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大单业务已经是禁在眉睫,ICP证与EDI证还傻傻分不清楚……监管细则的出台,真可谓是一颗预料之中的重磅炸弹。不少P2P平台开始尝试转型,谋求别的出路。消费金融发展迅速,业务模式看起来和P2P也类似,P2P的老司机们觉着上路应该会很稳。不过这条路,究竟多少崎岖,多少坎坷途,想必只有开车上路,才慢慢体会的到吧。

资金、政策加轻资产,P2P转型有着天生的优势

P2P首先可以依仗的就是资金。依靠早先互联网金融的高歌猛进,不少P2P平台都积累起了充足的“弹药”,加上依靠一边利用P2P的属性在平台发标,一边依靠消费金融的属性向用户放贷,这样“一进一出”让P2P在进入消费金融领域初期就有着较为充裕的现金流。实际上,许多P2P平台已经与消费金融公司建立合作关系,P2P平台的资金也是不少消费金融公司资金端的重要来源之一。

还有就是P2P平台轻资产端的模式,轻资产端意味着P2P平台转型相对容易,原有的大部分人员储备,甚至一部分用户都可以转型到消费金融行业中去,为前期的业务拓展奠定一定的基础。当然,消费金融相对于P2P资产端偏“重”也是一个门槛,尤其是线下的地推和销售人员,以及整个风控决策系统的搭建,这是P2P平台在转型过程中需要面临的最大困难。

最后就是政策的春风,2015年6月,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决定,放开市场准入,将原在16个城市开展的消费金融公司试点扩大至全国。2016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联合银监会下发《关于加大对新消费金融领域金融支持的指导意见》。一系列的政策背书将消费金融推向了新的风口,从积极培育发展消费金融组织体系、加快推进消费信贷管理模式和产品创新到加大对新消费重点领域金融支持、改善优化消费金融发展环境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细化的政策措施。可见,消费金融行业的发展与政府扩大内需,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良好货币金融环境这一基本政策的方向是相一致的,也就无怪乎消费金融市场规模能够连续6年保持超20%的增长速度了。

从场景、风控到营销,P2P转型面临的困难也很多

消费金融首当其冲的就是需要一个能够消费的场景,P2P平台转型首要面对的困难就是缺乏这样的场景。P2P在线上既没有像京东阿里一样拥有一个商品种类繁多的电商平台,在线下又要面对众多3C卖场、培训机构已经与消费金融公司建立起合作关系这样的现实。走线上电商路线要面对巨头在价格物流售后等方面的巨大优势,显然死路一条,那么P2P转型走线下模式这一条路相对是比较适合的。

P2P与消费金融虽然都强调风控,但两者的风控模式是完全不同的。以很多P2P平台涉足的供应链金融为例,P2P平台接受债权人的融资申请,然后派出审核团队对企业的实际财务情况、信用状况、负债情况等进行审核,确定企业拥有偿还能力后,就可以在平台标接受投资。这中间的时间,可能长达一个多月,而有一个好的资产端,就可以够一个平台躺着吃上很长时间。而对于房贷、车贷类的P2P平台,则往往和线下的小贷公司进行合作获取资产端,对风控的即时性和反应速度要求不高。

而消费金融面对的是小额分散的借款需求,对借款人的审核速度要求非常快。线上电商企业依靠用户已有的消费记录,以及个人征信系统进行评分,实现实时放贷。线下的消费金融公司则将借贷人的工作、年龄、消费习惯等输入大数据风控系统,得出信用评分来确定是否通过贷款审核。这个过程最多也就十几分钟的时间,这和P2P实人实地,长则数月短也要数天的风控审核模式是完全不同的,更不必说因此所需要的人力物力进行相应的系统建设,在中小P2P平台来看简直如同天文数字。

并且,两者的获客模式也是完全不同的。P2P平台面对的客户是想从平台上获益的,功利性决定了P2P平台只要能在安全性与收益性之间保持好平衡,客户便不会轻易的流失。而对于消费金融行业来说,所有的获客,无论线上还是线下,都得靠自己去完成,站在客户的角度来看,在获得服务的同时,也意味着欠了一屁股债,这种心情非常影响对于消费金融品牌的体验。因此消费金融行业(尤其线下)的客户流失率很高,反过来倒逼消费金融公司要去不断的寻求新的客户,获客成本也在水涨船高。

结论:路还很宽,路上的车还很少

正面反面都说了,该到了得出结论的时间。导致结果的变量可能相当复杂,但其实能帮助P2P突围而出的原理,却已经实实在在摆在了那里。

在中国,目前来看,只有一种商业模式能够获得大胜,就是依靠相对低廉的价格,获取到绝对多数的消费人群,这是我们现阶段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前段时间很火的O2O,各种美容美甲,按摩洗车的app层出不穷,它们面对的用户市场,其实并没有商业计划书中所描绘的那么前景广阔,而要提供个性化以及上门这样的服务,附加价值会很高,但在补贴完后大家发现,价格却依然提不上去,因为用户群太小,这部分的需求者基本上线下就消化了。因此在烧光投资人的钱后,这些app要么死掉,要么被吞并。

所以老猫认为不少P2P平台转型消费金融,最终还会活下来,而且还会活的很好的原因,是基于一个很朴素的道理——消费金融这条路太宽了,普通人未必都有投资的想法,但都会有消费的需求。以蓝领群体为例,这个群体过去一直是姥姥不亲,舅舅不爱的,因为这个群体在人们印象中属于收入低,人员流动性大的不良信贷群体,传统金融机构都对其选择性忽视了,但这个群体的数量有多大呢?根据中国的蓝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蓝领人数达2.7亿,而据艾瑞数据显示,这个群体的市场规模到2019年将增长至1.7万亿元,更不必提还有向上兼容白领群体的空间。现在,已经有几个消费金融品牌,像佰仟金融、买单侠,还有刚刚销售额突破了100亿大关的即有分期,这些品牌交易额普遍都做到了几十亿甚至上百亿,这还仅仅是五六家消费金融公司开拓了这个市场的很小一部分,与P2P平台在巅峰时期达到4000多家的数字相比,实在不值一提,所以现在在消费金融这条宽阔的大马路上开的车,还很少。

有机构预测,在排除掉房贷后,2017年消费金融行业的规模将达到7万亿的水平,这是一个完全可期的市场。P2P依靠着轻资产加上资金的优势,不说是辆超跑,至少辆家用紧凑型轿车,在消费金融的大马路上开的飞起,我个人还是持非常乐观的态度的。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