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迈向万亿规模的互联网消费金融已经完成了从产品、到产业,再到生态的进化。

近两年来,消费金融市场表现出了惊人的爆发力。

艾瑞资讯发布的《2017年中国消费金融洞察报告》显示,互联网消费金融从2013年开始到2016年,其交易规模从60亿增长到了4367.1亿,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了317.5%,到2019年,这一数字可能达到3.4万亿。

巨大的市场潜力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参与者。

除了在消费金融资产端角力的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公司、互联网巨头和P2P公司等之外,包括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评级公司、征信公司等第三方服务机构也开始参与其中。

从资产的生成、风控,到定价、增信、打包,再到对接资金,一个庞大的消费金融生态正在形成。

新生态下的“连接器”

在万亿消费金融市场崛起的背后一直有一个看似相悖的现实情况:一边是大闹“资产荒”、找不到投资标的的机构资金;另一边是苦于找钱难、没有持续、大量资金对接的消费金融资产。

所以,近一年以来,包括众安保险、百度金融、京东金融等公司都在结合自身优势尝试通过金融+科技手段,介入到这个市场潜力巨大的消费金融生态中,打通各个环节,解决资金和资产中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关于百度金融、京东金融从ABS切入消费金融资金和资产的模式报道已经比较多了,在此先不赘述了。今天众安保险正式发布的“保贝计划”倒是另辟蹊径地从保险角度切入消费金融这个“大蛋糕”,连接资产和资金。

与通常意义上为打包资产后的ABS做增信不同,在这种模式下,众安保险是对消费金融资产端的每一单用户进行风控排查,对合规合格用户的借款出具信用保证保险,进行“穿透到资产底层”的增信。

对于寄希望于打通消费金融生态的众安保险来说,一端连接底层资产,另一端自然要连接到机构资金。然而,“看不懂”是大部分机构资金面对消费金融,尤其是小而分散的互联网消费金融资产时的状态。

据了解,消费资产中比较常见的两大风险点来自两方面,一是资产逾期率不真实导致风控条件设定偏弱,击穿了安全垫;二是存量资产风险被引爆,新增资产也会被连累。

众安保险尝试通过“三个闭环”来解决这个问题。

第一,资金流闭环,由众安认可的主体委托信托直接放款到借款人账户,回款路径是由信托发起代扣指令,从借款人账户扣回到信托在银行开立的共管户。而针对线下主动还款部分,也专门开立了共管账户,实现线下资金归集闭环控制。

第二,信息流闭环,为了解决信息不对称、传输不高效的痛点,众安与佰仟、分期乐、农分期等资产端通过系统对接,在数据真实性、账务精确性等方面,实现主动管理。

第三,法律关系闭环,通过信托放款和回款,形成并真实持有与贷款相关的电子或纸质合同,法律关系清晰。

“小入口”介入大市场

由于近两年崛起的消费金融市场主要寄生于互联网生态、依托互联网技术,所以这对资金端对资产端的风险识别和定价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市场需求,一些技术基础又有构建生态能力的公司找到了一个破局的入口。

这个入口是:弥合万亿互联网消费金融市场中那些亟待填补的缝隙——消除资金和资产中间的信息不对称是降低融资成本、提高融资效率的关键,而这两条已成为消费金融市场中决胜的关键环节。

以资金成本为例,馨金融此前曾经比较过消费金融不同融资渠道的资金成本。其中,同业拆借资金的成本是最低的,这也是持牌消费金融公司最大的优势。而对于非持牌机构来说,普遍采用的P2P理财资金成本则是最高的。

而众安、百度金融、京东金融在内的机构正在尝试利用新的技术改变消费金融的这个资金链,从个人资金到机构资金,从高成本资金到低成本资金,从小额资金到批量资金……

说到新的技术,我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小细节。

业内的人都知道,在消费金融资产证券化的过程中,一直存在着一个小问题,即在校验消费项目时,只能进行总体比对,而明细账目很难一一匹配,因此也被称为“弱校验”。

也就是说,在校验时,入池的资产本息之和,不低于到期时受益人需要对付的本息之和即可,而整个资本池内各笔资产因为还款方式等方面各不相同,无法一一校验。这次众安利对于利用一个小生态内的区块链技术对校验方式进行了优化。

引入新技术后,众安可以根据客户不同的选择进行相应变更,并与资产端合作伙伴进行现金流比对,使逐笔明细账能够一一匹配,保证了入池资产每一笔都是简单、透明、标准、可比的,实现了还款计划匹配强校验。

而关于区块链技术在消费金融市场中的应用并非孤例。两天前,百度金融与佰仟租赁、华能信托等在内的合作方联合发行国内首单区块链技术支持的ABS项目,发行规模达4.24亿元。

在征信体系不健全、风险管理体系不够精细化、资产评估非标准化、定价机制不完善、资产状况缺乏真实性反映等背景下,因为区块链具有去中介信任、防篡改、交易可追溯等特性,可以通过去中心化存储、非对称秘钥、共识算法等技术降低风险,也为消费金融的资产与资金对接提供了判断和识别风险的依据。

任何一个新生态的蓬勃发展,除了规模的扩大、模式的成熟,还有多方的参与、技术的演进。从这个角度来看,互联网消费金融市场,恐怕远不止万亿了。

(作者洪偌馨,《第一财经日报》资深记者、第一财经电视“互联网金融之夜”(特约)主持人,“馨金融”专栏作家,个人微信公众号:馨金融  Xinfinance)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