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网贷平台开展校园贷业务被叫停时隔八年银行重返校园市场,如何利用新技术控制风险?校园贷未来格局将会如何?解码新金融,为您解读。

本期嘉宾:

马韬:易观智库分析群组副总经理

付立春:东北证券研究总监

以下为节目实录:

监管部门叫停网贷平台开展校园贷业务,鼓励银行进入校园市场,原因有哪些?

马韬:原因有两个,第一,早前银行被叫停开展校园信用卡业务,大学生金融市场面临空白,在互联网金融兴起以后,互金公司注意到了市场空白,纷纷进入这个市场当中。但是我们看到,在这两年校园金融市场发展是不规范的,暂停网贷平台校园贷是监管层从更好更规范的去发展市场层面考虑的。

第二,正因为大学生的金融服务市场是缺失的,但其实大学生还是有金融服务需求的,比如说培训、教育、日常行为消费,甚至包括一些小型大学生的创业项目,鼓励银行进入校园贷市场其实也是为了正常、合规满足大学生的合理金融借贷的需求。

与网贷平台、电商平台相比,银行开展校园金融服务会有哪些优势?

付立春:与新兴的网贷平台不同,银行是一个非常正规的金融机构,它的资产量比较大,持续经营时间比较强,银行很多情况下是人们信任的代名词。另外一方面,银行有比较强的规范性,受到银监会非常强的监管,各方面的规范程度非常高。

如何为大学生精准授信?

马韬:目前的授信基本上是人工和技术的结合,我们看到现在的一些分期平台以往做的其实也是线上加线下相结合的模式。实际上,分期平台在前期拓展市场的时候会有很多的线下拓展员,这些线下拓展员在初期也充当了线下的资质审核的角色,因为两个角色是冲突的,既要拉人头发展业务,又要审核资料,这种情况下会出现审核不严的情况。到后来,开展校园贷的平台业务发展员和线下的信审员是隔离的,这种方式实际上很好规避了以前的乱象。授信基本上是线下信审员去判断信贷需求是不是学生本人发起的,学生所提请提交的资料是不是真实的,包括院校系别信息,家庭情况,这些都是靠线下的力量获取的。

另外一个层面还是要靠线上的部分,其实很多校园贷平台实际上是对接了很多合作机构的数据,这些合作机构的数据可能来自于多维度,比如芝麻信用、电商消费场景。这种情况下,线上和线下的结合会给一个初始的相对较低的额度,后期会根据借出第一笔借款以后学生的履约情况,或者说在分期消费平台上消费情况来逐步做额度的调整。

您如何看待银行主动拓展校园市场的积极性?

马韬:其实我认为从银行自己自身意愿来说,它其实并不是愿意花特别大的力气做这个事情,因为本身对银行来说收益比较低,但是付出成本比较高,在银行来看是一个性价比较低的业务。未来的趋势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有足够的技术把成本降下来,但是现阶段来看的话,包括分期平台前期的拓展市场也是需要付出时间成本、人力成本的,这个阶段我认为银行短期内单纯依靠数据或者依靠技术做大学生授信或者拓展大学生市场,是有一些困难和挑战。

银行优势在合规、品牌、信誉方面,互联网机构或者网贷平台之前做了很多校园贷业务,会有一些数据积累和沉淀,包括它对于学生的风险控制模型不断的调整,从未来的趋势上来看,银行想降低成本,如果自身没有流量和场景优势的话,可以选择考虑和校园贷平台合作。

我们看到目前有分期平台与银行合作推出校园联名信用卡,这种模式是否合规?

付立春:联名信用卡最终的发卡方还是银行,现在校园贷主要的方式还是回归2004年到2009年信用卡的方式,借用一些已经在校园贷积累了技术和经验的平台优势发明联名信用卡,这个路径我觉得是比较可行的,起码从短期来看银行从事校园贷,作为银监会披露的进行校园贷业务主要甚至唯一的金融机构来说,可能是它最好也是最实际的切入点。因为信用卡本身就是一个主体业务,而且原来很多银行也都做过,现在是针对一个新的不同的校园市场,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消费文化。

另外还有技术、流量上的支持。但是,对于已有的网贷平台数据和模型,特别是流量的甄选,银行是有自身体系的选择标准,因为不同于网贷平台和背后的小贷公司,银行的资金成本,风险取消或者屏蔽方式是不一样的,刚刚我提到银行不可能催收,很多东西其实不能借鉴。再比如,线下的评审员是不是符合银行评审员的要求,线上的数据如果是自身数据,在一个合理真实的情况下处理是可以的;如果对接第三方的一些数据,银行可以直接对接,大的金融机构对接起来成本可能会更低一些。有没有必要接入平台数据,资源可借鉴性有多强,利用价值有多大,这些可能是网贷平台和银行进行讨价还价非常重要的一个点。联名信用卡这种形式我觉得在短期之内是比较可行的。

银行开展校园金融服务有哪些挑战?

马韬:最核心的问题还是刚才提到的成本收益、风险收益不匹配,以及期限不匹配。对于金融机构或者企业而言,最后都是要赚钱的,尽量降低风险,降低成本,在短期之内赚钱。这个是需要突破的核心问题。

银行如何利用新技术控制风险?

付立春:首先从授信的主体选择上要控制范围,虽然银行用来征信参考的数据比较稀缺,但可以在稀缺的点里甄选一些大学生对象。第二,要降低授信的额度,尽量降低潜在的损失,这个前端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因为大学生毕竟没有稳定的收入,但他还是家庭中的一个重要份子,只是没有经济上的独立而已,所以针对整个家庭,特别是他父母的经济收入情况、支出情况、信用情况,应该也是综合考虑的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可以说,在大学生毕业之前最终的还款人还是他的父母,所以大学生的担保角色肯定是不能或缺的,在这方面事先的审查,包括事后合并的跟踪风险提示都是需要特别注意。另外,在大学生整个消费过程中,一些大额消费时点的监控也要更密切关注,时时监控和提醒。

网贷平台接下来该如何转型?

马韬:首先这次文件规范的是一个放贷主体,放款机构只能是由银行来做,以往分期平台依靠背后的小贷公司做业务,其实就被叫停了。现在是两条路径,第一条路径实际上和商业银行合作,放款主体是由银行来承担,平台所承担的角色是线上的场景推荐,线上的流量推荐,以及给银行输出一些风控模型,包括一些客户数据、客户信息等等。

第二,很多之前做校园贷业务的平台从去年开始已经纷纷退出市场,或者转型做白领的分期,这其实是在跟校园贷业务划清界线,就像刚才所说,如果一旦监管要求,其实一些高利率覆盖风险成本已经没有办法做到,如果符合合规要求,必须要把利率降下来,在这种情况下,实际上校园贷这个市场没有利润可图的时候,或者它的风险成本难以负担的时候,它就必须要放弃这个市场。

校园贷市场未来会形成什么样的格局?

马韬:其实互联网平台、电商平台是场景,银行的重点是合规,未来他们的格局应该是跨界融合、跨界合作的局面,双方利用不同的优势共同拓展学生市场,发挥各家所长。

付立春:现在官方认可的主体是银行,但是银行提供的服务肯定不能拘泥于之前那种方式,主体不一样了,面临的学生不一样,现在是90后,未来是00后,他们的消费习惯不一样,银行可以辅助的工具、手段、技术也不一样,这块对银行来说是一个创新。

比较有力量的市场主体第一是银行为主要的金融机构,第二像京东白条,或者阿里的蚂蚁花呗、借呗,面向校园这一部分的,他们其实都有各自的优势,在这个市场的力量还是比较强的。在整个金融都是强监管这种情况下,可能一些小的比如说把校园贷作为创业的空白市场介入的小机构,就像之前的网贷平台,短期之内是没有机会再进入这个市场了,一些大的有实力的更加规范的机构,网贷机构也好,经过整改以后是不是有机会还进入到这个市场还是要拭目以待。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