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蓬勃发展的金融科技,正在加速银行业的进化与发展。特别是2017年以来,大型商业银行在这个新赛场上加速谋变,从产品设计、业务形态到合作模式,皆有突破之举。在银行业快速步入数字化时代之际,工农中建四大行关于互联网金融(金融科技)的探索与布局,可为广大银行机构的创新转型提供经验参考。

一、工农中建四大行的互联网金融发展思路与实践

从2013年开始,在余额宝的刺激下,面对零售存款与个人客户分流等严峻挑战,四大行在传统电子化、移动化转型的基础上,纷纷加大资源投入,多维度、多层次推动互联网金融业务布局。经过几年的市场探索与战略实践,四大行在搭平台、引场景、建生态、拓组织、优机制的共同基础上,逐渐形成各自的特色。

作为宇宙行,工行在2015年3月发布了国内首个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战略品牌e-icbc,其战略核心是搭平台,构建“三平台、一中心”的主体架构,即电商平台融e购、即时通讯平台融e联、开放式网络银行平台融e行和网络融资中心,覆盖了网络银行、电子商务、社交网络三大领域。在此架构下,工行重点完成资金流、信息流、商品流三大领域以及支付、融资、理财三大产品线的布局,快速聚集了亿级互联网金融用户,形成规模效应。据工行披露,截至今年6月末,融e行客户数达2.67亿户,融e联客户增长40.6%至9449万户,融e购交易额达5239亿元。作为拥有国内最庞大零售和企业客户的工行,在网络融资领域造诣颇深,网络融资规模超7400亿元,多年持续保持国内最大网络融资银行平台地位。今年以来,工行启动了e-icbc3.0 -“从传统的银行向智慧银行转变” 战略升级,重点是夯实平台基础,线上线下联动,全面推动数字银行转型。不久前,工行将电子银行部更名为网络金融部,并与京东金融联合推出“工银小白”数字银行,成为业内首个场景融入式数字银行。

与工行建平台思路相似,建行的互联网金融战略核心巩固移动金融的先发优势,打造网络金融生态系统。应该说,在四大行当中,建行移动金融的先发优势最为明显,早在2004年,其就和中国联通合作开通了客户端软件模式(BREW)手机银行,2005年和2006年,分别和联通、移动合作开通WAP手机银行,比工行、招行早2-3年。可以说,建行移动金融是同业研究学习的标杆,很多指标处于领跑地位。一组数字可以证明,截至2017年6 月末,建行手机银行用户数达到2.44亿户,较上年末增长9.40%;交易量达到217.36 亿笔,同比增长123.12%。该行手机银行用户数、交易金额市场占比、在主流应用市场上app下载量均占据四大行第一。除了线上渠道的金融服务,建行围绕客户衣食住行的生活需求,搭建了“善融商务”、“悦生活”、“惠生活”三大平台,推出互联网支付、互联网理财、互联网融资三大产品线,引进大数据、“金融云”、智能客服三大智慧技术,并着重建立O2O体系,网络金融生态日渐成熟。同时,在做普适化创新的同时,建行在自身细分领域的互联网金融业务布局颇有特点。作为房地产金融领域的霸主,建行推出了“房E通”平台,涵盖新房团购、二手房源、阳光房源发布、自主交易撮合、个人贷款申请、贷款方案设计、贷款服务预约、房产评估、贷款进度查询、贷后服务、交易资金托管等一系列房产互联网金融服务,其涵盖330个城市和5500万公积金缴存客户就是最大的资源和底气。

与上述两家银行不同,农行更多的是聚焦“三农”,颇有特色。2017年,农行启动互联网金融服务三农一号工程,推出了“1+3”模式,即“惠农e通”平台和线上“惠农e贷”“惠农e付”“惠农e商”三大业务。值得一提的是,不同于阿里、京东以及工行“融E购”、建行“善融商务”等平台,农行“惠农e商”虽称电商,但更多的是依托原有客户基础,推动传统涉农产供销交易关系线上化,并嵌入电商金融服务。比如产业链电商金融服务模式,就是将“农户+生产企业+下游经销商”线下交易批量导入平台;而县域商贸流通电商金融模式,就是推动在商贸领域“县域批发商+乡镇批发商+农家店商户”交易的线上化。截至9月末 “惠农e商”累计上线商户140.6万户,交易金额1997.7亿元。在此基础上,基于生产、销售、消费等流水数据作为授信和评价依据,依托生产和供销环节真实行为,农行推出小额涉农贷款“惠农e贷”,贷款余额86.9亿元。

相比之下,中行互联网金融创新更侧重全渠道协同与场景金融。如中行推出了“E 中银”,将“基础支持开放平台、增值应用商务平台、客户服务联络平台”三大平台整合,实现手机银行、网上银行、微信银行等线上渠道、以及智能网点、智能柜台等全新线下渠道的全渠道服务,形成支付、资管、交易、融资等四大产品线。作为中国国际化程度最高的银行,在细分领域,中行重点突出独具优势的跨境金融等特色场景。同时,中行智能社区类产品——“中银 e 社区”很有特点。它与农行“惠农e商”创新思路不谋而合,就是通过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构建起综合物业、住户、联盟商家、银行等多项功能的智能化社区服务体系,为客户提供一站式社区金融与商务服务。目前,接入社区近 600 家,此类智慧社区对于拓展零售业务,特别是高端社区业主的价值不可忽视。

二、四大行互联网金融战略的共同点与启示

近几年,互联网金融已被纳入四大行的战略重点,在产品设计、运营模式、场景融合、数据洞察等方面,四大行的互联网探索步伐不断加快。尽管战略重点和路径选择有所不同,四大行的共同目标是推动服务向数字化、智能化、专业化转变。梳理四大行的互联网金融战略实践,可见以下几大共同点。

共同点一:金融科技由自主封闭向开放合作转变

长期以来,四大行的科技系统以自主研发为主。科技室在四大行内部举足轻重,相关人员规模普遍超过千人。随着大数据、AI等新技术的快速应用,银行开展业务逐渐从封闭的主观判断和经验应用,转为机器学习和数据分析为导向的智能决策。在这股迅猛的科技浪潮下,四大行开始尝试与金融科技巨头,甚至科技领域初创公司的科技创新融合。早期,双方的合作集中在扫描、网点WIFI布局等银行业务的外围。今年以来,金融科技合作已经涉及深层次的银行业务,如建行刷脸支付、农行刷脸付款等。在技术创新日新月异的未来,开放合作将是银行抢占业务先机的必然选择。

共同点二:平台生态由自建自营向共荣共生转变

四大行自身业务体量庞大,倾向于借助平台的规模效应,批量开发客户。以往四大行的平台生态系统以自建为主,如工行的融e购、建行的电商平台。而实践证明,仅凭银行自身资源,难以构建一个覆盖各个消费领域及客户生命周期的生态系统。因此,四大行开始拓展与外部伙伴的合作,与各参与者共同实现平台生态的繁荣。比如,工行与京东金融共建“工银小白”数字银行,中行与物业管理公司推出“e社区”。当前,以支付为基础,以融资为服务,涵盖交通、医疗与生活等方面的开放平台陆续增多,以自我为中心向多中心转变,将是银行平台思路的一大趋势。

共同点三:由线上线下两条腿向线上线下一体化转变

在渠道创新方面,四大行的早期互联网金融探索是线上线下两条腿走路。其中,线下由渠道管理部或个人金融部管理,而线上由电子银行部或网络金融部管理,泾渭分明。随着互联网渗透加剧,客户的行为出现较大变化:线上成本比线下高,线上客户比线下精,线上风险比线下大。对此,银行不得不调整经营策略。与坐拥大量客户的巨头互联网相比,银行单纯拼线上未必有优势,而以线下物理网点为阵地,开展线上线下一体化的互联网金融服务,银行可持续创新并发挥差异化竞争的优势。因此,我们看到无论是工行e-ICBC3.0提出的全数字转型思路,还是建行近期提出的O2O的立体合作生态体系,都是线上线下协同。可以预见,线上移动平台+线下智慧网点将成为未来银行互联网金融创新的主模式。

共同点四:由普适性创新向“标准+特色”转变

前几年,商业银行的互联网金融创新做法同质化较高。如纷纷推出宝类产品、加大快捷支付力度、推出自己的二类账户等。这些举措更多是应对互联网巨头的挑战,较为被动。随着认知深入和监管政策的系列变化,商业银行开始步入主动创新阶段。一方面,积极搭建标准化平台,涵盖支付、投资理财、融资三大领域。另一方面,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打造独特优势。如工行利用自身企业客户众多的特点,打造网络融资产品。同时,建行围绕房地产,农行聚焦三农,中行主打跨境,各显神通。

综上所述,在互联网金融重塑金融生态趋势下,银行需主动拥抱变革,逐步通过思路、产品、渠道和管理的全方位改变,打造开放式的服务生态。四大行关于互联网金融的探索与布局,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价值,可为广大银行机构的创新带来启示。

最后,引用几周前在中小银行互联网金融联盟大会间隙与《bank3.0》作者Brett King的交流,“未来的银行将更加注重融合开放合作,智能化的金融服务可能融入AR、融入可穿戴、融入车联网物联网、融入各类场景。不一定是金融建生态,而应是生态嵌金融,高频终将打败低频。”

作者:王硕(平安金融壹账通董办负责人兼高级研究总监)、宋佳燕(平安金融壹账通研究员)

注:文中资料均来源于各行定期报告及公开信息,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转载请注明。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