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今天(9月6日)凌晨,携程发布了2018财年第二季度财报。

这家从去年底开始饱受丑闻困扰的OTA(Online travel Agent)平台在二季度交出的答卷中规中矩,营收同比增长13%至73亿元,净利润大幅增长5.6倍至24亿元。不过利润的增长主要得益于非经营收入的增长,包括关联公司的收益权益、非控股公司的权益。

比起增长放缓的主营业务,携程最近在金融领域的布局似乎更加引人关注。公开信息显示,今年7月10日,携程金融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成立。注册资本为15亿元,上海携程商务有限公司持股60%,为最大股东,而另一家公司的大股东同样是携程高管。

OTA公司布局金融业务并不新鲜,从支付、保险、理财到贷款、分期、外汇等等,包括许多平台成立独立的事业部发展金融业务,都被看作是围绕产业链理所当然的布局。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这些平台大多是基于自己的场景,搭售金融产品进行流量变现,比如保险、消费分期等。拿到的牌照也以保险经纪、基金代销等为主,还有部分商业保理、小贷公司等“小牌照”。

然而根据工商信息,携程最新成立的这家金融科技公司,主营业务是金融科技等领域的技术开发、转让、咨询、服务;为金融机构提供数据处理、技术外包等,这与此前参与金融业务完全不是同一个类型。

无论是在主营业务方面的承压,还是在新金融领域的布局,携程的种种遭遇和探索都可以被看做是OTA平台发展的一个样本。

只不过对于这些平台而言,以往金融业务可能是营收增长、优化财务的利器,但是更进一步,深度参与金融业务甚至做金融科技输出,所要承担的风险和付出的代价可能要大得多。

1. 金融梦、盈利梦

OTA行业盈利困难一直被看作其拓展金融业务的主要原因。

不久前刚刚披露了招股书的同程艺龙在2016、2017年净亏损分别达到9.6亿和21.6亿元,同期,途牛分别亏掉24亿和5.7亿人民币,即便是如今盈利相当可观的携程在2016年时单季度亏损也超过5亿元。

彼时,金融业务着实拉了这些OTA公司一把。

其中,贡献最大的是保险代销。因为天然的旅游交易场景,加上巨大的流量和用户量,当然,还有隐蔽的捆绑销售方式,意外险、航空险等一系列小额但是高频的保险被迅速推入市场,当时这也被看作是保险业互联网化的重要一步。

一个被反复提及的数字是,一个航空险产品9成的价格都归属与OTA这些销售平台,只有1成归属于保险公司,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彼时OTA平台申请的第一张金融牌照大多是保险经纪牌照。

只不过,这种保险公司提供产品+OTA平台提供流量的合作模式并不能让双方都满意。

对于保险公司而言,互联网平台带来的保单单价低且业务量巨大,后续的退保、理赔、用户回访等一系列工作都需要保险公司来完成,这是传统保险公司难以消化的。更可况,保险公司拿到的分成比例低到让他们觉得,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

之前和一个传统保险公司的高管交流时,他告诉我,OTA平台在合作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分成比例,但是作为前端销售,他们很难感受到保险公司的业务压力,因此对于保险公司而言,这块业务越来越鸡肋,所以他们正在减少甚至退出这种合作模式。

而OTA平台们在尝到了金融业务的甜头之后,也不满足于只做一个销售渠道,而是向产业链上游延伸。

除了保险以外,OTA平台对于金融生态也有很多想象,比如携程、途牛等一直有计划像其他互联网巨头一样入手一张支付牌照,并且布局了一系列围绕旅游场景的消费分期、理财、货币兑换等产品。

只不过,OTA系的金融版图似乎一直没能摆脱场景与牌照带来的限制,终究没能成为主流的新金融平台。

2. 多方布局 再度押注

此次携程加码布局新金融业务,或许与主营业务的持续承压直接相关。

就像前面说过的,虽然二季度盈利增长主营业务业务的贡献并不大。具体来看,在营收中占比超过80%的住宿预订与交通票务两大业务增速明显放缓,尤其是后者,营收环比出现下降态势,这与此前丑闻事件直接相关。

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公司重整价值观,无法避免地要以牺牲部分业务和利润为代价。但是行业竞争却丝毫没有给任何一个平台喘息的机会——美团来势汹汹地进军酒旅业务,直接对传统OTA平台产生冲击。

因此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携程急于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公司进行了一系列投资,试图通过出行、住宿、线下服务等布局生态圈,在资本市场讲一个更大的故事。

比如,携程拿到网约车牌照、投资一嗨租车、与多家出行公司合作;同时进入民宿领域,投资连锁品牌有家;加快抢夺国际市场,并购了一系列海外的旅行服务平台;加速渗透二三线城市,加快线下门店布局。

然而所有这些生态,无论是网约车、民宿还是开门店,都还处于不断烧钱的阶段,能够在短时间内带来财务回报的,还是金融业务。

今年5月,深交所通过了携程金融的30亿储架式ABS发行申请,并于6月发行了第一期。公开信息显示,该ABS的底层资产为其平台上旅游分期产品的“拿去花”,这也被看作携程为拓展消费分期业务“囤积粮草”的代表。

除了携程以外,公开信息显示,8月30日,同程旗下苏州滴水商业保理有限公司也向上交所提交了ABS申请。另外,去哪儿与智能信贷服务商品钛合作的ABS产品也在去年成功发行。

而在今年7月,携程又推出了供应链金融产品“驿启装”,为酒店提供专项融资贷款。合作模式上,酒店向携程提出贷款申请,携程会根据自己平台上的数据进行风险定价,然后对接给合作银行,目前合作的主要是华夏银行、中关村银行等。

另外,携程作为第二大股东投资的尚诚消费金融公司也已经开业,双方未来在消费金融业务方面展开更深入的合作也并不令人以外。

众所周知,信贷、分期业务是互联网公司的“现金奶牛”,其能够在短时间内为公司带来不错的现金流和丰厚的利润。尤其是对于酒店行业这样高度垂直的领域,OTA平台所掌握的数据也确实对于风险定价有着重要的意义。

而此次设立金融科技子公司,可能是OTA平台进一步向新金融领域探索的一步,只是在to B服务概念大行其道、竞争对手布局许久的环境下,作为OTA平台到底有什么不可替代的优势,还很难说。

更重要的是,做金融科技输出,可能并不像此前的金融业务一样可以看到短期内盈利的可能,携程又准备好了吗?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