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当金融遇上互联网之时,便产生了新的化学反应,出现了许多概念。从互联网金融到金融科技(Fintech),再到最近的理财科技(Wealthtech)和科技金融(Techfin)。在科技的主导下,智能投顾、机器人理财、数字化资产配置等产品开始出现。追捧之下,随之而来的是些许质疑,投资人的理财方式是否真的因为科技发生改变,大数据真的犹如魔法使产品焕然一新?

一、概念和产品,一个都不能少

互联网金融,在最近几年一直很热,受到各方追捧的概念。2016年,更有科技感的金融科技(Fintech)进去大众的视野,被频频提及。随后,陆金所提出了理财科技(Wealthtech)的概念,蚂蚁金服将自身定位于(Techfin)。无论概念怎么变化,可以从中看出共通之处,科技的分量不容小觑。

新产品和新概念常常相辅相成。智能投顾、机器人理财、个性化推荐、数字化资产配置、智能资产配置等,跳出各家公司推出产品时的名称不同,可以看出,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科技技术,已被运用在互联网金融产品的设计和营销中,投资人购买的产品,已有智能和个性化的雏形。

二、传统和新秀,纷纷偏爱大数据

总的来说,传统金融机构、互联网金融机构、第三方创业公司、基金代销公司和有媒体属性的公司等,都开始尝试将积累的金融产品数据、用户交易数据、用户行为数据等运用到金融产品设计和推广当中。

其中,互联网金融公司对科技和大数据在产品中的运用探索热情较高。例如,陆金所、京东金融、蚂蚁金服和璇玑等,都推出了智能化和数字化产品。同时,第三方创业公司,例如,蓝海智投、拿铁财经、弥财等进入智能投顾市场已经有段时间。此外,雪球和金融界,通过论坛和新闻积累用户和相应的大数据,推出智能投顾产品。第三方基金代销平台,盈米和好买,也以基金为主要配置,推出了机器人理财产品。传统金融机构中,招商银行、广发证券、平安证券的智能资产配置系统有较大的知名度。

三、基金——资产配置方案的绝对主角

从各家公司推出的资产配置方案来看,仍以基金作为主打产品。浅析基金成为首选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市场可供选择的基金种类较多,交易数据量大而规范,有利于建立模型。同时,基金几乎能够覆盖到不用风险偏好的人群,被投资人接受的程度高。但是,即使都是定位基金的产品,部分公司主推国内基金,部分公司主推海外ETF和QDII。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平台由于自身或者合作机构参与了固收产品或者P2P产品开发,在推荐基金的同时,也会建议用户配置部分这类资产。

四、亮点和新趋势在哪里?

在将科技运用到互联网金融产品的过程中,关于部分公司炒概念,智能投顾不智能的质疑声从未停止过。值得庆幸的是,可以看到,部分产品开始有一些新亮点。

1、场景化是趋势

在传统的投资顾问中,确认用户的投资期限、年龄和资金用途是非常重要的流程。早期的智能投顾产品,通常是用调查问卷的形式,来测试投资人的偏好。近期的产品中,开始融入了场景。然而,在未来一个时点的资金用途,对资产配置方案的资金投向有很大关系。例如,子女较小时,为子女规划的教育资金可以投向一些期限较长的资产。退休养老金的资金,必定将资金安全放在首位。

例如,蛋卷基金的 “蛋卷家族理财计划”,推出了七类组合计划,根据不同年龄层次,调整基金的种类,并根据年龄增长而调整。再如,陆金所的梦想理财产品,根据用户的资金用途,设计了买房、结婚、子女教育和退休养老四种场景,用户在选择了场景以后,再根据投资期限和金额、风险偏好测评等,得到推荐的资产配置方案。

2、千人千面,用户有画像

千人千面,最初是针对淘宝买家推出的精准营销方案。时间线再往前走,亚马逊利用户行为数据,针对用户喜好实现产品的精准推送,在业界早是名声大振。注册信息、网页浏览记录、产品购买记录、用户在集团其他子公司和合作机构留下的信息等,构成了用户画像。数据越多维度越广,刻画的用户画像越细致。例如,蚂蚁聚宝能够根据用户的资产情况、个人属性、浏览记录等行为数据,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金融产品和资讯;陆金所则利用了集团优势,结合平安集团内部子公司、陆金所自身和第三方大数据,描绘用户画像,以求实现千人千面。

智能投顾刚刚在国内兴起之时,各平台更多聚焦在如何使用大数据建立量化模型,对金融产品的交易数据很是重视。之后,部分平台开始研究用户的行为数据以求方案更加个性化。当然,在现阶段,交易数据仍是各家公司主要的数据来源,用户行为数据的使用尚在初级阶段,以数据积累为主,但未来充满想象空间。

3、动态更新,使产品更个性化

交易数据的更新、投资人行为数据的变化、投资人年龄和资产状况的改变都可能使的产品。早期的智能投顾类产品,在给出资产配置方案以后,少以做到动态更新资产配置方案,实际上根据市场变化和用户行为的改变,按情况进行动态调整是大数据金融产品设计和精准营销的优势。近期的产品中,理财魔方、拿铁财经等已经开始在动态更新方案上做出尝试。

再例如,陆金所的KYC 2.0系统,会根据用户不断积累的投资行为等数据对指标及参数进行自动调整,通过用户的“坚果财智分”反映用户风险承受能力。而且,该系统能够根据客户投资经验的累积、投资知识的学习等动态更新测评结果,从而动态调整用户可以购买的产品。

五、面临的问题和一些挑战

1、合规先行,牌照不可或缺

随着相关法律法规的陆续出台,无论是传统金融机构还是互联网金融平台,推出的业务都需在合规下进行,而拥有相关牌照又是业务合规的关键。例如,陆金所、京东金融、蚂蚁聚宝等,均获得了证监会颁发的基金代销牌照。

在今年5月初有新闻报道,称监管层以现场调研为名,对涉及智能投顾业务的多家券商进行检查。在本次检查之前,证监会曾表示,根据《证券投资基金法》、《证券投资基金销售管理办法》相关规定,公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和注册取得公募证券投资基金销售业务资格的机构,可以从事公募证券投资基金销售活动。互联网平台未经注册、以智能投顾等名义擅自开展公募证券投资基金销售活动的,证监会将依法予以查处。

2、投资人的理财习惯,不易改变

投资人的理财习惯,是长期建立并且不易改变的。从目前来看,投资人更偏向于一些短期的理财产品,并且对产品收益出现的波动,承受能力较低。因此,部分产品往往过分在意短期收益率和流动性,其出发点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吸引用户参与投资。这样单纯以成交规模为导向的资产配置方案,容易忽视用户的真实需求、长远目标以及用户的偏好。

此外,中国人的传统习惯——财不外露,也使得单一平台难以了解投资人的真是财务状况。故而,由于无法全面认识投资人,部分平台推出的产品,可能与用户的真实需求存在偏差。

3、产品仍需时间检验

回测易,实盘难。回测面对的是过去,实盘在挑战的是未来。各家平台给出的资产配置方案中,通常可以看到在该种方案下的历史数据走势。如果简单的历史数据作为参考,以期未来完全保证该方案下的收益率,未免显得太过简单。种种原因,都可能导致实盘和之前的回测,出现较大差距。此外,用户行为与推荐产品的关系,需要大量用户行为数据的来支撑。

换句话说,现在各平台推出的产品,经历的时间都较短,投资人还无法通过一个较长时间段来考量产品是否优质。作为投资人,如果对方案不信任,则难以将大量资金在较长时间段按照方案配置资产。平台推出的产品尚未经过时间检验,较好的赢得投资人信任,是大数据驱动的资产配置方案面临的一大难题。

总结

科技使互联网金融产品变得更智能更个性化,这点理应得到肯定。需要说明的是,这些产品仍处在智能化和个性化的初级阶段,离成熟产品仍有较长的一段距离。诚然,部分打着科技的名义炒概念的公司和产品,使得科技在理财中的作用,受到一些质疑。我们仍需要看到,科技主导下的理财产品设计和营销,已经不断做出的新尝试和闪现的新亮点。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