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区块链并不晦涩难懂,它就是一个完全透明、可追溯、不可篡改的链式账本。用大白话说就是,通过技术手段使“人在做,天在看”不再是空话。其逻辑及简单又清晰,但在“外人眼里”总有一种不靠谱的感觉,主要是因为比特币狂热者老拿它说事儿,这事儿总带着点“庞氏骗局”、“非法交易”和“博彩”的味道;又因为一直没有找到商业立足点,所以总被技术极客们故弄玄虚,使它看起来十分“黑科技”。

人类的过去和未来,都离不开社会分工、合作,而“信任机制”决定了分工、合作、交易的形式。信任的形式有很多,法币是人们对政府的信任,移动支付是对平台的信任,合同是商业上多方之间的信任,品牌是社会对企业的信任,求职是对公司的信任,钥匙是对锁具厂家的信任,奔跑是对前方地面的信任…可以说任何个体都离不开信任。

区块链就是“信任机制”

逻辑上说,简单到不能再简单,它是一种只能增加、读取、不能删除、修改的链式账本,人手一份儿,无法修改、不能抹除、可轻易回溯追查,对内可以防作弊,对外可以防攻击。那么可以理解为,区块链就是信任的一种化身,任何两个陌生的个体,只要都遵循同一区块链规则,那么他们都是完全互信的。对方有什么污点,是不是靠谱,一目了然;自己的任何操作都会留下痕迹,那么再小的代价都是不可避免的。

如果真的实现了“天在看”,那么跟“损失信誉”比起来,任何可以衡量的代价,都不叫事,比如:某人走个后门省了100万,如果一定会被查出来,并且将来将不会再被任何人信任,这个代价谁能承受?如果一个环节进行不了,那么所有环节都进行不下去。

为什么总摆脱不了比特币的阴影?

这就要从比特币的起源说起了,在二十年前懵懂时,一群技术极客设想了一种不记名支付系统,其虚拟货币的制造逻辑是基于区块链的。在2008年,有一个假名叫中本聪的科学家提出了当时第一个可行的方案,并在2009年生成了第一枚比特币。

一粒种子在自然环境下,从发芽到生长是需要大量“巧合”的。比特币天生带着一种“地下”、“草根”的气息,原本是找不到商业落足点的,光有一群极客信徒是远远不够的,更不会得到任何政府的支持,甚至都不足以让政府重视。

请忽略掉“比特币发展史”上那些被粉饰过的事件,那都是故事…有人反对比特币,说是庞氏骗局,有人却始终深信不疑,有些是技术极客,有些是不相信政府的愤青,大多是因为既得利益…总之一句话,“信则有,不信则无”,而信任二字过于考验人性,带有不确定性。

在诞生之初,比特币原本找不到信任的土壤,却被另一群人看上了。比特币交易的隐匿性与“地下交易、不法交易”不谋而合。毒犯们利用比特币进行交易,再兑换成政府发行的法币,使之成为了一种代币。其原理跟赌场的筹码相似,而他们根本不关心这种货币本身的价值。

从外人看来比特币交易量非常大,而且在庄家的精心包装、布局下,价格持续走高。本来没有“信任”,人交易的多了,就慢慢产生了“信任”。这就是比特币为什么总带着一股“庞氏骗局”和“非法交易”的味道。

那么话又说回来了,如果长期理财,你更愿意相信有保障的政府货币,还是相信那少数人做庄的虚拟货币?法币交易是基于“币值信任”的,中心化管理固然会产生一些问题,但是它至少对币值的稳定性、流通性提供了保障。而比特币的币值波动过大,不存在稳定性,也就永远不存在广泛的信任。作为一种博彩游戏的筹码非常合适,投机性非常强,愿赌服输,但“信徒”体量过小,还都是很激进的人。

言归正传,区块链并不是比特币,它是无辜的,它因“不记名支付”诞生,却只是虚拟货币的制造、运行逻辑,所以请不要一提它,就提比特币。

区块链的另一个误区“黑科技”

区块链看似是一种技术,但更多的是一种人文制度。喜欢棋牌游戏的朋友都知道,规则越是简单的游戏,玩法变化越是多样,就好像围棋的玩法和难度远超其他棋类。区块链只是一种简单的信任机制,简单到它可以与任何当前存在的事物结合,使任何与它结合的事物都变得“被信任”,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物联网。

如果我们向一个不了解围棋的朋友介绍时,应该先介绍它的复杂性、完善性,还是应该先介绍它的可玩性、变化性?区块链本身并不复杂,只是互联网人往往会陷入闭门造车的境地,舍本求末,从技术出发去设想应用场景,为了追求“壁垒”而把规则做的很复杂,甚至为了迎合资方和市场口味,而强行蹭区块链的热度。向外界展示的时候,为了“丰富血肉“,更是能把10句话的事儿说上了20分钟,让本来很清晰的事儿,看起来非常头大,这就是为什么“外人”看来区块链这么高科技。

既然是人文的事儿,就应该回归人文

好的项目,技术是必要条件之一,却不是动机;重要的是产业,而不是资金。淘宝的动机是消费-零售,微信的动机是移动交互,百度的动机是搜索-推广…区块链作为一种信任机制,相当“接地气”,它的发展动机一定不是与钱直接相关,而是用于改善传统产业刚需环节的分工、合作、交易中的“信任”问题,进而改善不效率环节。

产品导向的领域可改善的空间已经非常小了,电商平台、金融、物流…这些都已十分发达。服务导向的领域基本还没有被改善,因为个性化突出,参与方多,牵扯环节、因素多,涉及服务体验问题,刚需、低频。这是重行业、强运营的模式,不是纯粹互联网人所擅长的,没有产业经验的技术人员是开发不出接地气的产品的。而且如此接地气,也不符合以BATM为首的巨头的调性,因为区块链应用需要以个性化服务切入,做到小而美,而不是大而全。

区块链要推广起来,一定是95%的运营+5%的技术,并且一定是对现存商业模式的改进,需要让大家看到它带来直接利益。换言之,社会接受区块链这种机制,一定是因为它带来了效果,而不是为了区块链化而区块链化。这是先因后果的问题,如果搞不清这一点,就无法找到清晰、有潜力的区块链应用。

区块链对未来的影响

如果说人类的发展进程是分工、合作、交易方式的不断升级,是信任方式的进化,那么区块链就将成为了人类下一代的信任机制,它将会彻底颠覆人类的合作、交易、生活方式。

试想,如果全世界,任何两个不同地区、不同信仰、不同语言的人都可以随时产生分工、合作、金钱往来,而且不需要中间机构、监管机构就可以完全互信。这对合作效率、资源利用率、成本控制…等多方面的提升绝对不止百倍,人类的合作、交易方式、投资、就业方式都要发生颠覆性的改变。

试想,路上见到一辆车,想开就开,完全共享化,使用费、停车费、罚款等都是自动结算的。到那时,开私家车的一定都是真正的土豪,而普通人根本不会去买车,就像共享单车一样,拉门就上。并且道路交通的秩序将会变得空前的文明,因为“天在看”。人类的生活方式、生活局限、交流方式、乃至想象力本身都会被颠覆。

信任方式的改变,会带来一切的改变

信任就是“人在做,天在看”,就是“夜不闭户、路不拾遗”,这其实并不遥远。移动支付普及后,街头行窃不都基本下岗了么?满地共享单车,谁还去修车、偷车?如果在哪里都能工作,在哪里都能生活,房产变成了限制我们生活的真正的“不动产”,那么房奴还会存在么?如果每个人都是信任的,那么我们现在学到的很多知识,到那时可能都没用了,那么能够限制我们的只有我们自己。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