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近期,利用“虚拟货币”“虚拟资产”“数字资产”进行非法集资等活动似乎又蠢蠢欲动,有死灰复燃之势。此前,腾讯查封了包括火币资讯、深链财经等区块链知名自媒体微信公众号,支付宝也宣布“对于个人账户涉嫌虚拟货币交易的,根据情节坚决采取限制账户收款功能甚至永久限制收款”等处理措施;百度也查封了“虚拟货币吧、数字货币吧”等贴吧。从2017年上半年ICO项目开始喷薄,累计投资26亿,国内参与ICO的人数有200万。当时投资者对此趋之若鹜,从资深币圈人士到毫无经验的大爷大妈,参与ICO已成为人们实现一夜暴富的“新希望”。但是在一路上涨的背后,却是很多人根本完全不懂区ICO、块链以及比特币,但因为高收益的吸引力,他们还是决定尝试,却不知风险与危机也在悄悄的逼近。

其实在去年9月份政府已经对其进行了严格监管,2017年9月4日,央行、网信办、工信部、工商总局、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等七部门联合联合发布了《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其中明确指出,ICO融资本质是未经批准的非法公开融资行为,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非法从事代币发行融资活动,已完成代币发行融资的组织和个人应当做出清退等安排,妥善处置风险。国内ICO很多为虚假项目,虚假项目必定不能走的长远,如果不制止最终导致崩盘是必然的。如果当时监管部门没有及时叫停,这种币圈乱象最终很可能会给投资者带来无法估计的损失。

在当时我做出了两个基本判断是:一方面,这次金融创新起源于国外,国内资金与热钱为了追逐高收益绝对不会满足于仅仅投资国内ICO项目,会“漂洋过海”去投国外项目。其实全球虚拟货币的价格在当时屡创新高,即使国外是真实的项目,风险也会逐步加剧,在这场击鼓传花的游戏中,国内投资者就是高位接盘,一但国外市场出现问题,再去监管保护国内投资者已经为时已晚。所以我觉得在国际上各国对ICO的态度并不一致的情况下,我们要封堵或者减少投资国外ICO项目的通道。另一方面,如果大量机构投资者为了追逐高收益而跑步进场,一旦出现问题,就会像蝴蝶效应,波及范围会更广泛,那么影响力将会远远大于散户投资者。

为什么我会有以上的观点我们不妨通过回顾历史上的真实案例的方式来寻找答案。历史上的事件虽然时间、地域、背景均有不同,但我们需要从表象背后找到相同的本质问题。其实在中国历史上有大大小小很多的金融危机值得我们参考,其中就包括了发生在1910年清末的橡胶股票风潮。

19世纪是工业革命的时代,汽车及橡胶轮胎的发明和迅速普及导致当时的超级大国英国和新兴大国美国的橡胶进口量从1908年开始连续每年大幅递增。橡胶价格开始持续走高。由此带动了橡胶市场的迅猛发展。

一时间,全球各地有条件的橡胶产地,特别是东南亚地区建立了无数橡胶公司,而且都利用股份公司形式向投资者伸出橄榄枝。上海作为当时亚洲最发达的资本市场,自然成为橡胶投资的焦点平台。从1909年年底到1910年年初的几个月里,南洋地区新成立的橡胶公司有122家,大约有1/3在上海发行股票。仅1910年6月一个月间就有30家橡胶公司在上海挂牌,募集的资金量更是高达1350万两白银。此时的上海俨然成为全球橡胶资本市场的一大中心。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公司有些刚刚买地,有些已经把橡胶树苗种下去了,在东南亚圈地的橡胶公司更多甚至连树苗都还没种下去,股票价格已经一涨再涨,风险也就一步步不断累积。

当时,有个名叫麦边的英国人开设了一家名为兰格志的橡胶公司,在各大报纸上大登广告,一时成为资本市场的宠儿。在当时的热潮下,真实经营状况并不光鲜的兰格志公司,股票面值从最初的100两涨至1000两,随后又突破1300两,最高时甚至冲到1675两。在兰格志的带动下,其他橡胶公司的股价也纷纷飙升,很多股票价格在一个月内迅速上升几十倍。

一些公馆的太太小姐们甚至换首饰,卖钻戒,转买股票。无数新贵和土财主纷纷青囊而入,普通职员辞职炒股,甚至贫民也将致富之路赌在橡胶股票上,投资者无暇判断股票真伪,当时一些媒体也批评说,很多人甚至不知橡胶为何物,一味哄抬股价。据上海总商会统计,大约80%的橡胶股票被华人购买,很多华人最后不满足于在上海抢购,还调集资金到伦敦炒作。从上海一路买到伦敦。当时华商在上海投入资金近3000万两,在伦敦投资超过1000万两。而当时清政府年可支配收入不过一亿两。

上海很多钱庄、票号也在无比诱人的财富效应下相继卷入这场疯狂的炒作。八大钱庄也很快加入了这个行列。钱庄介入橡胶股票投机主要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向投机者提供贷款,同时让投机者用已经购得的股票做抵押,获得新的贷款去购买新的股票;第二种是钱庄直接参与炒股。

1910年全球经济突然逆转,伦敦股市立刻暴跌,美国在1910年6月突然宣布紧缩政策,国际橡胶价格随之大幅跳水,伦敦股市上原本最热门的橡胶股一泻千里,兰格志公司的股价在一个月内由最高点1675两跌至105两,惨烈如斯。众多投资者企业家的资本人间蒸发,股票市场失去流动性而停业。

伦敦股市崩盘后,橡胶股票的重仓户,那些高位接盘的中国商家无疑成了最大的输家。如果只是一般老百姓用闲钱炒股倒也罢了,但上海很多钱庄因为介入太深而被深度套牢,根本无法脱身。当年7月,上海“八大钱庄”中的正元、谦余、兆康三家先后倒闭,另五家也被拖下水。风潮闹到最后,上海资本市场哀鸿遍野,一片狼藉。

1910年爆发的橡胶股票风潮,如果与现在的ICO、虚拟币等进行对比,会发现很多的相似之处,当时很多上市交易的橡胶股票背后都是皮包公司,而并没有实际种植橡胶的项目。投资者都是以一种一夜暴富的心态,再丝毫不知橡胶为何物的情况下,经过媒体的宣传鼓动,参与到了橡胶股票投机当中。最终泡沫破裂,橡胶股票也由涨转跌。由于过度投机导致上海资本市场一片狼藉,钱庄票号相继倒闭,最终爆发股灾导致金融危机蔓延全国。其实历史上已经给了我们很多的经验教训,在1883年的股灾与倒账风潮爆发前,知名报纸《申报》曾对中国股民做了一个评论,“今华人之购股票者,则不问该公司之美恶,及可以获利与否,但有一公司新创、纠集股份,则无论如何,竞往附股”。虽然对比如今金融产品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但是导致风险的原因与投资者的心态却没有太大的改变。我觉得研究金融到最本质的地方,很可能已经不是金融问题了,而是人性与社会价值观的问题,所以我们往前看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历史的存在。

无论是橡胶股票还是如今的虚拟货币,从盲目跟风与相信一夜暴富的神话开始就已经偏离了理性投资的范畴。理性投资与赌博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其实二者都有着对未来有着不确定性,但是二者也有本质的区别,前者是可测量的不确定,或者说是适当的风险,而后者是完全不可测量的不确定,风险与其说是一种命运,不如说是一种选择。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在投资过程中的不确定性越大,你的风险就越高。由于信息不对称,很多时候当你准备盲目跟风时可能你接的就是最后一棒,普通投资者要逐渐形成属于自己的投资模式,在不确定的未来中寻找确定的因素去降低风险,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合自己的投资方式。

很多虚拟货币都会打着区块链的噱头,其实区块链不仅是一种技术,在我看来它还是一种思维方式。区块链的思维在欧洲的中世纪就已经出现,并在当时最早的世界金融中心佛罗伦萨广泛应用,虽然当时还未有互联网,但是去中心化与分布式记账却已经深入人心。往往一个新技术的诞生,背后很可能是我们不曾看到的十几代人与几百年的积累,即有着历史的沉淀同样也有着时代的背景因素。而如今我们在没有区块链思维的历史传承与价值观的情况下,把它作为外衣披在金融产品身上,但多数投资人却不懂其底层逻辑是什么。其实梁启超在一百多年前就已经指出了国人在投资时所暴露出的问题,他称,“华人不善效颦,徒慕公司之名,不考公司之实”。在谈到橡胶股票风潮时,还将股票投机称之为气泡,他说“谓其张至极大时,即将散之时也”,而最终的结果大家也已经看到。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