经营主体。

三、问题的提出

尽管各类新型金融(信贷)机构在推动行业创新及转型升级上起到积极作用,但与银行业等传统金融机构比较,其业务开拓能力、技术条件和风险管理能力仍存在较大差距。众多新进企业在发展信贷业务过程中出现业务发展不畅、风险损失过大、产品竞争力脆弱、业务渗透率不强、发展定位不清等各种问题。也增加了行业内的违法经营、过度授信、恶化资源错配、危害青少年等弱势群体的各种负面事件的发生。特别是在信贷风险管理上,存在风控决策效率低下、大数据技术应用与传统优秀经验磨合不当、风险管理手段与风险管理目标背离、贷后风险管理薄弱等突出问题。

四、有关建议

第一,有效推进产品标准化、流程模块化。随着信贷业务的多年发展,产品品类丰富多样,特别是随时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服务于年轻客群的家庭综合消费贷款、各类场景消费贷款(包括装修、购车、家电分期等传统细分类型,也包括各类电商体系内推出的小额信用贷款)以及针对个人或者中小微企业主的应急周转类贷款。由于当前信贷市场的深度细分,企业推出的产品品类往往难以满足不同类型的客户需求,新产品的推出和迭代也跟不上市场发展的步伐。这种情况下,企业为满足客户需求,就会出现突破原产品定位、特殊审批、例外核准等冲动。尽管这类行为在实际业务开展中很难避免,但需要通过一套全新的特殊制度安排和流程设计,以实现标准化产品模式的独立运行与非标准化产品运行间的隔离与平衡,从而逐渐走向成熟的发展道路。另外,建立权责相适的,依据不同额度、业务、范围进行审批运营流程、时效和方式模块化设计也有利于标准化和专业化建设。

第二,基于5C要分析法持续提高风险决策模型的应用价值。5C要素建模属于典型的、应用价值较高的信用风险评估模型建立方式。5C要素分析法涵盖了客户的静态基本资质(如客户的学历、工作、收入以及历史信用记录),资金用途(消费、投资、周转或经营,判断资金流向的合理性及潜在创造价值能力)、还款来源(变现能力、现金流量)、债权保证(抵押、担保以及软约束等)和客户未来的发展前景等五大方面,能够比较全面评价客户的综合资质,特别是潜在违约风险的评判。尽管目前各类机构对外宣传各类模型、大数据技术,但在实际业务开展中,风控决策模型的应用度仍然薄弱。为能够实现规模化、轻资产化运营与传统的大型成熟金融机构形成有效竞争,需要分阶段扩大应用基于5C要素分析法的风控决策模型,对客户的准入、授信环节的模型化审批率。同时通过定期的模型优化,判断各要素对最终决策的影响度,最终实现风控决策模型的有效应用。

第三,基于大数据技术逐步提高业务运营电子化水平。尽管诸多新型金融机构以互联网金融、普惠金融之名开展业务,但事实上,由于市场竞争激烈、发展时间较短等原因导致,诸多知名的互联网金融公司的业务运行电子化率并不高。主要体现在过度依赖业务推广依靠传统的中介渠道、大规模地面推广团队和店面、内部审批及存档纸质化和人工化等特点。面对高效运行的新型金融信贷市场的快速发展,需要快速解决大数据技术应用的定位和方式(并不等于自身具备海量数据的储备和分析能力,也可以借助具备相应能力的机构展开合作)、传统信贷运营与大数据技术应用间的平衡和衔接问题。其中特别避免以大数据技术应用之名而演变窃取和窥探客户隐私,造成手段与目标的背离。例如,个别公司应用的客户电商平台的交易记录、银行卡刷卡记录、通话记录等来识别客户是否存在风险等,已突破信贷决策本应坚持的客观、创新和普惠的原则。

第四,不断完善贷后管理手段的多样性和前瞻性。随着贷后管理手段的不断发展,不仅出现了大量的民间专业化不良资产处置公司、平台化的不良资产供需对接媒介、债权转让和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但无论贷后管理手段如何演变发展,贷后管理不能背离风险预判、风险处置和损失挽回等核心职责。专业化的信贷业务经营机构应避免通过贷后管理环节来实现盈利,甚至成为主要盈利手段。这一盈利方式,并不符合互联网金融、科技金融、普惠金融和绿色金融的发展理念,也无法真正实现创造社会价值,有利补充传统金融机构未能满足的市场需求。

文/赵明鸣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