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甚至没那么紧要

今年初,支付宝宣布在芬兰航空“赫尔辛基-上海”航线上开通扫码付服务,乘客可刷支付宝购买机上商品与休息室服务。这是继去年圣诞消费季将扫码场景拓展到北极“圣诞老人”村后支付宝又一次脑洞大开的创新尝试。

支付宝国际业务相关部门声称,新推出航班扫码支付目前已经产生多笔消费,证明出行场景中的支付业务随着近年来旅游电商的高速发展已经变得更加成熟。去年此时国内两大巨头支付宝和微信曾经在游轮上展开攻占支付渠道的正面交锋,现在支付宝率先“上天”,在场景争夺中略占上风。

越洋上天的支付创新成功地抢到了许多媒体的头条,另一方面,支付宝在国内与某汽车品牌合作,将支付入口介入车载智能操作系统中,希望“车主可以用支付宝支付‘车相关的费用’。”这种拓展出行场景支付业务的尝试本无可厚非,也是大势所趋,但仔细分析,有关的场景拓展和业务创新仍然存在很多现实问题,这些问题有可能降低人们对当前这些创新的实用性期待,但也为后续业务的改善和细节补全指出了比较明确的方向。

问题一:创新场景不等于用户友好场景?

以航班支付为例,2016年8月,《中国民用航空法》修订征求意见稿公布,再次明确了“严禁在航空器内使用手机”的规定,在用户移动支付终端多依托于手机存在的当下,这一规定将成为在近一段时间内阻碍支付应用通过国内航空公司“上天”的拦路虎。

另一方面,放开手机使用已是国际航空界的惯例,如果国内相关政策在未来几年内调整甚至转向,机载wifi的使用也是问题。据业内人士透露,单家飞机上WiFi的地面系统大概成本在10万美元左右,卫星服务成本约为35万-50万美元。而目前国内航空公司机载WiFi服务以免费为主,届时如果放开手机使用,wifi成本高企将成为航空公司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如果因此产生高昂的额外通信费用,也会带来对航班支付这一创新场景用户友善度的降低。

问题二:场景创新不等于服务创新?

支付业务早已不是新金融产业链条中的末端甚至下游,这已成为目前积极拓展互联网金融服务全场景的诸多原支付企业和一些新入局互联网公司的新共识。2016年底,某机构行业研报中梳理出这样一条商业脉络:场景→支付→账户体系→大金融、大数据(平台级服务)。在这个逻辑链条中,场景依然是互联网金融体系运行的基础,但单纯的场景建设与最终的全体系服务搭建之间所需的细节越来越多,做好场景创新已远远不能满足适应当今移动金融市场竞争的发展力度。简而言之,支付企业为了提升在当今市场中的竞争力,除了在拓展场景、吸引眼球中“上天下海”,要做的正事其实多得多。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