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这世界上,并没有哪种区块链优于其他,反而是随着技术演进,涌现许多不同架构的区块链,对应不同的应用场景。这种情况非常像信息通讯行业历史上的互联网协议——TCP和UDP:两者都是通信协议,但两者具有独特且截然不同的特征。

如果您认为中本聪提出的比特币区块链是纯粹和理想的区块链架构,那么您可能会质疑其他区块链的可行性,并且可能还会希望在未来的某个时刻,将这些区块链整合成公有的区块链架构和协议。

举个例子,我们从区块链的可访问性和透明度(非常基础的层面)来看目前不同类型的区块链:毫无疑问,比特币区块链是可公开寻址和高度透明的。但是,在某些商业模式和应用场景下,区块链模型通常被要求是私有的,需要由管理者这个角色组织和决定其透明度。

因此,人们又通过公有链和私有链来区别区块链类型,分别对应“非许可”和“许可”的商业模型和变量。很快,人们就开始设想完全不同的架构:比特币区块链是非许可的公有链,但如果从区块链的维护需求出发,例如任何人都可以访问和查看,但只有少数的人可以进行添加和扩展,对应这些情景下,比特币区块链架构应该是许可的公有链。

在其他实例中,为比特币区块链开发的“工作证明”共识机制已被修改,或者已完全被替代性的机制所代替。人们已提出、试验并选择性地采用诸如 “重要证明”、 “重要性证明”等许多其他模型。这些共识机制的逻辑是各种各样的,因此相应协议的关注点也是五花八门,例如区块链费用、集中化程度、区块链性能等等。

工作证明机制(以及其他因素)也会影响代币的属性:这些代币是否会增值?代币是否需要支持架构和协议?因此,构建区块链时的变量之一是代币的存在 - 尽管可以发行大量的代币,但事实是,并非所有区块链都需要或者使用代币!

这些差异和变量大多是由区块链的不同标准(安全性,确定性,透明度)或不同属性(规模,性能,整体状况)造成的。其中,区块链的规模是一个特别重要和有意思的属性,针对不同的情景会有不同的结果,因为它通常是对区块链的其他属性和标准进行各种权衡后的结果,例如共识机制的类型,是集中化还是去中心化,是维持不变性还是保留节点足迹等。

乍一看,目前市面上充斥着各种区块链解决方案,它们之间通常具有根本性的差异,这些差异来源于不同的业务功能和属性。其实,我们认为实用性的建议,是我们并不一定要无休止地讨论这些区块链架构,得出一个明确的答案;反而,目前阶段的重点,应该是从具体应用需求出发,深入了解所要解决的业务问题以及具体情况下不同属性的价值。

综上所述:目前阶段,少一些哪种区块链架构“正宗”的讨论,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尽早建立针对不同业务场景需求的一系列的使用区块链技术形成的“工具包”。

(作者:Michael Cooper,BT Radianz首席技术官;李泉博士,BT Radianz主任研究员。由区块科技研究与监管编译。)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