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互联网技术很容易被改变、被革新、被颠覆,而且这个趋势正在加强。此外,互联网企业的商业革新速度变快,前几年阿里巴巴的商业模式很有冲击力,现在微信的商业模式很流行。未来,很多不能想象的商业模式会再次颠覆市场。

4月21日,在防范打击非法集资新闻发布会上,银监会相关负责人表示,P2P网贷平台业务边界有四条“红线”:一是明确平台的中介性质,二是平台本身不得提供担保,三是不得归集资金搞资金池运作,四是不得非法吸收公众资金。

今年以来,互联网金融一直是热点,有观点甚至认为,互联网金融能够颠覆银行等传统金融业。诚然,互联网能够优化管理,提高效率,但其技术特征决定了很难颠覆金融生态,充其量只是优化了部分产品,而且随着中国利率市场化的演进和各项政策的完善,这些过渡性互联网金融产品终将退出历史舞台。

以小额P2P信贷、货币基金、第三方网络支付等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起源于欧美,却在中国市场急剧膨胀。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金融市场以间接融资为主,体现为金融信贷化,由于中国当前的利率双轨制,不同主体构建资金池存在资金套利空间。

虽然中国目前的互联网金融业态起源于美国,但两个市场上的产品特质是不一样的。目前,中国有超过两千家P2P网贷平台公司,而美国市场上只有两家,中美的P2P网贷平台是完全不同的定义。而中国的货币基金和美国的货币基金也是截然不同的,因为中国95%的货币基金是投向银行的同业存款,是从一个银行拿到钱放到另一个银行,资金只是挪了个窝。而美国市场70%的货币基金是投在金融短期债券。中国市场上的货币基金总量有限,规模较小,影响有限,从长期来看,一旦把这个利率市场化真正放开以后,以余额宝为代表的货币基金的市场地位会岌岌可危。

“互联网”与“金融”先天基因有别。互联网强调流量为王,为了抢占流量不惜牺牲前期盈利,因而在跑马圈地的过程中极为强调客户的短期体验;而金融处于严格监管之下,金融产品的风险爆发具有较强的滞后性,在风险控制与消费者短期体验之间往往更为强调前者。

再看第三方支付。第三方支付是在特定的年代,为了弥补银行的低效率、为了促进电商的发展,从而脱颖而出的。这是有特定历史条件的,所以对第三方支付有两个要求:第一是额度比较小,第二是做商品交易。

当第三方支付从小额走入大额,就会涉及到很多问题。去年我参加国际协调组织会议,第三方支付会不会引起革命?能不能把第三方支付作为业态放进去?与会专家认为,不可以,因为中国的第三方支付不是一个支付公司,而是类存款金融机构,跟支付没有关系。

目前,第三方支付确切来说,更多地是实现银行的资金到另外一个地方,第三方的支付基础是建立在银行的基础之上,但是又游离于货币监管体系之外的。坚持做小额,做商品交易,第三方支付是没有活路的,所以作为一个行业,第三方支付是没有未来的。

其实不仅仅互联网金融没有未来,就是现在很火热的大数据,也是前途未卜。

关于大数据,目前来看,忽悠大于实质。大数据是什么?“过去决定未来”、“只求相关不求因果”是大数据的两个核心。目前技术迭代更新速度日益加快,让过去决定未来的一个前提是社会生活环境不要发生变化。从秦朝到清朝近两千年的时间里面,我国民间的社会生活没有发生改变,都是日落而息日出而作,所以可以进行有效的逻辑推演。但是,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的出现,使我们的生活方式出现了极大的改变,过去的特征未来还是同样的特征吗?

现在是去主流价值观的时代,这是互联网所带来的,我们不再认为有价值的东西才是有价值的,社会不断地呈现多元化的特征。呈现多元化的特征以后,社会往哪里走出现了很大的不确定性,社会前进的道路有极大的偶然性、偶发性和不可预测性。既然社会已经不可预期,大数据就只能是无效的,没有什么意义。大数据可以提高效率,可以优化社会管理,但是你让大数据成为决定性的力量,不太可能。

当然,谈论互联网金融以及大数据这些问题时,不能忽略互联网的特质:第一,互联网技术很容易被改变、被革新、被颠覆,而且这个趋势正在加强。第二,互联网企业的商业革新速度变快。前几年阿里巴巴的商业模式很有冲击力,现在微信的商业模式很流行。未来,很多难以想象的商业模式会再次颠覆市场。

所以,互联网的未来都不确定,互联网金融会有未来吗?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