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近几年小微金融问题制造了不少新闻。比如印度贫困地区常有小额贷款人被冷酷无情的高利贷者逼到自杀,这种故事多少给小微金融行业带来不良影响。因此批评者猛烈批评小微金融参与者,因为他们没有让贫困人口脱贫,反而给他们带来无穷债务,自己却从强加于借款人身上的高利率获利颇丰。

此外,有关金融机构也因监管不力受到了不少批评。

但是小微金融并非全是消极意义。诸如印度尼西亚的国家有大量农村人口,而这个国家就成功通过小微金融帮助不少贫困人口改善了生活水平。那么,在小微金融方面,印度尼西亚到底有什么经验之谈呢?

近日由毕马威发布的一项报告显示,印尼当局采取了一系列具体措施,保证小微贷款向借贷人谨慎放贷,避免贪得无厌的放贷人剥削客户。以下是本次报告的几点核心内容:

即使在最贫穷的地区也需要基本规章

如果当局在追踪黑市放贷人上取得进展,可能就能避免很多不必要的压力。如印度尼西亚金融当局Otoritas Jasa Keuanga (OJK)等监管者并没有对未监管资金流量指标(MFI)有深刻认识。有数据显示,印尼的MFI数据为40000到600000,跨度极大。

不过毕马威表示,印尼政府已经决定开始追踪MFI数据并总结出整体情况,为相关机构开发法律框架提供基础。

毕马威指出,印尼商业借贷企业、银行及其他小微金融机构其实也曾尝试满足小微借贷需求,但严格的规则、过高的门槛相结合,导致黑市放贷人和贪得无厌的放高利贷者泛滥。因为这些人放贷不需要证明文件(身份证),所以也更加灵活。

OJK称,印度尼西亚目前仅有40000家银行及分支机构,而这样的市场规模导致远在偏远海岛上的13000个居民根本没有机会享受到银行服务。

报告强调,处于经济金字塔底端的印度尼西亚人有大约2.03亿(81.5%)。但和其他人一样,这些生活贫困的人同样需要接触金融服务的渠道,找到改善生活、改善社区的机会。印度尼西亚有9600万人一天生活费不足1.9美元,没有工资,也没有足够的抵押物,或是被认为贷款风险过高,或是居住地过于偏远,接触不到传统金融服务。

所以,小微放贷者(尤其是印度尼西亚银行下的机构)和社会创业企业纷纷看中了这一新兴市场,他们希望利用手机快速的普及率来发展正确的数字经济平台。

金融素养不足也应受到责备

在这份报告中毕马威还指出,低收入群体金融素养不足,低层次放贷人把贷款利润推到极高,导致扩大的金融服务渠道成效不高,许多低收入个人并没有理解利率含义就被兜售了周分期付款计划。

印度尼西亚中小企业及低收入借款人不仅需要小微信贷贷款渠道,也需要行业金融知识,从而产生积极影响。2014年OIK一份调查显示,需要贷款时,仅有7%的中小企业去银行贷款。

无分支银行监管计划

2013年5月初,印度尼西亚中央银行开始了一项局部试验,决定在正式发布规章前,将部分银行业务实行外包。此次试验包括5家商业银行、3家印度尼西亚最大的手机网路运营商、8个省(南苏门答腊省、北苏门答腊省、西爪哇省、中爪哇省、东爪哇省、巴厘岛、东加里曼丹省、南苏拉威西省)。

这项试验计划于2015年全面开展。这种名为Laku Pandai(即无分支银行)的产品让个人成为代理。然后这些借贷方可以招聘个人、法人作为代理,借此扩展自己的银行活动,为无银行账户用户或非银行用户提供小额储蓄、借贷。不过,这些借贷方必须向银行注册,满足最低要求,如过去两年收入的可靠来源。

印尼通过这些代理发行小微储蓄、小微信贷、小微保险产品。

至今为止,这一试验的反响还算不错。 印度尼西亚中央银行法人秘书Hari Siaga称,2016年印度尼西亚有84500名Laku Pandai(代理,现在计划发展到135000名,而且会让他们使用BRILink手机应用。去年BRI有9800万笔转账记录,比2015年增长了4倍。

印度尼西亚对小微金融的管理办法能为其他国家提供一些经验。最终,监管者必须引导小微金融者与借款人,实现社区脱贫的最终目标。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