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近几年,香港在金融科技方面开始奋起直追。本文全面分析了香港在金融科技方面的发展和应用,对比内地市场,香港有其独特优势,在金融科技方面的潜力不容小觑。本文认为,在具体应用方面,香港的中资银行可着重在跨境支付、供应链融资和财富管理等领域,结合自身内地优势,寻找发展机会。

文/浙商银行香港分行公司银行部副总裁肖蕾

在金融科技领域,香港多被认为是“有金融,没科技”,即拥有一个庞大的金融产业,但金融科技的发展却十分有限。其原因有很多,除两地市场结构不同、金融发展历程不同外,相比内地政府和政策的强力支撑,特区政府则扮演的是引导角色,更多是由市场和资本自行选择,政府再辅以严格的监管。香港的科研能力虽不弱,但研发项目回报期长,因此不是传统资本投资的重点。然而近几年,尤其在内地金融科技的巨大影响下,香港开始奋起直追,潜力不容小觑。

香港的金融科技虽不是面面俱到,但也有其突出特点。特区政府将金融科技的发展理念定位为凭借自身优势,成为金融科技公司提供企业对企业(B2B)服务的市场,并成为内地金融科技公司迈向境外的起步点;利用技术成为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可信赖的桥梁。

金融科技在香港的发展

发展优势

一是金融生态。香港金融体系庞大,贯通东西方。至2016年底,金融服务占香港本地生产总值(GDP)近20%,影响巨大。香港经济的特点可概括为“流量之地”,即每天有大量的钱流、人流和信息流经过,有全球无数金融机构区域总部在此聚集,金融生态非常完整,是金融科技的天然试验场。

二是基础设施。香港有重视信誉的商业文化,透明的法规及健全的监管,并注重资讯安全,有利于金融科技规范发展。香港作为进入亚洲市场的战略高地,其税制简单且税率较低,拥有最优质的商业基础设施以及大批专业化的金融人才。

三是融资优势。香港最大的优势在于融资,仅在金融科技领域,2017年亚太地区前十大金融科技投资案例均在内地和香港,占整个亚太地区金融科技投资的90%。近期港交所内地科技公司密集上市(众安保险、阅文、雷蛇、易鑫),均创下超额认购的火爆行情。由于香港有丰富的金融业态,除国内外风险投资机构外,还有私募基金、对冲基金、主权基金以及传统产业基金(如长江实业)的参与,除私人资本外,特区政府也提供基金支持金融科技的发展。

四是地理位置。由于香港背靠内地市场,同内地之间形成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同时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被纳入国家战略,为香港发展带来新机遇。香港在金融、专业服务和国际联系方面可协助推动大湾区产业升级转型发展,其中金融科技是香港参与的重点。

发展劣势

一是创新对企业、银行以及投资人缺乏吸引力。对比内地,香港本土仍只是一个小市场,现有的金融体系和市场参与者已占据主导地位,新模式或新业态很难产生类似内地市场的瞬间爆发效应。根据香港创新及科技局提供的数据显示,香港企业平均研发(R&D)投入占GDP比重仅为0.76%(截至2015年),而深圳在2013年这一比重就已达到4.05%。由于没有大量资源投入,企业和银行很难从新技术上取得较快的效益回报,从而进一步降低了对资本的吸引力。这一问题也是许多成熟发达经济体共同面临的难题。

二是香港在前期制定相关金融法规、条例和监管政策时,并没有预先考虑到金融科技的发展。同时,政府相关部门整体协调成本较高、创新技术相对缺乏应用渠道、研发成本高昂等,都限制了金融科技的发展。

三是金融监管,特别是在金融科技广泛应用的零售金融(2C)领域,反洗钱、数据隐私和系统安全等是最大的挑战。对于新进入的银行机构,除了要面对新的市场之外,系统开发也是一个难题,由于监管标准不同,对数据管控程度也不一致,所以很难将内地现有系统直接适配至香港市场,需要做一些因地制宜的改造。在新市场没有足够容量和客户量之前,若要在境外单独重建系统,会产生较高的成本。

香港的监管环境

与内地监管环境不同,香港是个“无明确监管即不可为”的“宽进严出”市场。在香港成立有限公司容易,但要向政府申请特定经营牌照却非常困难。迄今为止,在金融科技领域,移动支付需要向金管局(香港金融管理局,HKMA)申请“储值支付工具(SVF)”牌照;从事小贷公司、财务公司或融资相关业务等需要向警务处申请放债人牌照,目前暂无专门针对个体网络借贷(P2P)的相关法例;对于智能投顾等财富管理类金融科技要遵守证监会“投资者风险识别”的严格规定,按照业务性质,可能需持“提供资产管理服务第九类牌照”。而无论何种业务,均要遵守认识客户(KYC)、反洗钱(AML)、个人信息隐私保护等基本法规。

客观来看,较完善清晰的监管体系和定位,有助于金融科技的有序发展。香港金融发展局、香港投资推广署、香港金融科技协会、金管局、保监处、证监会等机构将各司其职,从不同领域规范和发展市场,支持金融科技发展。特区政府已表现出对金融科技创新的大力支持,推出了多个具体措施。《行政长官2017年施政报告》特别指出将全力支持金融科技行业,金管局与香港应用科技研究院(ASTRI)合作成立金融科技创新中心,配备系统及资源,让银行业及支付公司对新产品和服务的概念验证试验。金管局推出监管沙盒(FinTech Supervisory Sandbox),让银行试点技术和应用,不受现有法规约束。在2018年升级版沙盒2.0框架下,金管局、证监会及保监局将会相互协调运作,为跨领域的金融科技项目提供“一点通”切入,按实际需要同时接通三个监管机构。在数字身份基础设施建设领域,证监会最近已允许采用《电子交易条例》(ETO)认可的认证服务进行客户身份核实。

香港金融科技的重点应用领域

移动支付

据金管局最新统计,香港移动支付工具账户总数为4204万,平均每人绑定了5.4个支付工具,整体呈出“多元兼容、多样生态、多种支付方式共存”的特点。同内地微信社交和淘宝网购主导的支付生态不同,香港的支付工具虽然选择众多,但功能分散,有些只能付钱不能收钱,有些只重视转账功能,大部分仅支持某几家银行或某类银行卡,而且各自支持的商户数量都非常有限,几乎仅限于大商家,茶餐厅和路边摊等零散商铺并无覆盖。可见聚合支付在香港本地潜力巨大。

面对分散的支付市场,金管局已提出快捷支付解决方案:将在2018年9月推出“快速支付系统(Faster Payment System)”,并开放给所有银行和持牌支付公司,提供跨行跨营运商、年中无休的即时转帐服务。日后个人对个人、个人对企业、企业对企业,只需一个手机号码或电邮地址,就可以实时以港元或人民币调拨资金,香港届时将会做到电子支付实时全接通。

跨境电商支付

近年来,内地出现大量跨境电商平台,使香港的传统贸易中介地位受到威胁。但香港作为以贸易起家的自由港,仍具有明显优势。一是开放市场。其开放程度内地自贸区仍无法比肩,比如天猫国际在香港注册,借以消除海外零售商和品牌商进驻平台的障碍。二是物流高效。无论是进口还是出口,跨境电商要跨多个国家进行网状运输,香港货物自由进出,物流中转效率极高。三是金融自由。跨境电商涉及多种货币的支付和兑换,香港有货币自由兑换和离岸人民币中心的明显优势,再加上税务法律等方面的条件,香港依然是跨境电商首选。

现阶段,因为需要拥有海外渠道和海外牌照,同时还要满足海外和内地的监管要求,内地第三方支付公司很难真正做到独立跨境收款。由于香港几十年来作为大陆贸易出口的窗口,已满足大部分海外监管需求,因此香港(包括香港注册)的跨境支付公司占据了优势地位。另外,香港跨境支付公司还可同时为卖家开通香港和新加坡银行账号,收款资金在境外能自由流动,发展海外业务。依靠以上优势,香港近来出现了大量跨境支付公司。

证券支付结算

香港资本市场发达,金融产品种类繁多,居亚洲前列,再加上沪港通、深港通以及债券通的开通,香港迎来建设现代化交易后处理平台的巨大机遇和挑战。港交所在2017年开始探索利用区块链重组各大交易平台,为成为中国国际支付和证券交易结算中心做准备。

网络融资平台

香港融资渠道很多,提供的产品也非常丰富。从资金需求端看,除了零售端外,香港的供应链融资也是金融科技应用极有潜力的区域。香港约有30万家中小企业,占全部企业数量的98%,分布在进出口、批发及分销领域,超过四分之一的企业有资金周转困难,出口商平均账期30到120天,大部分面临流动资金紧缺难题。截至2017年底,香港中小企业存在330亿美元资金缺口,本地银行一般需要抵押,审批时间长,且对应收账款贴现往往打折12%以上。

在供应链金融科技领域,区块链贸易融资平台是香港着力建设的重点。鉴于“一带一路”的规模和范围,香港预计将在沿线贸易融资中扮演重要角色,遂提出利用区块链实现“Made in China, Trust in Hong Kong(中国制造,香港信誉)”的倡议。金管局也在基于区块链银行间贸易融资合作上给予很大支持。2017年3月金管局围绕区块链技术完成了贸易融资概念证明(POC),参与方包括中国银行和汇丰银行。最近,香港宣布与新加坡合作,利用区块链技术搭建新贸易平台,从以纸质流程为主向“数字时代贸易融资”方向推进。

财富科技

近年来内地海外资产配置需求庞大。根据《2017中国私人财富报告》,高净值人士中拥有境外配置的人群占比由2011年的19%上升至56%左右,预计到2020年,整个市场规模将达13万亿元,其中个人境外投资年复合增长率约为26%。香港作为紧邻大陆的国际金融中心,是内地海外资产配置地的首选。境外资产配置趋于多元,股票、债券和保险成为资产配置大类,香港资本开放,投资可以辐射全球金融市场,全球金融产品都能够在香港募集和销售。

作为国际性投资及资产管理中心,香港已经在资管领域大量应用科技,尤其是电脑化的交易和投资,而在自动化咨询(机器人咨询)、大数据及人工智能方面仍蕴藏巨大潜力。香港有相当数量的算法交易对冲基金、量化基金和智能投顾基金为投资者提供智能资产组合建议。同时,相比内地,香港智能投顾的投资门槛最低可为80美元(约624港元)。

面对巨大市场,中资银行也已经持续几年在私人银行领域征战香港。但现阶段的中资银行并没有以金融科技为发力点在线上拓展跨境资产业务。对于内地拥有大量海外资产配置需求客户的银行,虽然通过线上连接海外资产配置机会、丰富理财产品是各家都想积极探索的区域,但受雷曼迷你债事件的影响,此类业务属于金管局的重点关注。除需要遵守反洗钱等相关规定外,还在投资者风险识别方面有严格限制,因此进入门槛较高,业务办理非常慎重,部分银行选择同第三方合作的方式进入。

除资产管理外,保险科技在香港亦潜力巨大。香港是亚洲最发达的保险市场之一,全球顶级的保险公司均来港拓展业务。2016年香港保险市场保险密度(人均保费)排名亚洲第一、全球第三,保险深度(保费占GDP比重)排名亚洲第二、全球第三。香港保监会非常重视保险科技方面的跨境合作,近期公布了两项重要鼓励措施,包括给予合资格险企更宽松的新技术应用监管环境的“保险科技沙盒”,以及为互联网保险销售公司(如众安保险等线上保险公司)申请牌照特设快速通道。

在商业保险方面,“一带一路”战略也为香港产险业带来巨大外部需求,预计到2030年,“一带一路”相关项目将累计带来约280亿美元保费的商业保险需求。同时,香港正在同宁波保险试验区探讨设立联合服务中心,为身处内地的香港保单持有人提供除销售之外的保单服务,如查询、赔偿等,利用保险科技建设类似“保险通”的互联互通机制。(宁波保险试验区于2016年挂牌,是首个且唯一经国务院批准的国家保险创新综合试验区,探索人民币跨境再保险业务)

香港金融科技领域发展机会设想

在具体业务方面,中资银行可以结合自身特点和境内成功经验,在跨境支付、集团企业流动性服务、(跨境)供应链金融和财富管理等领域寻找发展机会。

在合规的前提下,深入研究香港市场特点,探讨将特色创新产品进行本地化借鉴,或进行跨境延伸的可能性。同时可深入研究跨境电商和外贸企业的新业态,内外联动对接,探讨在跨境支付等方面提供闭环式服务方案的可行性。对于银行在金融科技方面的领先试探,如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企业“应收款链平台”等,可推广至香港市场,帮助外贸企业甚至香港本地市场上的企业解决流动性问题。

利用金融科技提升跨境贸易融资是具有长期战略意义的项目,可以密切关注香港金融管理局支持的一些概念验证项目,如基于区块链的信用证平台建设等,跟进行业前沿信息,寻找适于银行的发展机会。

对于香港本地优势领域,如资产管理和保险服务等,可探讨通过线上连接海外资产配置,以服务内地有海外资产配置需求客户的业务模式。但由于金融危机期间雷曼迷你债案例影响深远,金管局对此领域的监管较严。此外,资管类业务还需遵守“投资者风险识别”、认识客户(KYC)、反洗钱(AML)、个人信息隐私保护等的严格规定。因此,在对此类业务进行规划时,需格外慎重,准备充分后再考虑直接进入。

本文刊发于《清华金融评论》2018年3月刊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