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中国金融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我们是主动的对外开放”
新旧动能转换的时代
“金融业能否在降杠杆和化解风险中稳步前行”

金融业进一步开放的条件已成熟

新一轮的中国金融业进一步对外开放序幕已经拉开。

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重点在电信、旅游、工程咨询、金融、法律等领域推出一批开放举措,同时探索完善跨境交付、境外消费等模式下服务贸易准入制度,逐步取消或放宽限制措施,为相关货物进出口、人才流动等提供通关和签证便利。上周,国务院发布进一步深化广东、天津、福建自贸试验区改革开放的三个方案,进一步深化金融开放和监管创新.

“一行两会”也密集发力:继今年4月,央行行长易纲在博鳌亚洲论坛宣布了进一步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的具体措施和时间表,已有一些外资金融机构表达了新设机构或增持股权的意向;为进一步扩大保险业对外开放,监管部门正在加紧制订关于允许符合条件的境外投资者来华经营保险代理业务和保险公估业务的相关文件;首家两岸合资消费金融公司——厦门金美信消费金融公司获批筹建。

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席 陈文辉

陈文辉:之所以持续推动银行业和保险业对外开放,因为我们深知开放是改革的需要。一直以来我们都把开放作为一种重要的改革手段来运用和实施,并不是说我们逼得没办法了才来改革开放,我们是主动的对外开放。

过去40年,金融对外开放全面提升了中国金融业的发展水平和金融机构的竞争力。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金融机构体系不断健全;银行保险机构服务能力和水平持续提高,风险管理能力显著增强;金融监管框架不断完善,监管有效性不断提升。与此同时,银行业保险业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融入全球化进程快。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理事长兼院长 吴晓灵

吴晓灵:无数例子已经证明,合理有序地推进金融业的对内对外开放能够给一个国家带来繁荣和发展,反之则会带来危机和萧条,如何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国金融改革开放之路,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是我们金融人必须回答的时代命题。

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和利益格局已发生重大变化,我国经济发展进入转型阶段,改革步入攻坚期,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具有现实的必要性。

陈文辉:一是从内部动力看,银行业和保险业需要通过进一步扩大开放,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经济生活中“脱实向虚”的风险苗头不容小觑,经济发展需要金融开放强有力的支撑。扩大金融对外开放,将有助于利用好境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更好地挖掘外资机构的特色金融服务,实现“以外促内”,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和提升金融服务效率。

二是从外部环境来看,中国经济全球化发展和中资机构“走出去”要求实施内外一致的金融制度,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通过主动推动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进一步提升境内金融市场的公平、公正和透明度,也有利于为我国金融机构境外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政策环境。

不同于21世纪初曾出现的外资银行来华大潮,当时市场惊呼“狼来了”,外资金融机构进入是“与狼共舞”,现在,金融行业已具备扩大对外开放的有利条件: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重要的银行和保险市场,我国银行业按总资产规模已居全球第一,30家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有4家来自中国;保险业按保费收入居全球第二,全球9家系统重要性保险机构,中国有一席之位;享有巨大规模经济效益的大型国内企业也在国际上占据有力地位。

瑞穗证券亚洲公司董事总经理 首席经济学家 沈建光

沈建光:过去的金融开放在其他国家造成了金融风险,比如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因为像泰国过早地开放了资本,外资银行在本国比重过高,一旦出现风险外资的撤出,对它的金融市场和整个经济就造成了很大的打击。

但是中国的情况是什么呢?就是有点反过来——我们在实物领域、在制造业领域其实已经是融入了全球,但是金融业在过去十年还是防风险,步子走的比较慢,特别是资本项开放,其实对人民币国际化也是有一些负面影响。人民币其实已经成为全球储备货币地位的第三名,但实际上,全球的央行、外国机构用人民币的储备比重实际上只有1%,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中国限制人民币的跨境流动。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要一个飞跃就是要开放服务业和金融业。

陈文辉:中国加入WTO之初,银行和保险业的基础还非常薄弱,因此在加入WTO之时,很多人都比喻“狼来了”,担心中国能不能经受住对外开放的考验。事实证明,我们不仅经受住了考验,还不断地发展壮大。外资的进入,不仅带来了新的产品服务和经营理念,还“以外促内”,促进中资银行和保险机构在公司治理、业务经营、风险管理等多方面有显著地提升,带来了中国银行和保险行业整体的长足发展。因此,实践证明,只要管控得当,对外开放对中国的好处远远大于风险。

如何平衡开放与风险的关系?

今年正值改革开放40年,也是全球金融危机10周年,我国金融已经在汇率利率市场化、金融机构改革、多层次资本市场改革等领域取得重要突破。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持续推进,丝路基金、亚投行和金砖银行投入运营,人民币加入SDR,中国金融对外开放已进入新阶段,在新的历史方位中改革开放再出发,也面临着更大的机遇与挑战。

吴晓灵:为应对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中国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宽松的环境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但也使得中国经济的债务率急剧攀升;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信息革命推动着中国经济的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着传统金融的变革和新金融的发展,但创新的试错也带来了秩序的失调和风险的积累…在繁荣与失序并存的时候,在新旧动能转换的时代,中国的金融业能否在降杠杆和化解风险中稳步前行;在创新与公司治理不相协调之际,进一步打开大门能否保持中国金融业的竞争,这一切也对金融监管提出了更高要求。

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 陆磊

陆磊:面向新时代在世界范围内在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进程中,我们面临的问题已经不再是引进来走出去那么简单。随着我们国家的对外贸易、投资和金融服务的稳定发展。内资金融业态的迅速成长,流动性的充裕,推动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全球性金融稳定,并提升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才是我们对外开放的重要命题。

金融对外开放并不等同于一放了之、不是毫无管理的敞开大门,需要加强金融市场与监管部门的沟通协调,是智慧的金融改革。

陈文辉:对外开放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引入“活水”,也要过滤“污水”,引入的外资机构必须具备优秀的专业能力、充足的资本实力,双方监管机构保持了良好的沟通。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我们将把握以下三个原则:

一是要把握扩大开放和防范风险平衡的原则,完善监管规章及配套制度建设。我们的对外开放不是毫无管理、敞开大门,而是以配套机制和制度建设来取代数量性的限制。

二是坚持稳妥有序、平等互利。金融对外开放部分措施可以先试点再推开,“摸着石头过河”是中国的理论和制度优势,相关改革措施要谋定而后动,一旦时机成熟就坚决推行。同时,我国对外开放还必须要坚持平等互利的原则。对外开放不是“一刀切”,也要讲互利互惠。

三是补齐监管短板,提升监管能力和水平。银保监会将始终坚持“监管姓监”,坚决落实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各项要求,有效解决金融监管交叉和监管空白,逐步建立现代金融监管框架。坚持“严”字当先、敢于亮剑、敢于碰硬,坚持严罚重处,始终保持整治银行保险乱象的高压态势,扎紧制度笼子,防止野蛮增长,为对外开放保驾护航。

如何增强核心竞争力?

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技术的发展,降低了金融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和交易成本,并提高了运作效率。金融开放在促进创新、提高金融效率的同时,也会造成一定的冲击,如何增强核心竞争力显得尤为关键。

沈建光:从很多领域来看,我们的开放增加了竞争,其实中国企业非常大的前进。如果看金融领域也是,现在我们的银行实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所以现在我觉得我们步伐有点慢,其实我们一方面防范金融风险,但也不用太担心我们的金融机构不能跟海外的竞争。

原中国保监会副主席 国务院参事室金融中心研究员 周延礼

周延礼:不论是监管部门、市场准备,甚至应对更大更快的竞争,这些对手都是强手如林,所以我们如何做好这项工作,的确是要做好一些应对准备。我想保险业还要深入研究服务方式和服务能力这方面要再加把劲、再下工夫。比如在消费者服务的满意度方面,我们还要多做一些深耕细活,让老百姓能够感觉到保险业是他们相伴一生重要的保障。另外还要在一些产品设计上要满足经济社会发展、老百姓日常生活的个性化的需要。

陆磊:我们可以看得到的第二种冲击,就是技术可能对金融业造成的冲击,由此我们可以看到金融要素新业态对整体的金融供给造成的冲击,由此形成了对经济行为的一系列的供给冲击。

一方面,根据推演,实体经济与金融的关系从上一轮创新当中的直接融资发展所导致的金融脱媒逐渐演变为收益更薄但势必要求垄断性更强的数据集中性中介,就是我们是不是可以看到数据的集中变得越来越明显。一些货币市场基金的快速发展并迅速在总规模上超过了以零售业务为代表的大中型银行的现象值得我们认真研究。

另一方面,普惠金融在很大程度上正被市场所重新定义,基于客户画像和低成本性,一人一种价格、一人一种额度正在成为可能,原本被正确金融机构排斥的客户获得金融服务……我们面临的两大冲击,技术对金融行业的冲击和金融要素供给对整体实体经济的冲击。效率与稳定之间的权衡,决定了三层次的金融体制改革,假如技术变革是不可逆转的,那么信息和数据技术对金融行业的技术冲击和金融演变对实体经济社会的冲击也具有不可逆转性。

周延礼:保险业这段时间在研究保险科技,特别是BAT几家都下了不少工夫,做了很多研究,保险公司也积极地与科技公司合作,提高科技应用的水平。但是面对的科技应用在哪些重点领域?应该要做一些统筹的布局和安排。比如,目前主要是“互联网+信息技术”应用的比较多一点,那么下一步人工智能、区块链这些技术如何应用?应用到哪个领域?这是需要大家深入研究和推动的一项工作。这些新的技术对保险的赋能是非常巨大的,有很多都是有一些天然联系的。

监管能力如何匹配金融开放程度?

新金融、新技术为金融行业带来冲击的同时,也为监管提供了新的思路——发挥科技监管的作用,精准监管。面对新时代的金融发展、保障金融稳定,就需要有更加成熟和与时俱进的人才建设。

周延礼:下一步,在进一步扩大开放的过程中,我们既要把握保险业和金融业对外开放的节奏,更主要的是加快培养金融人才。金融人才工程应作为提高金融业适应全面开放的很重要一个系统工程来统筹考虑,把金融人才培养好,将来应对全面开放,可以创造一个有利的条件。

陈文辉:根据国务院领导同志的要求,银保监会的监管干部还要努力做到“忠、专、实”,成为政治过硬、作风优良、业务精通的金融监管人才,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需要。

沈建光:我觉得最主要是两个,一个就是比较先进的治理结构,外资金融机构在全球有深厚的网络和资源,以及它的管理水平,我觉得国内机构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另外,外资机构挖的国内人才以后也能为我们自己的金融机构服务,这也是一个双向的人才交流。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